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培养音乐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培养音乐人才

发布时间:2018-10-25 16:20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下面文章研究中主要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对策机制:通过转变教育主体的认识误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按照研究性人才培养方式,引导教学转变,锻炼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机融入艺术创意学,培养科学的创新性思维,采用三元结构实践教学法,使学生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下面文章研究中主要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对策机制:通过转变教育主体的认识误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按照研究性人才培养方式,引导教学转变,锻炼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机融入艺术创意学,培养科学的创新性思维,采用“三元结构”实践教学法,使学生增强实际应用能力。这些对策方案具有积极地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谋求科学合理的转变,才能为文化创意领域输送优秀人才,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音乐人才培养,对策方案,文化创意产业,主动转变,解决困境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进入到后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异军突起。社会经济趋向于文化经济的拓展,引领传统产业不断增加文化价值,用新鲜的创意元素刺激经营与消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源自于个人所具有的天赋、灵感、学识、技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知识产权,形成产业化的生产与销售链接,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

  在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影响着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音乐、影视、表演艺术、出版、设计、广告等等。这些文化产业的日益兴盛代表了社会精神生活迈向更高的层次,而与日俱增庞大需求量也催生着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音乐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构成,将抽象的音乐艺术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实现音乐、科技、经济之间的交融模式。

  与其它产业形态不同的是,以音乐行业为缩影的文化创意产业,其核心支柱在于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需要集技能、创意、实践、反思于一身,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资本核心。与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相对应的是,目前在教育系统中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供求关系的错位迫切需要教育主体自省并立即行动起来,寻求对策。着眼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运转中的情况及教育环境中的现状,拟将音乐学科做为微观视角,思考破解困局的对策方案。

  一、教育主体以态度转变引导行动响应

  我国的音乐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普及化进程可追溯到20世纪末期。许多大中专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的音乐学科专业划分至今仍保持着声乐、舞蹈、器乐、理论等专业类型的基本模式。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相对封闭保守,其中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密切的负面关系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传统音乐过分重视,对现代音乐文化存在偏见。厚古薄今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教学体制中,目前各个高校音乐学科的领导层或骨干教师层主要由40岁以上年龄段的教育者担当,他们在20年前所受到的专业教育基本为中外传统音乐体系。

  因此,在大多数音乐学科的划分中,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钢琴演奏、民族民间舞等专业得到广泛普及。但是诸如:流行唱法、电子乐、录音工程、新民乐这样的专业设置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可归咎于师资人才不足的客观原因;但从更深层的另一方面来看,教育主体对现代音乐及其专业分支的误解、冷漠、偏见是阻碍其发展的顽疾所在。

  比如:流行音乐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登堂入室以来,近40年的发展状况有目共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2017年以流行音乐领衔的中国音乐产业创造了3253亿元的产值。其中最具升值空间的领域包括数字音乐、演出市场、KTV市场、专业音响销售等。从这些数据的细化分层来看,与现代音乐有关的产业扩张是重中之重,而与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方向之间,距离则越发扩大。

  因此,扭转传统的教育态度,积极参与到音乐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提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音乐人才可视为解决教育领域矛盾危机的关键所在。其二,教育主体自身需具有创新意识与前瞻性眼光,培养教育改革试点,向先进教育体制学习,摆脱随波逐流的心态。在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学科教学中,仍沿用着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学科划分机制、教学手法、教材设置等,这些看似成熟的教学软件系统实际上已经逐步走向淘汰,甚至成为束缚教学升级的“绳索”。

  比如:许多高校所应用的音乐理论教材还来自于50年代苏联教学体系的延续,基础理论与当代音乐实践领域脱节,无法获得强有力的支撑;器乐技巧训练始终沿用古典教材作为依托,对外界变化充耳不闻,甚至无暇应对;声乐领域程式化的不同唱法划分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更用发声方法的区别禁锢了学生尝试突破的欲望。

  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大部分国内高校的音乐学科日常教学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大众力求创新、突破、混合、跨界的时代,教育领域的默守陈规并非“曲高和寡”,而是面临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表层的教学硬件投入力度不够,教学资源升级缓慢,与社会应用领域沟通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大多数行动的迟滞源自于教育主体认知态度的松懈与惰性。

  教育态度的端正需要从教育决策者向教学实施者自上而下的传导。决策者需要的是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了解音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人才需求缺口的特性。而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则需要具备充分的心理准备,重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用全新的理念完成课堂任务。职业岗位再教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时尚性、潮流性,内部所潜藏的规律以及如何将音乐知识转化成为资本,其中的诸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专题探讨。

