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05 16:1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这篇创新类论文范文分别介绍了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已经从早期的品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论文总结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产业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调发展,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核心竞

  这篇创新类论文范文分别介绍了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已经从早期的品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论文总结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产业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调发展,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类论文范文,高职院校,专业群,产业群,协同创新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者几个教学水平高、就业情况好的重点专业,辅之以几个门类相近或者相关的专业组建起来的专业群体。构建专业群是近些年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理念的一种重要体现,对于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它是一种成熟且高级的专业建设实践,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鲜明特色[1]。它有利于提升教育品质,对高职院校培育自身的专业集群是一个良好途径。高职院校根据相关产业群情况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群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战略布局不仅可以让人才培养工作紧贴市场需求,还能体现出地方职业教育特色,这是其他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凸显自身优势,专业群环境下培养的学生也更受产业群相关企业的青睐,不仅便于就业,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产业群经济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的高职院校均已经渡过了早期品牌发展的粗放阶段,逐渐形成了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的就业率也连年攀升。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贴近社会,服务社会,与社会形成协同互动的全新机制,专业群与社会上的产业群也应逐渐对接,形成命运共同体[2]。在这种命运共同体中,高职院校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产业布局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建设,使其专业群建设高度适应地方产业群需求,构成密切的产学研结合体,为地方产业群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真正实现了为企业提供“进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专业对口人才。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问题,这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不能很好地契合地方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群布局,直接影响了高校专业群的建设成效,导致人才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现象。

  (一)形聚而神不聚,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

  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正确导向,存在明显的短视现象,盲目追随大流,导致其不能根据职业发展趋势真正形成高职一体化和专本一体化的专业群,也未能形成学科间的交叉发展,也不能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融洽的互动关系。这种盲目的行为不仅导致办学水平得不到保障,也不能真正地适应产业群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协同发展几乎沦为一句空话,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相似度或者重复情况较严重,真正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并不多见,协同创新或者协同发展成为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中去[3]。

  (二)缺乏完善的协同机制,影响了协同创新作用的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渐从农业向着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特别是服务业的比重近年来逐渐攀升。但很多地方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还停留在传统思维层面,没有意识到产业需要转型升级,这导致其专业群建设严重脱离了实际,不能聚合到企业产业群的技术创新当中。同时,缺乏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协同及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协同,也导致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对接。产业和专业之间缺乏沟通机制,使得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协同机制不能得到深入完善,两者的脱节影响了协同创新作用的发挥。

  (三)缺少群内外协作交流的创新文化

  目前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和地方产业群之间协作交流的创新文化比较匮乏。产业群注重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却无法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开展深入沟通,寻求人才培养战略上的支撑。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也显得极其盲目,缺乏校企间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领域的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未能有效依据职业群的特征平行设置。目前,设置较多的工科技术类专业和产业群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协作交流,但是在文科等方面,还处于粗放阶段,很少有群内外协作层面的交流。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构建工作要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探索与地方产业群的深层次对口对接,真正通过专业群与产业群之间的协作交流,形成交流的长效机制,把协同作为一种文化,才能真正设置出富有创新和前瞻意识的专业[4]。否则,没有群内外协作交流的创新文化,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也不利于产业群人才机制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调分析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滞后并缺乏整体规划

  从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情况来看,之前非常零散且独立的专业正朝着整合的角度转变,但是在整合的深度和力度层面都还比较肤浅和乏力,整体来看,专业群建设没有形成全面统筹的整体规划格局。一般来说,每个高职院校也就只有少数几个专业尝试了专业群建设,甚至有的院校的所谓专业群建设还停留在一个专业层面上[5]。与此同时,因为专业群建设必须建立在足够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但很多高职院校受制于师资队伍的瓶颈,无法真正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不仅如此,因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缺乏整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专业群建设仍然围绕专业建设的小修小补和简单拓展,不仅没有开设出新的符合产业特色的新专业,而且也缺乏主动变革和适应产业发展的意识和决心。这种背景下所进行的专业群建设就缺乏足够的成效,不仅缺乏科学合理且正确导向的整体规划,而且专业群的整体优势性无法凸显。

