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7-11-28 14:3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社会经济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创性地为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乃至国际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鉴于此,在解析社会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社会经济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创性地为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乃至国际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鉴于此,在解析“社会经济生态”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演化的基本脉络和结果,由此窥探中国社会经济生态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发展提供些许参考,也为总结和传播中国经验做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生态,市场化,利益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市场在社会资源调配中的地位也随之日渐增强,整个社会经济活力空前高涨,工业体系完备且创新能力十足,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各界普遍认为,中国当前正处于最接近民族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
但中国改革开改的推进,是在借鉴与总结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渐进模式,无论是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发展提供经验参考,还是为总结和传播中国经验做有益总结,均需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进行纵向探究,从其演进过程中寻求规律。
一、社会经济生态概述
社会经济生态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社会经济体系的良性运作模式,与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执政能力等诸多宏观因素相关,也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体制、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微观因素相通。
具体而言,其指的就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形成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状态。
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态而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体制、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外开放程度这四个因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的探讨也从这四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展开。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演化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面貌总述
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无非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继启又相互包含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得以维持。
近40年来,无论是从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稳健度有了大幅提升。
从对外开放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将中国生产纳入世界生产体系中来,打破了原经济系统低水平循环的状态,带来了发展之初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给后继环节的高水平运转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原始动力---外贸驱动。
从对内改革角度来看,一切改革皆源于对现实国情的准确把握。
改革开放初,面临的问题是生产没动力、分配没差距、交换没市场、消费没能力。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高效的交换平台和经济运行机制,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流通和配置效率;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适时有效调控经济,避免市场失灵的发生,让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得以维持。
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开始下降。所以,在内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的最新样态。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的演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诸多因素中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自然资源因素,一个是经济运行体制。
相较自然资源因素浓郁的自然属性而言,经济运行体制更富社会属性,更具代表性。
以之为据,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的演进基本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前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前期,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十二大召开前期。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消失了近20年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以它特有的旺盛活力,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GDP从1978年的3 678.7亿元增长到了1991年的22 005.6亿元,增长了将近6倍,全球排名第10位。
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经济运行体制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计划经济,经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探索及南方谈话前的争辩,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期,即十四大召开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猛发展,GDP从1992年的27 194.5亿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689 052.1亿元,增长了将近30倍,跃居全球排名第二位。
基本经济制度,在十四大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地位的基础上,于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将非公有制经济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分配制度;同时,调整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理清企业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市场资源调配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协作较为顺畅,极大地促进了一般商品市场的繁荣。
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008年以前外贸总量逐年攀升,2009年后略有回落,2010年以29 727.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
以上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生态演进的分析对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体制、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外开放程度这四个因素分析较多,对自然禀赋、地理环境等因素思考较少,尤其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红利这三个具体因素。
十八大以后,前四因素变得较为稳定,而后者变得较为活跃,直接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亟须转变、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经济形势必须主动适应、新经济增长点亟须探索,否则,中国社会经济生态将有可能失衡,而这正是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进行分析的国情背景。
三、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良性演进的思考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演进的过程,就是政府主导的以激发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力为目标的系统改革过程,其兼顾宏观调控和微观竞争,立足国情对外开放,逐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生态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连续性和包容性不足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均衡发展的路子。
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要想确保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的未来发展能够健康稳定,有必要按此思路做以下思考。
(一)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面对这一新常态,就需要继续坚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挑战,总结以往演进的规律,如人民日报所言,“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二)调整并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比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等诸多方面。
为实现中国经济“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就必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市场在资源调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就必须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保证消费对经济带动的巨大优势,以消费促进创新,以创新刺激消费;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趋紧态势,深化改革,让市场在生态保护与补偿、排污权流转等领域发挥作用,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
(三)探索新经济增长模式
创新是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有效突破的必要路径,是探索新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根本路径。
探索新经济增长点,应当认识到其复合型和综合型特点,进行多方位和多类型的经济创新。
既要落实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还应深入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拓宽创新维度,获取更大的创新收益。
同时,要基于多种类型创新的动态组合,大力推动综合自主创新,在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现代农业、新材料、云计算等领域开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四)建设好“一带一路”
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面临发展问题依旧突出,中国也面临资源环境压力陡增、产能及外汇资产过剩、海洋运输风险增大等现实问题,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不少挑战。“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中国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地位转变。
参考文献:
[1]余泳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空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2):19-34.
[2]苏林森,郭超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业、宏观经济与政策的互动关系[J].新闻大学,2015,(5):114-118.
相关阅读:经济管理类学报期刊发表论文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2519.html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