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漫谈民国公文装叙结构的演进

漫谈民国公文装叙结构的演进

发布时间:2020-08-21 15:27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民国时期的公文普遍采用装叙结构,但其装叙模式因为层层包裹眉目不清而在当时已经颇遭诟病。 国民政府多次颁布方案厉行改革,其改革沿着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简化装叙结构,二是以分项叙述取代装叙结构。 前者因未摆脱旧有结构模式而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摘要:民国时期的公文普遍采用装叙结构,但其装叙模式因为层层包裹眉目不清而在当时已经颇遭诟病‍‌‍‍‌‍‌‍‍‍‌‍‍‌‍‍‍‌‍‍‌‍‍‍‌‍‍‍‍‌‍‌‍‌‍‌‍‍‌‍‍‍‍‍‍‍‍‍‌‍‍‌‍‍‌‍‌‍‌‍。 国民政府多次颁布方案厉行改革,其改革沿着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简化装叙结构,二是以分项叙述取代装叙结构‍‌‍‍‌‍‌‍‍‍‌‍‍‌‍‍‍‌‍‍‌‍‍‍‌‍‍‍‍‌‍‌‍‌‍‌‍‍‌‍‍‍‍‍‍‍‍‍‌‍‍‌‍‍‌‍‌‍‌‍。 前者因未摆脱旧有结构模式而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者经过讨论、试验和推广,在上世纪40年代末初见成效‍‌‍‍‌‍‌‍‍‍‌‍‍‌‍‍‍‌‍‍‌‍‍‍‌‍‍‍‍‌‍‌‍‌‍‌‍‍‌‍‍‍‍‍‍‍‍‍‌‍‍‌‍‍‌‍‌‍‌‍。 从装叙结构到分项叙述的演进,让公文彻底摆脱了封建文书的窠臼,其影响深远。

  关键词:民国公文 装叙结构 演进 分项叙述

档案管理

  民国公文和现行公文在章法叙述上最典型的不同,在于普遍采用装叙结构。 为了方便大家能顺利地阅读民国档案原件,一些学者如王铭曾对公文的装叙结构做过详细的介绍。 但民国公文的装叙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尤其这种“等因奉此”的装叙模式在当时已经颇遭诟病,国民政府也多次颁布方案厉行改革,一些学者和机关也在提倡进行各种章法试验,到上世纪40年代不少公文已经摒弃了装叙模式,开始采用分项叙述结构。

  在此背景下,理清民国公文从装叙结构到分项叙述结构的演进脉络,对阅读、整理与研究民国档案文件来说就显得很有必要。 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依据民国档案文献勾勒出这个演进轨迹,作为承继前贤的后续研究,求教于方家。

  作者:侯吉永

  一、民国公文装叙结构概述

  所谓装叙结构,就是通过引述别个机关的公文来完成叙述的结构形式,好像将另一件或几件公文填装到本案叙述中,所以称装叙结构。 公文的装叙结构有多种引述形式,就引述公文的数量而言,分单引、复引和套引; 就引述公文的繁简程度而言,又可分为全引、节引和撮引。 一篇公文如果几种引叙形式并存,层层转引,就会形成“包囊式”结构,眉目不清。 为避免此弊,民国公文又采用一套特定专用词语组合,即所谓关界词,来交代公文本身的表述文字(主文)与引文(客文)的内在层次,同时也起到现今冒号、引号、逗号、句号等标点的作用。 当时公文关界词语组合的搭配主要有三组,每一组关界套语组合都由领引词、引述词、引结词、承转词构成,如下表:

  下面以一篇典型例文来说明公文的装叙结构。 因文中装叙层次较多,为使层次清楚,凡装叙之处,都低格排列,不再引号标注,关界词统一划线标示。

  这件训令通篇采用装叙结构,所有情况都由各级来文说明。 其反映的行文过程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行公函于江苏卷烟税局; 由卷烟税局转呈财政部,财政部批复并咨请军事委员会外,更咨行江苏省政府,由省政府训令省财政厅,再由省财政厅转令所属备卷烟税局(不得重缴印花税)。