  (二)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布局的对接程度不高

  目前,很多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着第二、三产业为重心的转变,新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产业群发展日新月异,且速度惊人。但与之对应的专业群则显得比较滞后,无法实现与产业群的深度无缝对接。不仅如此,不少专业的设置仅仅是为了盲目求新求远,虽然看起来紧跟时展潮流,但是学生在学完这个专业后才发现,实际的产业需求中根本没有这个专业的用武之地。而这种试验的失败又反过来导致专业群建设受到阻碍,而这种阻碍又影响了产业群的人才支撑,不利于专业群与产业群之间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三)专业群建设缺少前瞻思维

  当前的专业群建设不但要适应眼前的地方经济和产业群布局,因为产业群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去产能、去存库的战略一直在实施之中。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产业群也应适时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群设置必须能够捕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从而以前瞻的高度审视专业群建设。如果在专业建设中,不考虑未来趋势,没有前瞻性,那么自身所培养的人才就缺乏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对专业群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也是伤害。

  三、构建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应通过自身的专业群建设,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大专业群投入力度,不断创新专业群产学研模式,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实现教书育人,促进就业,协同发展,不断提炼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完善人才质量把控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群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持续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群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校企联营,相互促进,不断深化产业群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协作,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

  (一)以产业群布局为依据来建设专业群

  对高职院校而言,自身的专业设置是与社会实现对接的契合点,也是决定高职院校办学能否有特色的关键点。当前的人才竞争高度激烈,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以产业群布局为依据来建设自身的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根据这个思路不断打造特色化办学道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如此,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布局相匹配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思路,符合特色化办学规律,高职院校通过依托产业群来实现特色化办学,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以及产业群内企业提供急需的实战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真正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群布局建设。

  (二)以优势专业为基础成立产学研联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围绕自身优势专业来设置项目课程,进而形成专业群的协同联动和互相促进,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甚至上升到产学研联盟的高度,可以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以产学研联盟为基础,和联盟内部产业群单位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并且共享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人才和师资队伍的交互式发展[6]。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产业群内实践岗位上服务产业发展,而产业群的专业人才也可以到高职院校课堂去传授经验。与此同时,这种产学研联盟平台还可以一起研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商讨重大问题,研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做相关讲座或者活动,联盟内部优先共享教育实践资源,共享人才聘用信息,最终实现更为组织化和专业化的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机制,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式办学,实现合作育人和合作进步的双赢目标。

  (三)主动对接,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通常都设置了门类和科目齐全的专业,这些专业不仅丰富,而且全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把所有的专业都糅合进产业群建设中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群的再设置和再优化。尤其是优势专业必须起到引领作用,以优势专业为依托,构建全新的专业群。并且依托优势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打开市场通道,谋求与产业群的连接和合作,深化校企联合办学,培育人才,实现共赢模式的广度和深度。在实际合作中,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开始接触生产实践,进而通过这种实训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本领。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专业,为他们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训岗位,从而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工作岗位实训,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选择不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须真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维,主动与产业群对接,根据产业群的发展状况设置专业群,努力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把校企联合办学落到实处,根据产业群中各个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育,实现“一对一”的岗位对接,不断对专业群建设的模式和方向进行再思考和再布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也需要不断变化发展,防止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和陈旧性、随意性。不断集中优势资源创办优势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且可以实现更好的产业群人才配置,同时也能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社会形象,最终实现多方协作共赢的良好格局。

  (四)提高职教联动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信息资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对开展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而言,也必须重视信息化的应用。首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产业群的人才需求预测与研究。信息化平台可以帮助高校更为便捷且高效地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借助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来的人才需求动向和未来的就业前景,进而还可以对产业群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从而明白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要培养什么人才,从而明确自身的专业建设思路,告别盲目建设,不进行同质化恶性竞争,而是真正树立特色化办学理念。

  其次,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资源库,定期向社会和产业群公布自身的专业群建设情况和人才优势,向社会和产业群积极推荐人才,征求社会和产业群的人才培养建议,最终从信息化的高度实现这种联动创新。总之,要想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根据产业群人才需求情况确定专业群的建设思路。传统的高职办学思维一直是凭喜好设置专业,最终导致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差距甚远,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只有真正摒弃盲目设置专业的旧思维,真正把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发展植入办学理念当中,树立特色化办学思路,才能培养出产业群真正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产业群和地方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能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光慈.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0-13.

  [2]苗素莲.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关系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4):20-24.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6):33-35.

  [4]万伟平.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和融合[J].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1-79.

  [5]胡建明.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基于经济结构转轨和产业调整的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5-7.

  [6]吴维煊.以专业特色打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51-52.

  作者:黄影秋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1641.html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