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合理化对策

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合理化对策

发布时间:2018-01-24 14:47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东盟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国与东盟之间机电产品出口有竞争性和互补性,由于我国出口到东盟的机电产品种类有限,商品结构和市场集中度较高。在机电产品国际市场竞争逐渐增强的时代,怎样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调机制,积极引入区域贸易标准和制

  东盟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国与东盟之间机电产品出口有竞争性和互补性,由于我国出口到东盟的机电产品种类有限,商品结构和市场集中度较高。在机电产品国际市场竞争逐渐增强的时代,怎样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调机制,积极引入区域贸易标准和制度,加强文化沟通和技术合作,促进机电产业结构更快的升级,已成为持续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中国—东盟贸易推向了更加全面和深化合作的阶段。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发展的“议定书”使得中国-东盟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达到了新的高度。东盟机电产业发展起步晚,总体上与我国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在机电产品的贸易市场、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方面有相当的共性,这既提升了中国-东盟机电产品区域市场竞争烈度,也在一定方面弱化了彼此的比较优势。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提升的一些对策。

  一、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总体特征

  (一)出口规模增长与增速下降并存

  据海关统计,2016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2.9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同期增长1.9%,占我国同期贸易总额的12.3%,这一占比较2014年的11.2%、2015年的11.9%,实现了持续提升。其中,对东盟出口1.68万亿元,下降2%;进口1.3万亿元,增长7.4%,中国继续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仍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机电产品仍主导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商品格局,共计进出口1.47万亿元,占同期我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的49.3%;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绝对额不断上升但出口增长率却一度下滑,2016年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额8067.1亿元,增长率为-6%;2017年前8个月,东盟10国自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额全部持续增加,但平均月增长率为-12.24%,其中前8个月累计增长率下滑最大的是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分别为-24.84%、-21.51%和-19.72%,这意味着中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空间已大大缩减,2017年前8个月出口额与出口增长率的双降更说明了机电产品国际竞争性在逐渐加强。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少数种类集聚度过高

  如果说出口额反映了整体的贸易规模,那么出口产品品种的丰富度则明确反映了出口结构的优劣。根据国际贸易(SITC)分类标准,机电产品属于第7 类产品,主要包括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等9类主要产品。历年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前 3 位的分别为:电力机械器具,出口额327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重29%;电信及声音的录制重放设备,出口额225.51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重20%;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系统,出口额112.75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重10%。可见,虽然我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不断增长,但在其中起主要支撑作用的产品始终是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设备和电力机械、装置,以及器械及电器零件,而以精工机械、特种工业专用机械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甚至不到3%。

  (三)出口国别分布不均,市场集中度偏高

  东盟成员国基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参与偏好。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来看,其主要集中在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少数国家。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 2016年我国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 4 国的机电产品总额就达302.72亿美元,占整个东盟出口总额的85.74%,占整个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3/4;截止2016年,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成为主导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其出口额分别为179.22亿美元、244.2亿美元、143.06亿美元和190.77亿美元;至2017年第一季度,机电产品成为新加坡自中国进口的首位商品,進口额65.1亿美元,增长14.1%,占新加坡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1.4%,其中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43.5亿美元,增长21.4%;机械设备进口21.6亿美元,增长1.6%。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少数国家,出口市场较为集中,这也必然加剧出口风险。

  (四)出口产品竞争与互补并存,市场竞争烈度趋升

  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其市场占有率,选择国际通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及东盟各国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至2017年一季度,我国RCA指数持续上升,均值已达1.54,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分别超过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从产品互补性来看,通过测算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菲律宾四个国家间指数均值分别为0.84、0.75、0.71与0.58,而该数值越接近1越意味着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产品间的互补性越强,互补性贸易需求也越高,尤其是中国与新加坡在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已高达0.84,充分说明两国未来贸易空间巨大,互补性需求极高。