  其中,江苏财政厅的训令以“奉……(令)开……等因; 奉此”结构装叙了上级机关江苏省政府的训令,江苏省政府的训令以 “准……(咨)开……等由; 准此”词组装叙了平级机关财政部的咨文,财政部的咨文又以“据……(呈)称……等情; 据此”套语装叙了下级机关江苏卷烟税局的呈文,江苏卷烟税局的呈文又装叙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公函,关界套语是“据……称……等由; 据此”。 全文虽然在引述中又有引述,装叙了平行文、上行文、下行文,但承上启下,层次比较清楚。

  诸如此类对公文全引装叙,在民国时期非常普遍。 起草公文者,或者出于对对方机关的尊重,不便对来文节撮删削,同时也为减少其查案的麻烦,于是一概全引; 或者为了推卸责任,对别个机关公文进行全引,出了问题自然可以将责任推到别个机关身上,如陈国琛说: “照例承转之文书,亦仍为图卸责任之惟一工具。 ”装叙的好处,本在于单独一份公文就可以将所要讲的事情,从开始提出到各个处理环节、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可以节省受文者查阅旧案的手续与时间。

  但如果一概全引, “经过三次以上的往复,来文去文,便杂糅重叠地弄得纠缠不清,使阅者眼花头胀”。 王肃然说:“一篇公文只见左一个‘等因奉此’,右一个‘合行令仰’,看了半天摸不着头脑”。 在民国公文革命的呼声中,改革装叙结构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民国公文装叙结构的改革是沿着两种思路进行的,一是简化装叙结构; 二是以分项叙述取代装叙结构。 前者是改良式的,后者是革命式的。

  二、民国公文装叙结构的改良式简化

  20世纪30、40年代民国简化公文装叙结构的措施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节引、撮引、抄发附件、缩级引文等方法代替全叙; 另一种是对公文进行分段和标点。

  1.以节引、撮引、抄发附件、缩级引文等方法代替全引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暂行公文革新办法》,其第二款提出以节引、撮引、抄发附件代替全引的革新措施:“除事实上有录写全文之必要时,应另抄附送外,一律撮录要略,不可辗转全录”,无论上行平行下行,或摘录来文要义,或采用“除原文有案邀免另录外,尾开云云”的节引格式。 内政部的革新办法迈出了简化公文装叙结构的第一步。

  以节引、撮引、抄发附件来代替全引的措施,侧重于装叙内容的简化。 1930年教育部颁布《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提出一种新的“转据(准)”缩级引叙方式, “来文递转层次过多,易致纠缠者,可将中间之递转层次省略,即以‘转据’、 ‘转准’等字衔接之”。 这种措施侧重公文周转层级的简化。

  从其所用“转据”“转准”字眼来看,缩减公文周转的层级还只限于对平级公文和下级公文的装叙。 1945年4月中央党政军提高行政效能总检讨会议形成的议决案,提出一种“层奉”缩级引叙方式,规定下级机关不论奉上级多少级机关之命令,只叙奉“上级机关层令”,或只叙发令之某高级机关之“层”令,其中间机关,则不必叙。 “层奉”叙述和“转据(准)”叙述一样,都是缩减所有中间承转机关,直接奉准最初发文机关的公文。

  但也要看到,以节引、撮引、抄发附件、缩减引文来代替全引的改良措施,多半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案,其实际操作却有不少弊端和不现实之处。 第一,缩减了所装叙公文的内容和承转层级,固然让公文变得“简单”,但却未必能“明白”。 第二,必需全引的公文,如先撮引再抄发附件,公文正文是简化了,但又增加了手续和笔墨。 “一面从本文中摘录要义,一面又再附抄原文,则是一事变为两事,有失求简之意”。

  第三,增加了节引和撮引的难度。 节引和撮引既要删节撮要,又要通达明白, “非老手不足以善其事”,而基层机关“无文字根底者甚多”,多不能节引撮录。 所以实际上节引撮引这种简化办法,并未得到普遍推广,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公文程式著作中,也没有得到反映。 “一般的通例,却还是以照录全文为原则”,等于没改。

  2.对公文进行分段和标点

  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对公文的分段和标点提出了明确的实施方案:第一,行款分段。 “引用原文在两行以上者,应另作一段,其首行低五格写,次行以下低三格写”, “引用原文如因过长分为数段者,每段之写法相同”,引文结束,如仍用“等因”等字样,则换行顶格写。 第二,添加标点。 为便于阅览,公文“一律加用标点”,引文“每段之首及末段之尾,均加提引号”, “等因”等引结词后用分号,“奉此”等承转词用逗号。 1933年10月国民政府发布第500号训令,将教育机关的公文改革办法推广到所有系统。

