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7-11-11 14:24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在西方现代主义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就是后现代主义,这种后现代主义逐渐形成了遍及全球的文化运动,这种文化运动具有无中心,不确定,零散化的基本特征,又以反权威、反理性甚至反文化为宗旨,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结构体系及基本框架。这一文化思潮也
在西方现代主义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就是后现代主义,这种后现代主义逐渐形成了遍及全球的文化运动,这种文化运动具有无中心,不确定,零散化的基本特征,又以反权威、反理性甚至反文化为宗旨,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结构体系及基本框架。这一文化思潮也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先锋派作家。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期的小说无一不带有后现代主义的烙印,彰显着鲜明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余华,早期小说
后现代主义的突出特征是深度模式的消解,文本语义的破裂,即中心语义的消解。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则将后现代主义的这一特征概括为“不确定性”[2],“上帝死亡”、“人的死亡”,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的碎裂,判断标准的丧失,导致一切都走向其不确定性的一面。文学丧失其确定性,文本仿佛变成作者主体不断地在梦境中自我呓语和灵魂漫游。余华的早期小说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文本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也彰显无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题、形象、情节、叙述情感的不确定性。
第一,主题的不确定性。余华以先锋精神对传统的文本范式进行挑战,颠覆读者的日常审美经验,对文学的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小说的丰富的寓言性也使他的作品走向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进行先锋性创作的处女作,小说以仿梦似的笔法描述少年“我”在踏入冷漠残酷的成人世界后所面临的种种遭遇,贯穿文本的始终是各种不确定的、模糊的场景,反复不断出现的“旅馆”意象等等,直到最后叙述者也没阐明文章的意义。在荒诞、阴郁的场景中,传统的观念被颠覆,故事的内涵被遮蔽,到处充满着荒谬和悖论,文本的内涵变得愈发不可言说,而这些特点也多呈现在他其余的小说里,正是“以前一向被视为一部作品的真正主题、爱情、死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今在读者眼中已经变得飘忽如幽灵而终于消失了。”
第二,形象的不确定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余华并不着意对典型性人物的进行刻写描摹,取而代之的是在作品中不断弱化和消亡的人物的具体表象,使之抽象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符号。《世事如烟》中仅以几个阿拉伯数字1、2、3、4、5、6来表明人物的存在,人物的名字纯粹为符号,具有含混的、多义的、难以捉摸的意蕴内涵。形象的不确定性还体现为小说的主人公由昔日的典型性和特征性走向模糊性和消解性,不同于现实主义白描似的刻写普通人物,余华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身份、工作、背景的框定,甚至连具体的名字都没有,如《四月三日事件》中的“我”,《往事与刑罚》的不断出现的“陌生人”。
第三、情节的不确定性。余华的作品大多具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关系和脉络布局,这一点似乎与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相背离,但事实上,这貌似严整的逻辑框架中时常充满着悖论与谬误,时空顺序被打破,过去、现在、未来任意地置换,连贯、封闭的情节结构被抛弃,人物自身充满着否定和自我否定,小说的情节呈现出多种或无限的可能性。阿根廷的小说家博尔赫斯对余华的文本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锋写作无视时间的重复和循环,迷宫的设置展现出时间的无序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余华早期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时空上的迷宫性,情节上的片段化、碎片化显示出作家巧妙地叙事结构技巧,使得读者彷徨于文本的歧义性中,如《古典爱情》中主人公阮海阔为寻杀父仇人开启的寻找之旅,没有方向和目标,只是“一日紧接一日的漫游”,“忘记自己所找的方向”,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报仇夙愿,在宝剑上开出仇人的“鲜血梅花”。
第四,叙述情感的不确定性。罗兰.巴菲特在《写作的零度》谈到:“文学中一组记号的表达与思想内容无关,语言也与风格无关,它们都在一切可能的表达方式内,确定着一种定型化语言的孤独性,包含着某种阶级政治倾向的作家个人风格,将一种语言外之物强加予作者。”[5]余华的叙述方式受到罗兰.巴菲特“零度写作”的影响,惯于采用冷漠、平静地叙述方式,不断进行语言实验改革,打破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局外人”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描述着事物发展的历程,肆无忌惮地展览着恐怖不堪、令人战栗的场面,丝毫不表明叙述者的情感与态度。
叙述者这种“零度写作”开放了读者阅读的可能性,可以充分发挥主体的想象和联想,对文本进行重新阐释或在创造。同时,这种叙述情感的变化也呈现为传统审美规则的颠覆,“丑”备受青睐,恶之花遍地盛开。余华努力营构出一个“恶”的世界,到处是血腥、杀戮、欺骗,大张旗鼓地宣扬着他的“暴力美学”的理念。《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的欺诈与暴力,《世事如烟》中疯狂、阴暗的世界等等,情感的零度使他毫不顾忌地创造着他的梦魇世界,主人公们似乎都介于正常人与疯子之间,如魔鬼般地暴露出他们的人性之“恶”。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文学流派,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也深受其影响。余华自己也坦承:“我的阅读更像是生存中的挣扎,最终我选择了外国文学……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我有幸让外国文学抚养成人。”余华早期小说中的后现代性特征还不止以上这四点,他注重对文本创作进行不断地探索,向传统的文本范式发起挑战,使得其文学创作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
参考文献:
[1]、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M] . 许钧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美]伊哈布.哈桑 . 后现代主义[M] .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 [英]戴维.洛奇编 . 二十世纪文学评论[M] . 葛林等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 张学军 . 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先锋写作[J] . 文学评论,2004(6).
[5]、 [法]罗兰.巴特 . 符号学原理[M] . 李幼蒸译 . 北京:三联书店,1988.
[6]、 余华 . 虚伪的作品[M] . 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3.
相关阅读:民族文学研究文学期刊投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2405.html
《浅谈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后现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