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学前教师如何应对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的缺失

学前教师如何应对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的缺失

发布时间:2019-03-01 16:56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文学门类,在学前教育各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存在。幼儿语言教育大量取材于儿童文学,幼儿的自然与社会认知、伦理养成、游戏活动等,也都可以从儿童文学中汲取诸多的教育资源。然而,应该如何合理地把握儿童文学与学前教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文学门类,在学前教育各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存在。幼儿语言教育大量取材于儿童文学,幼儿的自然与社会认知、伦理养成、游戏活动等,也都可以从儿童文学中汲取诸多的教育资源。然而,应该如何合理地把握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儿童文学的多元价值在学前教育场域中发挥最佳效应,一直是一个未能得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学前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是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学前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探讨面对这种缺失应持有的专业态度,以及走出缺失所需要的内在动因。

学前教育

  一、文献意识的缺失

  幼儿教师在讨论儿童文学的教育应用时,最大的关注点通常都会落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文本要素上,期待从中发现可供教育活动使用的材料,至于作(译)者、发表时间、出版机构、印刷版次等附着于文本的文献信息,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师文献意识的缺失,是学前教育领域十5->常见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

  一般读者忽略文献信息未必会造成什么太大的损失,他们所在意的是文本内容能否带来阅读愉悦,事先预设的阅读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教师是儿童文学的特殊读者,文献意识的缺失则有可能使他们失去深入理解文本,进而从中汲取丰富教育内涵的机会,给教育活动的整体品质带来不良影响。文学与教育是两个密切关联却又互不隶属的学科,对文本文献信息的关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文本分析是文学学科常见的研究方法,文献信息提示着文本的背景与来源,是文本分析得以深入展开所不可或缺的。

  教育学科关注的重点则是文本在教育现场的应用效果,文本在很多情况下仅仅被当作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一个优秀学前教师的儿童文学文献意识,应当是文学与教育两个学科领域知识交融化合的结果。我们不妨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看一看文献信息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张继楼的儿歌《共伞》是不少幼儿园教育活动选用的文本,这是一首描写雨天里妈妈接孩子回家的儿歌:“刮风了,下雨了,/幼儿园里放学了。/看一看,谁来了?/妈妈撑着伞来了。/走出门,回头瞧,/屋檐下站着张小宝。/招招手,笑一笑,/伞下多了一双脚。/一二、一二齐步走,/踏着水花回家了。”(不同版本的诗句略有不同).k.kJL歌的语言节律和儿童情趣上看,这是一首优秀的儿歌,风雨中的一顶大伞下,大人与孩子交织前行的三双脚构成了稚趣盎然的诗歌画面,诗歌所表现的伙伴之间的互助精神也适合于幼儿的品德养成。

  但有人提出,这首儿歌存在着安全隐患:张小宝未经老师和家长的许可,就被同伴的妈妈接走,这违反了当下幼儿园的管理制度。这种看法是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与真实的生活规则进行过于严苛的比照,显然是不合适的,对文学描写作过于教条"f-ts的理解,有可能极大地制约文学写作的创造精神。

  其实,儿歌中为何会出现与现行管理制度相悖的内容,这一问题只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鞘这首儿歌收录于《中国幼儿文学集成·儿歌卷》(重庆出版社,1991),书中就标明该儿歌发表于1978年。在20世纪70年代,幼儿园小朋友由同伴家长代接回家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个40年前充满童稚友情的孩童行为,在当下更为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却有可能对幼儿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而被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所不容。

  这一文献信息能够让教师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文本,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保持对文本审美内涵的充分尊重,又以恰当的方式让幼儿对自身的安全保持适度的警觉。翻阅大量引用儿童文学文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不难发现,未注明作(译)者的情形十分普遍。这首先是x,-J作者智慧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因此失去了通过作者信息拓展自己儿童文学视野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本的题材选择、情节构思、氛围营造、主题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教师如果在设计教育活动过程中,借助作者信息更为广泛地去接触这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就有可能获得对儿童文学某一类型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例如,张秋生“小巴掌童话”的幽默精致,冰波童话浓郁的抒情意味,吕丽娜童话充满稚趣的哲思等,甚至还可以从作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点变化中,了解儿童文学历史的发展脉络。这种由个别篇章推及系列作品的方式,尤其适合在职教师结合实际工作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