  二、竞争性强化态势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仍未成为主体

  前面分析已经指出我国出口至东盟的机电产品始终限制于有限种类,而区分不同国家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以长期居于机电进口首位的新加坡来看, 2016年机械器具及零件,以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两类机电产品在其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达32.2%和43.5%,进口额增长较快的船舶及浮动结构体进口额占比仅为16.6%,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尚为实现对主要贸易伙伴市场的有效占据。这一现象在新兴市场同样存在,2017年初中国对越南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整个东盟市场所占比重也达到 21. 3%,一跃成为第二大东盟地区出口市场。但从出口产品种类依然为机械器具及零件,以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两类,只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0.2%,而机械器具及零件的进口下降至第二位,占比达15.2%。至于始终居于中国机电出口前5位的泰国、马来西亚,其主要进口产品也主要是这两类。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深入推进的当下,对于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 铁道车辆除外),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东盟地区市场的占有率还亟待提高。

  (二)相关国家赶超速度加快,比较优势的维持和拓展难度大

  国家间贸易往来的持续维系来自于彼此双方产品的高度互补与市场需求高效满足,为更加客观、科学评判中国与东盟在机电产品方面的贸易潜力,引入出口贸易理论值,在对其测算的基础上与当前的实际贸易值进行比较,若比值<0.8则意味着双方未来贸易空间巨大,若0.8<比值<1.2,则意味着双方未来贸易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展,若比值>1.2则意味着双方未来贸易行为的维系需进行创新型开发。截止2017年第1季度,通过测算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比值发现,新加坡为0.945,泰国、马来西亚分别为0.641和0.968,这意味着目前我国主要的机电出口国除泰国外,均面临后续需求不足的危机,有待于拓展贸易空间,不再使出口产品始终局限于机械器具及零件,以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两类产品上;而从增速最快的越南来看,其比值为1.326,这意味着中国对越南目前集中于两类产品的贸易出口态势,将难以实现双方机电贸易的维系,未来想要实现对高出口增长率的维持必须拓宽出口产品类目,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激发国际市场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力推我国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对于柬埔寨(比值为0.721)、文莱(比值为0.093)则可立足当地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其市场潜力。

  (三)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出现,新贸易壁垒使竞争烈度高

  新兴国家经济与中国相似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国际社会对环保的强调,这使得我国出口至东盟的传统机电产品开始面临更多的“标准”与东道国“制度”。例如,新加坡所执行的“PS”、印度尼西亚所制定的“SNI”、马来西来所推行的“SIRIM”、泰国所执行的“TISI”,老挝和柬埔寨甚至直接使用“CE”或“IEC”认证证书或标志,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了。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数字显示,2016 年我国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类别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机电仪器,受损金额高达 407.1 亿美元,占直接损失总额的 43.6%。在技术性贸易措施数量和严苛程度上东盟地区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如,印度尼西亚将原电池列入“家用电器及其配件产品管制清单”,要求进口产品必须通过强制性“SNI”认证,而原电池在中国却并不属于 3C 认证产品目录范围;再比如,在家用空调产品上我国规定最大制冷量不能超过 14 KW,而泰国却将标准下调至 12 KW,新加坡则更进一步细分窗式空调不超过 12 KW,分体式定速和分体式变速空调不超过17.6 KW 和 10 KW等,这无疑给中国机电产品竞争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出口结构和产业链位置相似,市场份额提升难度大

  除新加坡外的东盟国家均与我国同属中等收入国家,且产业结构相似,长期贸易往来也表现出显著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若我国不能率先实现对产业链高端位置的占据,未来将面临东盟國家的激烈竞争。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机电产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5002.1亿美元,下降4.8%,占机电产品出口41.4%;而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5611.9亿美元,下降9.7%,占机电产品出口的46.4%,加工贸易方式在整个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这就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机电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伴随我国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调整,这类加工贸易已出现下滑趋势,机电产品商会2017监测数据显示,27大类机电商品中有23类出口均出现下降,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以及日用机械为代表的8大类产品出口降幅均在10%以上;电子信息类产品中,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彩电出口额分别为1156.0亿美元、583.4亿美元和122.7亿美元,分别下降6.6%、9.7%和1.9%;机械类产品中,汽车整车出口113.5亿美元,下降8.2%;船舶出口221.5亿美元,下降20.4%;农业机械、轻工机械和工程机械出口额分别为273.6亿美元、189.2亿美元和125.1亿美元,分别下降3.7%、4.9%和10.2%。这均意味着我国机电类产品若无法实现对产业链高端位置的有效占据,在东盟各国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不断涌现的当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将面临才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双重困难,这将危机未来机电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五)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汇率波动是进一步削弱了出口竞争力

