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策略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策略

发布时间:2017-10-11 11:3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学校都有十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十分重要。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增强该门课程的开放性,提升教学活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都十分有利。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多方面使用品德与社会课程

  学校都有十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十分重要。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增强该门课程的开放性,提升教学活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都十分有利。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多方面使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逐渐认识世界,促进其人格、品德的形成,使其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层面地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真切体验中逐渐认识世界,并促进其人格、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运用课程资源,让品德教学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21世纪的品德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并用从课堂上获得的品德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到的品德知识,使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生活化!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水的危机”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状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了解世界的水资源现状,让学生感受水的危机。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实教材内容,出示有关图片、视频等,增进学生对世界水资源危机的现实感。进而教师再让学生了解中国水资源的现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现状。最后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水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激发他们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使品德课程生活化。

  二、运用课程资源,让品德教学体验化

  教育学家鲁洁在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时谈到,无论是标准或教材,我们强调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教师要有效运用课程资源,让品德教学体验化。

  “认一认祖国政区”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观察、调查、操作、欣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操作、发现、探索的乐趣。教师要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下课时,一个孩子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课本中的《祖国行政区歌》编得真好,让我准确地记住了全国的34个政区。我不仅爱读,我还会唱呢!”老师很惊讶,只听她哼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曲调轻轻地唱起来了:“直辖市,有四处,京津沪渝记清楚……”在一旁的同学情不自禁地也跟着唱起来,快乐的歌声传遍了整间课室。

  人的某种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注重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才能使品德课堂精彩纷呈。

  “走进民族大家庭”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中的第一个主题。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带着调查表查找资料,学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找资料、请教家长等途径,了解到我国56个民族的概况,收集到自己感兴趣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特点。老师还鼓励学生收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照片和纪念品与大家分享。这种前置性的体验活动,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当学生介绍各个民族的特色时,老师都相应地展示这个民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样一种突破时空的呈现方式,拉近了学生与不同民族文化的距离。一个学生说她的妈妈曾经到云南傣族地区旅游,她通过妈妈的介绍,较详细地了解了傣族的特点,且带上照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授课老师也接上话题说道:“几年前我也曾去过四川旅游,到藏民家中感受了藏族的特色。我们一到藏民家门口,他们就献上哈达,热情地说‘扎西德勒’,还请我们进屋去喝青稞酒、酥油茶,吃烤全羊。同学们,你们猜猜‘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我认为是表示祝福的话。”老师说:“答对了,这是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讓我们一起学说这句藏语:扎西德勒。”执教的老师亲身讲述四川旅游的经历并教同学们学说藏语,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教师还邀请满族的陈老师教大家行请安礼,陈老师介绍道:“大家好,我是满族镶黄旗瓜尔佳氏的后人,现在教大家行一个满族的请安礼吧!上身挺直,两腿并拢,两膝前屈,呈半蹲姿势,同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相叠搭在两膝盖上。这个请安礼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同学们有板有样、恭恭敬敬地学着,在体验中增长了知识。

  三、运用课程资源,让品德教学本土化

  教师要立足于教学目标,适当补充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品德教学不再是隔靴搔痒,而是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拨动孩子的情弦,让品德教学更具实效。

  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寻找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建设出金点子,培养学生作为一名花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立志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观看花都的一些老照片:新华路、花城路、秀全公园等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出示现在的图片:花都广场、花果山公园、人民广场、马鞍山公园、石头记矿物园、狮岭皮具城等图片。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说:“你可以在这里干什么?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受花都的美丽、繁荣,进而为自己是花都人感到骄傲、自豪。接着让学生找找家乡变化大的原因,他们总结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最后大家展望花都美好的明天:美丽的花都需要每个花都人的关心与爱护,长辈们运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把花都建设得如此漂亮,我们只有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把花都建設得更加美丽、繁荣、富强!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发掘本土课程资源,让品德教学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地图世界”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地图的种类、学习使用地图时,老师让学生分小组练习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自选解答如下问题:

  问题A:“步行,从棠澍小学→→花都区政府”。走出棠澍小学西门,往( )走到迎宾大道;顺着迎宾大道往( )走,经过( ) 路;继续往( )走,经过( )路;仍然往( )走,来到( )路口,往 ( )拐弯,向前走大约200米,就到达了花都区政府。

  问题B:“乘地铁,从人和地铁站→→公园前地铁站”。 从地铁( )号线人和站搭乘地铁,地铁往( )方开去,下一站是( ),再下一站是( ),换乘( )号线,然后分别经过 ( )、( )、 ( )等10个站 ,最后到达公园前站。

  问题C:“乘飞机,从广州飞往→→乌鲁木齐”飞机从白云国际机场出发,往( )方向飞去,在空中飞过的省、直辖市有( )、( )、( )等。飞机在空中飞行了约5.5个小时,飞机每小时飞行700千米左右,从广州飞往乌鲁木齐距离大约有( )千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查找相应的地图,自主解决了从花都区去附近的越秀区再到遥远的乌鲁木齐遇到的交通问题。因此,教师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现实化、本土化的资源环境,为学生认识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课程资源,让品德教学校本化

  进行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发掘、研究、利用,还可以探究“校本化课程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的指导策略,探究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校本化课程资源,让学校的品德教学别具一格。

  例如,花都区新华街棠澍小学开发了一本由广东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校本教材《不老的勇士——徐亨》。这本书以棠澍小学建校名人徐亨为榜样,通过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徐亨传奇的一生,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爱家乡教育、爱国教材的生动载体。学校希望通过徐亨先生榜样的引领,使棠澍的学生做到爱国爱校爱身体、知书知礼知情趣、勤奋勤勉勤学习、健心健美健体艺,从而践行徐亨先生题写的“勤勉、诚实、自强、进取”的谆谆校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潜力,使课程资源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更有效地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梅桃源,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阅读:中小学生教育职称论文投稿范文(两篇)

  下面是两篇教育职称论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论文探讨了怎样激活小学体育教学,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实现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第二篇论文介绍了中小学生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正确引导,家庭积极配合,鼓励、督促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2220.html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