  近年来,图画书成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读本,市场上数量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的图画书,让不少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不知从何下手。实际上,出版物上的各类文献信息就可以为我们选择文本提供诸多帮助。图画书图文作者的知名度、获奖情况、出版机构的品牌效应、随书附赠的导读文章质量,乃至印刷版次和数量等,都是判断图画书品质优劣可资参考的指标。

  此外,各式各样的儿童文学名著改写本,也让教师遭遇良莠难分的困惑I《安徒生童《格林童《伊索寓等都是已经超过版权保护期限的儿童文学经典,各个出版机构在推出此类读物时,所投入的“编辑力”大不相同,导致读物的内在品质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则可以通过文献信息对读物品质做初步的判断。例如,书籍的前言、后记、版权页中是否有关于作者、译者、改写者、插图者的详尽资料,是否交代了改写本所依据的原著版本,改写者是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

  二、审美鉴赏力的缺失

  如果说教师的文献意识是一种较为外在、浅层的儿童文学素养,那么,鉴别与赏析文本的美学内。涵则是对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更为内在和深层的要求。没有受过系统儿童文学专业训练的教师,常常会在教育活动中使用一些内容平庸、缺乏审美价值的文本。

  例如,有的幼儿园为“喜欢幽默”的主题活动提供了这样的故事:“妈妈不在家,贝贝按时吃了药。吃过药后,她不停地摇动身体,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妈妈回来了,问贝贝‘你这是在干什么’,贝贝一边摇晃一边说‘药瓶上写着用时摇晃,冈才吃药忘了摇,现在正在补摇……’应该说,这是一则编撰得不错的小笑话,用文中孩子显得有些拙笨的行为博得幼儿哈哈一乐,也并无不妥之处,但如果仅仅将幽默理解为一种外在形式上的逗笑,就有失偏颇了。

  真正的幽默除了“博得一笑”的效应外,还应当让幼儿体会一种独特的生活智慧。幼儿故事的幽默气质应在独特的审美想象中加以展示,其问的人物行动与言语表达有着自身独立的叙事价值,而不应仅仅被当作制造笑话的原料。要为教育活动找到真正体现幽默精神的合适文本,有赖于教师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审美鉴赏能力。

  任溶溶、郑渊洁、周锐、郑春华、汤素兰等都是以幽默见长的作家,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既体现主题活动教育目标,又饱含幽默、童趣意味的文本并非难事。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文本中,包含着认知、道德、娱乐、审美等多个要素,但这些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审美对其他要素具有统摄化合的作用。

  儿童文学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渗透品德教育,抑或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开心快乐,都应该通过审美的方式加以实现,而有的文本的价值就直接体现为一种审美熏陶,并不需要通过审美达成其他的什么目的。刘绪源先生在《药·软饮料·水果》一文中认为:儿童文学有多种类型,有的儿童文学具有“药片”的功能,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有的儿童文学像可乐等软饮料,虽深受孩子的喜欢,营养价值却不高;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佳作则类似于水果,“它不是抽象的提取物,也不是通过人工将几种成分简单合成的,它的结构复杂得靠人力难以复制,只有通过自然生长的过程才能产生……它有营养,但不是针对性地用以治病的,吃它只是享受,在享受的同时,营养被吸收,慢慢地也就有了健身的作用,这正如审美作用的转换——它可以转换成某种教育的效果,但那是审美沉淀后的自然的结果,并不是刻意为之的,更不是单向或单一的”。

