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9-06-21 17:1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在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特色小镇的时代背景下,该文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提出乡村设计概念,以此为中介指导学生在地域、文化、民俗、空间等多层面进行全局性的设计,论述了乡村设计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7谷雨杯乡村客
摘要:在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特色小镇的时代背景下,该文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提出“乡村设计”概念,以此为中介指导学生在地域、文化、民俗、空间等多层面进行全局性的设计,论述了“乡村设计”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7谷雨杯“乡村客厅”教学实践中的三组作业为案例分析了以“乡村设计”为中介的主要教学过程及特点,继而提出重复性的实地调研、渗透式的知识补充、寻找设计切入点、研讨空间策略等为特点的、以“乡村设计”为中介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探讨性教学框架。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设计,公共建筑,教学实践
1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1.1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为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的口号,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乡村的保护性规划与建设外还拓展出由下而上自发探索性的地方实践、各类有组织的援建、外来“桃花源”式的乡建等建设形式[1]。从中可以发现,普通乡村规划与乡村建筑设计缺乏一种常规机制的规划与设计模式。
一方面与当前乡村规划管理建设的现实有关;另一方面也凸显规划和建筑工作者对乡村建设问题的认识还有欠缺。当前国内建筑院校的专业教育相对忽视了乡村建设教育。关注乡村问题,深入乡村建设,通过设计实践,挖掘乡村底蕴、唤起乡村活力、延续乡村生命力是“美丽乡村”的诉求,也是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需要着重研究的领域。
1.2以2017谷雨杯“乡村客厅”竞赛作为教学研究对象
2017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以“乡村客厅”为主题,提出了农业与旅游、现在与未来、现实与虚拟、传统与生态的概念①,与当今社会对乡村建设的关注相契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此为契机,将该课题与三年级(2014级)下学期的图书馆设计同步推进,尝试利用乡村设计来探讨乡村建筑设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②。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城乡发展观与乡村建设观具有积极的意义,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供探讨。
2乡村建设与“乡村设计”
2.1全局性的乡村建设观
由于绝大部分同学在城镇生活成长,对乡村并不熟悉。因此在课程的最初,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乡村,树立解决乡村问题要秉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学识,更加理性、踏实地为乡村尽一份力。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与社会变化,乡村始终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城市的基础。
乡村建设涵盖了产业布局、文化保护、空间规划、环境改善等领域,而不单是建筑设计的范畴,即便是在建筑学范畴内的乡村建筑设计也需要从乡村全局入手,理解乡村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乡村地方特性,顺应乡村地方生态环境,顾全乡村整体脉络骨架,兼顾乡村时代特征,与时俱进。
2.2“乡村设计”概念与设计方法
乡村的尺度较城市小,建筑类型少,空间形态相对简单、整体性强,但乡村建设背景的复杂程度却不亚于城市。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绝不能仅从建筑本身去考量而需契合乡村问题寻找其设计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参照城镇建设中的“城市设计”概念,提出“乡村设计”概念。“乡村设计”是一个介于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阶段,与“城市设计”相比,它研究的对象规模较小,也更具体,但缺乏较为细致的上层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乡村设计”过程,首先要进行踏实的乡村背景研究分析工作,对当地的人文资源、物质基础、经济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现状有宏观层面上的认知。
其次划定合适的研究范围,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对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建筑特征、空间感受等形成第一手数据与直观感受。继而从研究对象的功能结构、空间形态(边界、体量、尺度、高度)、交通方式及节点、环境保护、材料色彩、人性化体验等设计要素方面设定要求,形成乡村设计导则和策略,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
3以“乡村设计”为中介的“乡村客厅”教学实践
3.1实地调研与场地筛选
“乡村客厅”竞赛要求结合农业与旅游业,由各小组自行选址。笔者指导的三个课程小组分别选择了从化古田村(以下简称古田组)、汕头沟南许地(以下简称沟南组)、清远连南瑶寨(以下简称瑶寨组)三个乡村作为研究背景③。这三个村落分别代表广东最普遍的空心村、城乡结合部乡村与旅游性质乡村标本,各具其典型性。
基于“乡村客厅”的主题,我们鼓励学生对所选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挖掘场地特点,寻找符合主题的场地。瑶寨组在实地调研中,对三个不同类型场地进行比较:第一块是位于村头的场地、第二块是瑶寨主干道中间的场地、第三块是藏匿于瑶寨当中的场地。对场地的选择也是学生们调研乡村路径的展示,村头是人们对村落的第一感受;村落主干道是游客和村民的行径路线和主要公共空间;村落支路具有未知潜在价值,能从内部寻找发展的可能性。场地的选择也对将来设计策略有影响。
3.2寻找设计切入点
寻找切入点实际上是对乡村现状与相关背景进行解读后,各小组以所选乡村为基点,从规划层面入手,结合多学科领域与时代特点对乡村进行整体设计考量。三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发现乡村原有空间格局具有传统礼制、生活的特点,进入城镇化发展时期,乡村逐渐不宜居是当代乡村存在的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落后;传统乡村的空间格局与当前生活方式矛盾;乡村外部公共空间相对发达,但公共建筑相对匮乏;乡村与外界的联系较为薄弱;乡村建筑的独立性很强,而缺乏有效的空间联系。在此基础上,三个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联通”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包括乡村与现实世界的联通,乡村内部空间的联通等。基于此出发点,又发展出了不同的方向。