  这种新知识系统的灌输对象不应该仅仅是直接面对学生,而是应当将教师也作为重点,形成有序的传导链条。教师需要了解音乐市场的最新动向,熟知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标准,并以此来调节教学规划,将“学以致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中,无论是全国的高校音乐学科大环境,或是各个学校的个体生存,都面临着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的不对等问题。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双亏”的尴尬境遇,产业发展后继无力,教育领域的公信力也会受挫。教育主体已然到了退无可退的边缘,端正态度,剔除偏见,主动认识和参与是首要的解决之道。

  二、基础性教学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阶段以基础性技能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强调专业领域的信息接收、记忆、重复掌握。与之相对应的是更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自主解决工作问题的要求,在教育领域必须逐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使研究性教学模式逐渐下沉至本科教育阶段,增强音乐学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基本的理论层面来看,研究性教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它自身的形成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被动输出时孕育而生。其内涵在于: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设置灵活自由的研究命题,学生分阶段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在学习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伴随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也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简而言之,研究性教学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启发全新的教学组织,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创新性的研究精神、方法、工具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养成独立的学习精神,不依赖教师面面俱到的教导。就音乐学科的教学而言,引入研究性教学体制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用人需求。长期以来,高校音乐学科教学体制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刺激。教育主体保守地认为公共课与“一对一”的技能课训练可以满足教学需求,但课程设置的交叉与教学模式的转变之间显然并未形成紧密关联。

  根据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步骤,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构成方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类型,可以形成三个阶段的教学进度。从而使传统教学模式得到革新转变,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科学的提出教学规划与目标。所谓“科学”,是指教师所提出的规划目标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其一,必须具有自由拓展的空间,供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最终达到理想的结果。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学术综合体,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多元化学习,学生的自由调配可形成不同的成果形态。

  其二,教学目标的提出必须因人而异,且有阶段性分层。就每一位音乐学的学生而言,所学专业程度,兴趣爱好,个人天赋均有着千差万别。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研究方向,在多媒体和新音乐趋势的共同作用下,教师对学生的目标引导应当遵照“双向选择”的规则,因材施教。

  当然,教学目标的规划也并非一撮而就,应当按照“分步走”的方略,将四年的长远目标划分为以学年或学期为限的阶段性目标,使理想循序渐进的完成;其三,教学目标必须与时俱进,与创意文化产业的人才吸纳标准或主营产业相关。在传统教学领域中,教学规划往往是开一场独唱音乐会、创作一首大型音乐作品,完成一台舞剧作品表演等。这种规划作为评价学生技能的标准无可厚非,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人才需求相去甚远。

  只有本着原创性、前瞻性、综合性、特殊性的原则制定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的规划目标,以市场人才需求为风向标,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技能本领有“用武之地”。其次,把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目标。即便在传统教学环节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成才的过程里,在专业学习领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声乐技能的突破、作曲学习遇到的瓶颈、乐器演奏技术提升的艰难。在教师每周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辅导过程中需要解决各种问题,那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辅助角色看似“隐形化”,实则需要更深层次的介入。

  作为教师,必须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对音乐学科及本研究领域的最新要求,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范畴中,为学生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充足的研究资料。音乐学科的创意拓展并非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必须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思维逻辑中寻求理性突破。教师在研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及时考察学生的发展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保证教学成果的可控性。

  此外,研究性教学成果的评估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对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的双重考验。研究性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同决定了对教学成果的评估方式也需具有创意。一方面,评估环节的指标设计不能仿照传统考试环节,以一首歌曲的演唱水平或一首乐曲的演奏水平为参照物,而是需要分设基础技能、创新技能、实践水平等多个项目综合评测,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招收标准,形成互动式考核,注重学生跨学科理论水平的构建及学以致用的针对性。只要这样,才能够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给予精准的评判。

  三、在音乐学科建设中有机引入艺术创意学

  人类的音乐艺术发展水平在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寻迹到了一条特殊的轨道,这就是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人文情怀表达。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态理论,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音符构成听觉空间,但是奇妙的变化在人类的操控下不断推陈出新,与每个时代面貌相互关联对应。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讲到:“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别人”。

  这一过程就是将个人感受转化为社会化感受。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个人情感向全社会传导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条件,快速的传播途径往往在音乐领域产生强大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音乐动机很可能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音乐潮流。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就是将梦想变为现实,把音乐灵感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但必须指出的是,音乐创意在产业化时代绝非是个人天赋的灵光一现,即便有这样的个案,也无法形成“气候”,更无法支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必须思考“创意”如何获得,如何提取,如何收集,如何保持。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可以从音乐学与艺术创意学的结合中获得答案。创意经济的历史悠久,各国学者在20世纪之初就开始思考创意与艺术之间的理论结合。中国学者对艺术创意学的阐释为:根据意识领域的特殊发展情况,将创意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运用艺术学原理和创意学原理的学科交叉,形成获取灵感的思路和科学方法,培养当代艺术创意专业人才。

