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8-08-14 16:4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网络在线通识课程为解决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本科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模式,慢慢减少以一个模子塑造人的通式,让考生变为学生、教师变为导师、教材变为参考书,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全面发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网络在线通识课程为解决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本科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模式,慢慢减少以一个模子“塑造”人的通式,让考生变为学生、教师变为导师、教材变为参考书,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学习模式,网络在线通识课程带来了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地方院校应积极研究其管理策略,加强课程建设来提高网络在线通识课程学习效果。
关键词:网络在线通识课程,管理策略,教学质量
一、引入网络在线通识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提出通识教育。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原动力,提升学生就业适应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坚韧的拼搏精神,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1]。
应用型本科高校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既有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一定人文积淀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团队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学校开设数量、质量能够满足全校需要的通识课程,优质通识课程资源普遍较为匮乏。在此背景下,2012年开始兴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为该类院校通识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相比于传统课堂,引入及自建网络在线通识课程,既可以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又可以使学生学习不受师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习进度。网络在线通识课程可以有效弥补学校通识教育的不足[2]。
二、我校实施网络在线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分析
2016年秋季学期至2017年秋季学期,我校引入网络通识课程。3个学期共开设网络通识课程56门次,其中公选课53门次。公选课学生学习36000余门次,受益学生15000余人次。每门课程选课人数学校未做限制,实际选课人数差距很大,多的达2000余人次,少的只有几十人次。
(一)学习总体情况
2016年秋季学期,由于刚开始引入网络课程,学生接受度相对较低,学生选课后不学的人次百分率、学习完成度、成绩合格率及人均学习门次相对都较低。2017年度两个学期,这几项指标都有了很大提高,说明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接受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改善。但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不和谐现象也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安装刷课软件或请第三方代为刷课以期获得学分的行为日益增多。
2016年秋季学期和2017年春季学期,学习网站监测到的不良学习记录很少;而2017年秋季学期,仅被学习网站监测到的不良学习记录就达464人次之多,这还不包括学生可能存在的私下互相代刷课的行为。当然,学习网站对不良学习行为的监测日益完善,可能也是导致监测不良记录数剧增的一个因素。网络课程成绩构成通常包括看视频、章节测试、期末考试等,有些课程还包括参与见面课以及讨论等内容。一般来说,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
因此,大部分课程如果平时完成度较高、成绩较好,则无需参加期末考试也能取得合格成绩。所以每学期均有部分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后发现已达到合格成绩即不再参加期末考试。而网络在线课程期末考试没有有效的监督手段,往往也无法反映真实学习情况。因此也有平时学习完成度不高但期末考试成绩较好从而取得合格成绩的现象[3]。另外,我们也看到,网络课程学习整体完成度还有待提高。而且,尽管每学期选课后都设置了学生退课时段,但仍有少部分学生选课后从未参与课程学习。
(二)各学院学习情况
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一、二年级学生占全部学习学生人数的95%左右。高年级学生绝大多数已完成公选课学分要求,因此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人数很少。其实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参与网络公选课学习的人数就开始减少。
2017年度对比2016年度,随着大家对网络课程认可度增高,选修课程成绩全部合格的比率明显增加,同时全部不合格的比率也明显降低。参与学习人数百分率,学院4、7、10、13、14这5个学院三个学期均低于平均值。但与自身相比,2017年秋季学期比2016年秋季学期学院4和学院14学习人数百分率均有所提高;学院7基本持平;学院10和学院13不升反降,而且下降比例较大,尤其是学院10。学院5和学院8三个学期学习人数百分率均位于前两名。学院9、11、12学习人数百分率2017年秋季学期较2016年秋季学期均有提高。学习成绩分布情况,学院11三项指标三个学期都比较靠前,但与自身相比,是逐渐下降的。学院1三项指标均高于平均值,并且2017年秋季指标排名提高显著。学院3、6、9、14,学习成绩分布情况逐渐好转;学院5学习效果明显转差;学院2、4、13,虽然指标一直低于平均值,但与自身相比,成绩全部合格率提高较明显。成绩全部不合格率,学院3、4、7一直较高。可以看出不同学院学生参与学习人数百分率、学习成绩分布情况差却较大,这应该与各学院的要求、引导有关。(三)不同学习门数学习情况对学生每学期选课门数学校暂时未做限制,只是要求学生从自身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出发,每学期学习课程门数建议在4门以内。2016年秋季学期,学生学习门数主要集中在1-3门,且学习1-3门成绩全部优良率及全部合格率都最高;成绩全部合格率除学习6门的最低,其它均在50%左右或稍高。2017年两个学期,学生学习门数均集中在1-4门。
春季学期成绩全部优良率也以学习1-4门最高,5-8门略有降低;但成绩全部合格率各学习门数均较高,仅学习1门、7门的较低。秋季学期成绩全部优良率均较高;成绩全部合格率7门以内均较高。三个学期中,学习1门课程的成绩优良率都是最高的,但成绩合格率反而并不是最高的,且成绩不合格率都是最高的。分析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学习1门课程的学生本身学习兴趣就不高,所以学习门数也少,学习效果也不太好。但每学期也有极少数学生,学习门数较多(甚至超过9门)而学习效果也比较好,这就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关了。
三、加强网络在线通识课程学习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切实发挥网络在线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学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学习管理。
(一)精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在开设网络在线通识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需求以及今后的成长需要,精心挑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切实达到提高学生通识素养的目的。
(二)计入学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学校开设的网络通识课程设置学分,学生成绩合格即可取得学分。同时将网络通识课程学分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规定通识选修课学分的最低要求,并要求其中至少有几个学分通过网络通识课程取得。因网络在线课程通常课程整体时数较传统课堂少,因此在学分设置上可适当减少学分。
(三)督学促学,加强学习过程监督
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应对网络通识课程的学习加强宣传、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监督管理。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建议学生每学期学习课程门数在4门以内。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如针对学习进度落后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发布督学通知,督促、引导学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按期参加期末考试。
(四)制度管理,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以制度约束学生学习行为。为了避免学校资源浪费,同时避免学生养成懒散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学生选课后不学或学习完成度过低的情况可以参照学校旷课行为给予纪律处分。一般学校对学生缺课达到一定课时的行为,会有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的规定,对网络在线课程同样可以参照该规定执行,如课程完成度低于65%的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以此督促学生提高课程学习完成度。
对学生不参加网络课程期末考试的行为,可以按照旷考对待,并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学生的不诚信学习行为,可以规定凡是被学习网站监测到有不良学习记录的课程一律取消成绩,不予认可学分。为防止学生私下代刷课行为,可以规定每学期随机选取一至几门课程在机房集中进行期末考试,同时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以此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阎升光,何丽娟.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87-88.
[2]段彩屏,王玲.大学通识课程如何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3):62-65.
[3]杨科,李永.对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09):50-52.
[4]李治国.新媒体下行业特色大学通识教育的创新[J].高教学刊,2016(19):1-2+6.
[5]宋永磊.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选修课程质量监控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38-39+41.
[6]任树华;牟光庆;李莉.面向创新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7(16):24-27.
[7]高丽芳.新建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吕梁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176-177.
推荐期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面向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广大干部、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面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图书信息单位的工作人员,面向一切关心高等教育的广大读者。热忱欢迎来自各方面的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3645.html
《基于网络在线通识课程学习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