虽然三组都用了“联通”的规划方式,但基于场地特性有各自的联通手段。古田组运用贯通式路径“联通”村头至村中心,活跃整村氛围;沟南组运用回路式“联通”把乡村客厅作为首尾端节点,将民居与自然景观带串列起来;瑶寨组运用并列式穿越路径“联通”村落核心步行空间与瑶寨内部空间,扩展公共空间的范围。
3.3研讨设计策略
在“联通”的前提之下,结合各自场地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设计策略的建构。第一是确定设计服务对象。乡村到底是为谁而建,不同的村落其服务对象的种类、比例、性质也不尽相同,要时刻以主体对象特性为设计参照准则之一。以古田组为例,该方案以村民服务为主,游客服务为辅,来解决空心村的主要问题。在设计时利用不同的功能场地空间设置主题院落满足儿童教育和玩耍,老年人聚会活动、晒太阳等需求。
由于服务对象主要是村民,在建筑语言上尽量多些乡土气息,少些都市气息;在建造技艺上强调低技派;在选材上以当地的材料为主;在景观设置上以原有场地油菜花为主。第二是明确空间属性。一方面,三个方案都利用扩大乡村外部公共空间,将外部和内部公共空间连为一体,起到乡村客厅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时代需求,对原有乡村功能空间进行补充和调整,让其在功能上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心理需求。例如瑶寨组在改变传统瑶寨鱼骨状、以宗祠为端点核心的空间格局时,试图通过“乡村客厅”的示范性设计将公共性向瑶寨内部扩展,形成网络状的公共空间格局,使组合的院落更有灵活性。第三是筛选建构类型与材料。
乡村建构能为空间营造起到强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寻找本土材料、人力资源、建构方式进行乡村搭建,自然具有本土性、地域性[2]。在指导瑶寨组时,该小组尝试用现代的结构和材料来支撑和补强旧建筑,在尊重原建筑的木质结构与形式前提下,利用钢结构进行结构维护加固,最大可能地将当地建筑特色保存下来。以连南瑶寨组以茶室为例,分析结构体系提出改造整治的提议与方案,在保留传统建筑物价结构的同时,加入钢架承重与玻璃雨棚。
3.4三组乡村客厅设计方案对比
我们对三个方案的最终成果在设计目的、方案特色、主要策略几个方面做了简单对比。
4教学实践的差异性与教学反思
4.1“乡村设计”的中介作用
普通的城市建筑设计,由于有明确的设计要求和规范,学生能很快进入建筑设计的阶段。而乡村建筑设计有所不同,对于选题、选址、立意均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因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乡村设计”的问题。在本次教学开题和调研之后,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乡村设计”环节上,探讨选址、建立价值观、寻找切入点、立意、规划布局等问题,试图寻找在不同典型乡村进行乡村更新与活化的方式与方法。“乡村设计”中介作用如下。一是我们建立了渗透式的知识教学框架。
传统设计课程的开题和调研(及调研汇报交流)环节是集中讲授知识要点的阶段,其后由小组教师进行设计辅导。由于乡村建设设计知识体系涵盖专业与实践知识领域更多元与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更适于将相关知识要点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推进,用一种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将相关知识渗透入设计当中。
开题仅针对竞赛要求做原则性的讲解;在学生实地调研前后需引导学生收集乡村文化、乡村经济、乡村现状等相关背景知识;在方案立意阶段则需补充当前乡村建设实践与方法的相关知识;在方案后期则需着重从地方技术和材料等方面做专题讲解。我们将相关知识框架拆分为四个专题,在课程设计辅导的关键阶段先集中进行启发性的讲解,同时也激发大家的讨论,继而过渡到具体方案设计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我们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至少两次实际场地调研,一次是设计之前的直观感受,一次是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思考。连南瑶寨组就是在第二次探访场地时才发现原先关于尺度的认知有偏差从而得以修正。深入场地才能获取正确的认知,这也是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建筑是扎根于具体环境的一种方法。
4.2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索
乡村公建设计涉及到的知识层面更多元、教学问题也更复杂、指导过程有一定的不可预期性④。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设计、博物馆设计等课题,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是一个新的尝试。学生们大多没有接触过乡建实践,思维还停留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范畴。由于没有前人的教学经验供参考,对教师既是挑战,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梳理出一条前进的道路,并教授一些技能性的内容,扮演着引导者、启发性角色,而非说教性的角色[3]。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于以“乡村设计”为中介的乡村公共建筑的教学体系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也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检验,虽然距离完整的教学方法和体系有很大的距离,但仍可提出经验供探讨。
结语
以“乡村设计”作为中介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有利于从建筑教育层面上对乡村建设内涵与理论进行更新与拓展,通过让建筑学子接触乡村问题,培养正确的乡建设计态度,正视现阶段我国对于建设美丽乡村政策的理解,也让建筑设计者、城市设计者、城市规划者们自下而上重新审视当前完成与进行中的乡村实践,放眼未来城镇化发展下乡村设计的新格局,乡村设计不仅是建筑学子的专业课也是所有从业者的必修课。
本次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乡村设计”、渗透式知识框架体系都是教学过程中感悟的一些具体而微的经验,还需要与更多的乡村实践者、乡村工作者、乡村设计研究学者进行探讨与研究,才能弥补当前建筑教育上对乡村建设教育的缺失,有利于引导未来乡村设计往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榕.乡建“三题”[J].世界建筑,2015(2):22-23.
[2]李晓东,华黎.从建筑本质感知乡村——李晓东对话华黎[J].城市环境设计,2015(2):158-159.
[3]王建国,张晓春.对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走向与问题的思考——王建国院士访谈[J].时代建筑,2017(3):6-9.
建筑刊物推荐: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给水排水、环境工程、暖通工程、建筑机械、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建筑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开发领域的学术论文、报告、综合评述等。读者对象是从事建筑工程科研、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教育工作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302.html
《以“乡村设计”为中介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