  机电产品价格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在经过前几年持续下跌后已出现触底反弹。2016年10月以来,以橡胶、钢铁类以及外包装纸箱等为典型代表的多种原材料价格较年初已上涨近60%以上,天然橡胶价格全年上涨更是高达75%;钢材类中的某型碳结圆钢价格则直接上涨近1倍;矿产类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20%-60%的涨幅,推高了机电类产品成本。加之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长期贸易顺差地位的维系,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2016年以来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先升后降,全年对美元贬值6.8个百分点,但这一态势难以长期维持,这无疑进一步推高了机电产品出口商的实际成本。在面对东盟国家所提供的价格更为低廉的相似产品时,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自然被削弱,若无法改变对成本优势的依赖状态,则我国机电产品未来在东盟市场的占有额将进一步减少。

  三、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优势提升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机电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

  目前,鉴于我国机电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一方面要优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优先加大对高技术型机电产品的研发力度,力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快速转型,推动更具国际视野的大企业借力国际性并购,促进专利的引进与消化,使得国内品牌走向国际,拓宽渠道,深耕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借助信息业高速发展态势,助推信息化和机电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机电产业加快摆脱原始化、技术含量低的特点,实现其向机电一体化、多功能化、控制智能化及高精度化等方向发展。有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发挥规模效应在机电产品的集群化发展和技术升级,提升机电产品出口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立足产品差别实现对现有市场占有率的维系与扩张;在引进和消化技术、开放市场的同时,注重对国家品牌的培养,通过创新营销手段,培育并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深耕区域市场,不断提升机电产品的区域市场竞争力。

  (二)结合国别市场特征,借力跨国投资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在秉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基础上,应致力于与东盟各国拓展贸易合作空间,将不同类别的机电产品进行更为深入的细化分工。一方面,基于不同国家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有区别的制定贸易策略,例如,对于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机电产品替代性较强、竞争比较激烈的贸易伙伴,我国应致力于改善本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通过研发创新强化产品垂直差异;另一方面,对于以文莱为典型代表的贸易潜力巨大的国家,则应立足其市场特征和现有经济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产品拓展贸易合作空间。同时对于我国己有的较为成熟的技术可逐步向东盟等国家扩大转移出口,以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国家间的互信度和经济结合度,有助于加大机电产业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拉近市场距离,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有效降低贸易摩擦风险。

  (三)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调机制,介入区域贸易标准和制度制定

  技术贸易措施之所以成为阻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新障碍,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我国对当地市场制度、法规了解的缺乏,或者是对于国家间标准方面的差异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伴随国际社会对环保的呼吁,未来我国应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组织专门力量加大研究力度。首先,应对目前东盟各国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进而初步把握各国机电产业链相关法规、标准、认证动态,可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资料库;其次,组织专门力量,例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针对所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全面剖析,找准关键点,熟悉相关合格评定程序及认证制度,分析其差距,为改进产品提供现实依据;再次,针对东盟机电市场特征和制度体系完善出口产品质量,尤其是应积极鼓励国内出口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志,针对不合格的技术贸易壁垒,相关企业也应充分利用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已达成的相关协议和原则,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文化沟通和技术协作,深化中国-东盟产业链分工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立足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这不仅有助于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更为机电类产品产业链延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与东盟十国中的4国接壤或邻海,既是最先建设的部分也是整条经济带的建设基础。未来我国应在强化基础性建设中,扩大对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在内的相关机电产品的出口,以摆脱目前对传统机电产品的依赖。不仅如此,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东盟部分国家电力消费发展空间巨大,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这可进一步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擴大对电气设备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产业整体“走出去”,这也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合作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宏恩,孟庆强.市场对接、产业融合与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J].求是学刊,2016,43(4):24-32.

  [2]陈万灵,吴喜龄.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22-28.

  推荐阅读: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的应用

  这篇机电工程师论文发表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的应用,论文探讨了智能控制的相关概述,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思维活动情况加以模拟,从而使得智能控制的要求得到大大的提高。论文就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借鉴。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2880.html

《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合理化对策》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