  以审美要素为核心,对文本进行多维度的深入解读,进而根据教育活动的目标,把“水果型”的儿童文学文本合理地应用到教育活动中,这就是教lilJL童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最佳体现。现实的情况让人不太乐观,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为例,有些教师无法自主地将中外优秀图画书转化为系统的早期阅读课程,只好依赖研发机构提供的系列教材。这些教材虽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领域也较为全面,但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课程研发人员自身学养水平有限,无法对文学文本的审美内涵做精准的鉴别与分析;也可能是出于研发成本的考虑,无法获得相关作品的使用版权,又没有实力开发原创的高水平作品。在某幼儿园使用的分级阅读教材中,编者将图画书名作《母鸡萝丝去散步》改写成《小鸭子的惊险散步》,故事的开头写道:“今天天气真好,小鸭子出门去散步。

  一只狐狸偷偷地跟在它后面。小鸭子来到池塘边,狐狸向它扑过去。‘扑通!’小鸭子跳进池塘里。狐狸掉进了池塘里,还‘咕咚咕咚’喝了好多水。”我们知道,《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体现图画书“图文合奏”共同讲述故事特点的经典之作,其精彩之处就在于书中的文字只叙述母鸡散步的过程,对发生在母鸡身后的惊险故事不着一字,全都由图画加以展示,这样的图画书才会给小读者带来真正的“读图”乐趣,也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级读物对原作的改写完全消解了原作最为精彩的构思创意,使故事滑向平庸。此类系列教材得以进入幼儿园教育现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儿童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欠缺。

  三、教育转化力的缺失

  以上两点论及因教师文献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的缺失,导致优秀的儿童文学文本在进入幼儿园教育现场时遭遇的种种困难。问题的另一面是,拥有了优质儿童文学文本之后,又该如何顺利地实现文学文本的教育转化,这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讨论学前教师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问题。幼儿园课程要关照幼儿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特殊性,如果仅从内容的深浅程度上看,幼儿园课程似-W-要比其他学段来得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教育活动的设计难度也随之降低。

  恰恰相反,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反而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过于注重具体活动所要达成的单一性教学目标,只抓住儿童文学文本中与该目标相一致的部分要素(这些要素有可能仅涉及文本最为表层的意义),致使优秀文学文本的更为丰富的内涵流失殆尽。例如,教导幼儿注意牙齿卫生的主题活动,选用了《鳄鱼个白卟白,牙医怕1’自》作为教学材料;倡导勤俭节约的主题活动选用了《爷爷一定有办法》;童谣体图画书《_-园青菜成了精》仅被当作引导幼儿认识植物的素材。

  过度地将内涵丰富的儿童文学文本纳入目标单一的主题活动,反映出教师在儿童文学教育转化能力方面的缺失。优秀文学文本丰富多元的内涵与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之间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关键是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母鸡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身后跟着~只狐狸?”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开放式问题,却有可能极大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他们会欢天喜地地到画面中去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不论母鸡是否知道身后有狐狸,教llSll可以引导幼儿得出自圆其说的解释:如果母鸡不知道身后的狐狸,那它就是这世界上最幸运的母鸡,居然在危险中悠然地享受散步的乐趣;如果情况相反,III么它就是世界上最坚强、最机智的母鸡,靠着遇事不慌的强大内心力量,巧妙地利用各种环境条件,成功逃离了危险。

  倘若我们把思路拓展得更广阔些,摆脱对动物形象进行僵化的善恶界定的惯性思维,那么这一文本还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开阔的教育设计空间:狐狸一定要吃掉母鸡吗?童话故事里有没有善良的狐狸?从画面上看,这只狐狸一定是邪恶、贪婪的吗?狐狸有没有可能正在和母鸡玩追逐的游戏?怎样对优秀的文学文本进行合理而富有深度的教育转化?美国教师薇薇安在《共读绘本的~年》~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范例。

  书中写道:“李欧·李奥尼的书我们已经读完了——有五六本了吧?每读完一本新的,再加上相关的讨论和所有的活动,我们对之前书中人物的理解便加深一层。”“李欧·李奥尼的书,下一本要读什么,完全是随机选的,可是每本我们都看得同样认真。我们先把书读得滚瓜烂熟、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然后排成短剧表演、画成海报、讨论最喜欢的地方,将新的人物和以前的作对比。书里的人物闯进了我们编的故事、我们演的短剧、我们的日常谈话。”