  艺术创意学对个人发展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比如:近年来在音乐表演领域蔚然成风的“新民歌”、“新民乐”、“中国风”、“跨界音乐”等便是通过创意将传统审美情怀与现代审美感受交织汇集于一处,形成具有开拓精神的音乐创造力;又如:彩铃业务与手机音乐APP客户端等形态的出现,从技术层面拓展了音乐传播的范围,为音乐经济的全面铺展提供了支持。这些创意设想建立于灵感、技术、阅历、实践等多种综合元素,也是利用艺术创意学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要点所在。

  在文化创意产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从“技能工匠”向“尖端精英”转变的背景下,艺术创意学在音乐学科的植入必须认真做到双层次的深刻结合:其一,把控艺术创意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音乐创意的来源及运用方式,能够利用基本原理推敲实践方向,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力工具;其二,以纵深结合的教学态度将艺术创意学与音乐学科的具体研究方向尝试融会贯通,使学生在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比较音乐学、音乐治疗学、音乐形态学,以及表演、创作、评论等领域都能够将艺术创意学原理活学活用。

  艺术创意学在培养学生专业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音乐人才培养中将这一学科中丰富的理论知识与音乐审美相互结合,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力突破,而这一能力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渴求的最佳生产力。

  四、“三元结构”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领域中,实践性教学的概念往往等同于舞台表演或参赛经验。当然,与之对应的是在招聘或人才评定机制中对专业技能的重视。但在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用人单位对于音乐人才的素质需求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反向作用力势必会对教学领域产生连带影响,尤其是对于实践教学组织的开展,必须进行优化升级和与时俱进。

  所谓“三元结构”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实践理念和应用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时刻感知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训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岗位需求的适应能力。其一,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长久以来,对于音乐学科学生来说,文化素质普遍起点较低,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就是不可否认的“顽疾”。主动深入到基础知识学习中,包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对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熟知。

  但对于学习模式的调整,可以使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应用,并通过实践方式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活学活用,从而摆脱学习误区或关联脱节的弊病。实践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流程,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主动参悟出许多道理,培养独立认知能力,创新思维也会随之孕育而生。基础性实践教学是一切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和根源,只有重视基本层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才会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

  其二,专业实践教学。从当前国内音乐学院的专业分类情况来看,音乐学科不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吹拉弹唱”,还包括教育方向、社会学方向、传播学方向、心理学方向、美学方向,以及针对多媒体领域而不断新生的MIDI制作、录音工程、数字音乐、后期制作、软硬件开发、策划与管理等多种多样的分支。因此,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着对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度重视,分门别类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尝试。

  比如: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举行主题创意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应变能力,用科学量化的态度树立严谨的量化精神;通过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技术素养的认知。以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主攻课题为专业实践目标,启发学生对于专业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和深度的理解,寻找差距,准确定位,坚定目标方向。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尽早使学生基础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真实运行层面,摆脱“闭门造车”的保守教学模式。

  其三,综合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日常教学和阶段性实践能力训练取得一定成果之后的混合型应用能力检验,也是较为复杂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运用综合音乐学知识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设置中,可以将不同专业的项目实践、艺术展演、毕业论文、第二课堂、实习考评等方面相互结合。

  在具体的专项实践训练中,将采访、策划、评论、专业技能、演讲、谈判等能力进行综合性汇总教学,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实践水平。此外,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新型开发领域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人才需求侧重,作为教学主体,应当主动与相关企业之间建立“校企联合”机制。比如:设置较为前沿的音响技术教学与制作区,应对此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建立音乐商务教学与项目研发区,开拓音乐人才与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跨界性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在后网络化时代的高歌猛进,催促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迅速调整与优化升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先锋人才,通过教育主体态度的转变,教学方式向研究性模式的迁移,有机引入艺术创意学,再辅以“三元结构”的实践教学原则。可以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化的对策机制,解决音乐教学领域的突出问题,为文化建设领域输送优秀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范小春.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29—44

  [2]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20—136

  [3]于有荣.地方音乐文化在校地合作中的价值与限度[J].音乐创作,2015(10)191—192

  [4]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9—106

  [5]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9—41

  推荐期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学术理论刊物,提倡严谨的学风,强调选题、观点、内容、材料等方面的创新,紧扣学术前沿问题,及时反映音乐教学、科研及创作等成果,积极推动学术讨论和理论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3806.html

《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培养音乐人才》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