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5-03-04 11:10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情为首,学生因为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文学的主旨亲师信道,从而将学习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体会丰富有亲和力的情感过程,语文教育非常注重养,同时语文教育也承担了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传统文化魅力的方式,学生的心性也得到了滋养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情”为首,学生因为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文学的主旨亲师信道,从而将学习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体会丰富有亲和力的情感过程,语文教育非常注重“养”,同时语文教育也承担了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传统文化魅力的方式,学生的心性也得到了滋养,在引导学生自我求知的同时使其“经世济用”,“修身养性”。“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论文关键词:论文发表,情感活动,滋养心性,据实应变
语文教师要攀摘“神手其枝”“神而明之”的教学明珠,是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探索”与“修炼”的。我将十年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视为一个不断探索和修炼的过程。如同一切事物探索的过程一样,教学探索既曲折又漫长,虽然如此,我也要及时把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种得的小花小果与同行们共享。
一、语文教学以“情”为首。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材篇篇有情,教师学生人人有情。语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凭借着师生之间的相容力;凭借着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凭借着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智慧的主动力,汇聚成诚挚的情感纽带,自然而然会把教材溶入师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中,触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敏感,增进双方的相互认识,开拓各自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学生因亲师信道,自然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情感的体验过程。师生的互信加上教材的情感,便能尽情地流露出对教材和对客观现实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人之七情,当这种真情显露出和谐统一时,语文教学定要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由于传统教学单调贫乏,应试教育冷酷无情。唯分数主义的招生政策扭曲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它不但忽视了职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又压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便足以应付来日的就业,甚至认为其他学科可有可无,而把语文视为无味、讨厌、休息的课程。这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莫大的困惑与冲击。面对诸此问题,我为学生们解惑:“你们是受招生规模、政策制约的,是被人为设置的对象。但你们并不比别人差。进职校学习也不是优胜劣汰的结局。一次升学考试的成绩的好坏只是反映这次竞争的结果,绝不是衡量你们智力和能力的标尺,更不是区别高低成败的分水岭。所以大家不必轻视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人是活的,人总在发展变化着的。只要大家认真总结、急起直追,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生间这种互勉互励,使得谆谆之声余音绕梁,贴心又温馨。只要学生从暂时的憋屈中站出来,就会回味、满意、轻松、自信、静思、憧憬。由于情感的源源不断的流露,教与学始终充满着快乐和希冀,共鸣之音符便会美妙绝伦。
二、语文教学以“养”为重。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魅力。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一种
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就应承载和发扬这种魅力,不断地用以滋养学生的心性。语文教学期盼教师不惜时机地为学生揭示语言、文学的典故,一边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边持续调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一起奔向“非学无以广才”的康庄大道。由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力去启迪学生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求知欲与主动力,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求知,细心品味知识的真谛,认真品赏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如饥似渴地把学识“经世济用”,“修身养性”。这就是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崇高追求。不妨分享几个案例:
1、丰碑的由来:
据记载:丰碑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木桩或坚石。秦代的碑是:或立于宫门前用以观日影辨时刻;或竖于宗庙大门前栓牲口;或竖于墓穴周围用以引棺入墓。当时全是木制的。汉代后才出现由石头制的碑。那时还严格规定凡天子王公死后才有资格用丰碑引棺入墓。后来逐渐有普通百姓沿用此俗,并开始在光秃秃的石碑上刻字,记录下逝者的名字或功德。唐武则天的墓碑也是无字碑。这究竟是想恢复古礼或歪打正着也就不得而知了。随着时空的更替石碑的功用就慢慢拓展,这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墓碑、斗碑的由来。
2、是“倒楣”而不是“倒霉”。
中国的科举制度沿袭于隋唐。当时的读书人要在科考中有所斩获着实不易。明朝后期的读书人为了在科考中讨个吉利,临考之前其家人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旗杆(叫“楣”)为考生壮行打气。揭榜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那么门前的旗杆照竖不误。不幸失利的众多考生的家人便把旗杆倒下撤去,名曰“倒霉”。后来人们便把遇有不顺心的事称为倒楣。
不知是否因楣与霉同音亦或笔误,后人多写为倒霉。
3、唐太宗李世民在名臣魏征去世时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后来有人称这段名言是魏征所说实际上是误传。该段名言虽短小凝练,但意博理奥。古人能如此勉励、警示自己实在令人敬佩。而作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的学子应该从中吸取点什么?大家可以联想:在这三面镜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什么形象,能不发人深思吗?
以上三例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精华,它富含着吸引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神奇魔力。通过如此大量的启发与揭示,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感悟,丰富了学习语文的经验与素质,更重要的是端正了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主观意愿,让学生从繁芜丛杂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三、语文教学以“活”为本。
“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活”一直鼓励着语文教师在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与处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协调或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和对语感、品质的积累,精准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从而提高阅读、准备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谈得上名副其实的灵活性、实效性、创新性。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记叙说明、议论兼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样式齐全。但每篇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方式方法都要“活”,会据实应变,烹调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佳肴“大飨”学生,令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因此教学可以长文短教、或浅文深教、或以读代讲、或精雕细刻层层剥笋、或质疑释问评点渗入、或反思探究溯本追源、或讲练结合直观板示、或一篇带多篇、单元组合归类比较、或课内外结合相辅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暑假,央视开辟了“开心学国学”专题节目,呈现给国人富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国学“大餐”。形式多样且具中国印记的竞答题目让人目不暇接;选手的作答过程和观众的同步思考过程洋溢着国人学国学的热情和志趣;专家大师的精彩诠注和点评扣人心弦,让人如痴如醉。观众们从中不但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学识,还陶冶荡涤了各自的性灵。最让人久难忘怀的是,获大赛二等奖的一名高二年男生的轻松幽默的临场表现和三名幼儿诵读经典时流利稚嫩的童音,他们深深地吸引、打动着观众。因为人们从节目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府库,也看到文化延续的新精神和新希望。相信老师们也能从中领略到创新教学的新曙光与新模式。
当然教师要把“阳光”撒播到学生心里,首先自己怀里要有“春天”,肚子里要有“墨水”,因此语文老师的敬业爱生才是为人师那昂首挺胸的脊梁;俯身潜读才是为人师那立于讲台的脏腑;寸铢尺累才是为人师那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泉源。我要把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板书美……聚合成“师表美”,把那迷人的情感信用、人格信用、智力信用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来“美化”学生,让语文教学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227.html
《论文发表语文教学三悟_情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