  这样没有事先设定单一主题的教学过程,既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早期阅读教育,也涵盖语言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更是幼儿自我精神成长的过程,彰显了学前教育综合性课程的要义。李欧·李奥尼的《一寸虫》讲述了一只随时可能被鸟儿吃掉的小虫,以自己的身体为天敌丈量身体,屡屡躲过危险,最后它在为夜莺丈量歌声长度的过程中彻底摆脱了天敌的威胁,它所做的不过是一只虫子所能做的最本分的事:它让夜莺开口唱歌,它量啊量,一寸又一寸,一直量到不见了踪影。

  从这样的故事中,自然可以提炼出聪明机智、以弱胜强、善用自身特长化险为夷等教育性主题。而薇薇安老师在和孩子们分享完这本图画书后,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可是为什么这些鸟儿这么好骗呢?你们不觉得应该有那么一只鸟儿,它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把他吞进肚子里吗?”这也是一个可以激发幼儿想象与思考的开放式问题,它远比不少教师极力通过图画书让幼儿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更富有教育智慧,也更能给幼儿带来阅读和思考的乐趣。

  反观有的教师竞将这一图画书的教育重点仅放在了测量知识的传授上,两者的层次高低已不可同日而语。

  四、走出缺失的内在动因

  学前教师在儿童文学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缺失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有源自教育现场的实证研究,也有依据理论的学理阐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大致有: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鼓励教师广泛接触儿童文学的优秀文本,学习儿童文学相关理论知识,关注当下儿童文学发展动态等。

  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的缺失与高师院校的学科体制有关,由于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隶属不同学科,致使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被严重边缘化,因而需提高儿童文学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让学前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就接受系统的儿童文学专业训I练。

  这些措施如果能够得以很好落实,无疑有助于教师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的提升,改变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实用化、工具化的倾向。但我们也应看到,不论是引导教师系统学习儿童文学知识,还是加强教师的儿童文学专业训l练,对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外源型的推动力量,并未关注到教师自身内在的精神需求。日本学者柳田邦男在《绘本之力》中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

  柳田邦男是站在人类精神文化的高度上,说明儿童读物(文学)在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价值。不过这一表述并没有考虑到童书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特殊意义:童书不仅是教师汲取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还在教师个人主体精神建构与心灵抚慰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虞永平在谈到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时说:“毕竟我们曾经是儿童,我们也承诺了为了儿童的幸福而学习和工作,因此对儿童文学已经不能敬而远之,更不能无视和鄙弃,而应该热烈地拥抱它、审视它、感受它、维护它,因为那是儿童心灵的滋养。”

  要使儿童文学真正发挥滋养儿童心灵的作用,它首先应当滋养教师的心灵,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对优秀儿童文学深刻的童年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样貌、独特的审美意味有着深刻的体认,那么,他不但可以通过文学审美的方式更好地把握儿童的心智特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获得了源自美好童心的精神养分,进而在教育工作中真正成为美好童心的赞赏者与呵护者。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热爱儿童文学,醉心于阅读优秀儿童文学,甚至尝试着创作儿童文学的教师,往往都是极富爱心和敬业精神的,自然也会在以儿童文学为资源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优良的专业水准,在他们身上更看不到职业倦怠的影子。当教师们真正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于他们不仅是一种职业需要,更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理愉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时,他们的职业生涯会因文学审美而生辉,在此状况下,教师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才有真正得以实现的可能。外源力量一旦获得了主体内在动因的确认,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相关学前教育论文范文:试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不足

  下面文章通过丰富的文献法和精密的调查法得出一手数据,了解到幼儿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前教育学生自身的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幼儿英语教学法师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诊改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047.html

《学前教师如何应对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的缺失》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