  分段和标点的推行,对公文装叙结构的影响是转折性的‍‌‍‍‌‍‌‍‍‍‌‍‍‌‍‍‍‌‍‍‌‍‍‍‌‍‍‍‍‌‍‌‍‌‍‌‍‍‌‍‍‍‍‍‍‍‍‍‌‍‍‌‍‍‌‍‌‍‌‍。 第一,分段将公文的主文与客文在文面行款上区分开来。 第二,标点的介入使公文眉目清楚,引文层次清晰。 第三,标点简化了公文的装叙结构。 比如公文的节引,或者将所引文件选录词句连缀成文,或者录其首尾,在标点介入以前,前者不易落实(选录连缀而不加标点,极易被曲解),后者须依赖“除原文有案邀免冗赘外,尾开”等术语,省略号则可以让前者连缀分明,也可以代替后者的术语,让公文节引简单明了,容易落实。

  第四,分段与标点渐趋消解了关界套语的存在价值。 关界套语的合理性,在于公文不分段不加标点的前提下引导层次区分,分段和标点的使用,则让原本充当标点意义的引述词(“开”、“称”)、引结词(“等因”、“等由”)等,可以省略,公文表达对陈旧套语的依赖大为减轻。

  但以分段标点来简化公文的装叙结构,在操作上也同样存在着弊端和困难。 第一,分段未将引文全部区分清楚,而且与抬头容易混淆。 分段只针对最外层装叙的文字,而套引的公文,其引文中的引文,外型仍是模糊不清的。 而且,民国公文的撰写,要求“对上级机关之直接称谓,均换行顶格写”,等同于古代的抬头制度,这就与分段容易混淆。

  第二,标点与关界词的衔接也不尽善尽美。 比如规定在“等情”等引结词后一律加分号,这就在语意上难以说通。 而且标点符号也不能完全取代关界词,比如撮引,因系撮取要义,对原文有所更动,就不宜再加引号,原起引号作用的关界词“略开”、“等由”,就不能省略。 所以分段标点虽然推行了,公文也简明了不少,但效果却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

  总的说来,只要装叙结构和起承转合依然存在,无论怎么简化,效果都不甚理想。 公文只是字数减少了,层次清楚了,但依然繁复,难写难读,各段落间意思的转换,仍依赖各种公文术语的衔接。 这在20世纪30年代简化装叙结构之初,孔充就曾提出过这样预言式的论断: “如果以‘等因奉此’为根据而思有以改良‘等因奉此’,是永久改不彻底的”,只要公文撰写还依赖于装叙结构,公文就不可能彻底简化。

  三、民国公文装叙结构的革命式取代

  在简化公文装叙结构的改良如期进行的时候,另外一种以分项叙述来取代装叙结构的试验也开始了。 分项叙述结构的形成大体经历了讨论、试点、推广几个阶段。

  1.《行政效率》杂志对改革公文结构的讨论

  1934年到1935年,《行政效率》杂志集中刊发了一批讨论公文改革的文章。 邵元冲指出: “其实我们要使公文简单,也有好几种办法可以参考。 一种是参考法院判决书的办法,其内容以主文来概括全部判决的结果,再叙事实来说明事实的经过,再是根据事实引法律来说明判决的理由,使人一目了然。 一种是参考军队命令和报告的办法,分条列举,要言不烦,简单清楚,或者附以略图解释,更是容易了解。 还有一种是参考电报文字的形式。 ”孔充的看法与邵元冲相似,但更加明确。 他认为既然司法判决分为主文、事实及理由三项,会议提案分为案由、理由及办法三项,公文也可以借鉴它们的分项叙述,分为来文、申述、办法、附件四栏。 每栏内再借鉴军事机关的分节叙述,条列一二三。 李朴生主张将公文分为三段:事由、说明和办法,逐项分条开列。

  上述各人的见解,都倾向建立一种新的分项(或分栏)的条款式叙述结构,摒弃旧的起承转合的公文结构形式,铲除公文套语赖以滋生的温床。 但在当时,这些都只是作为一种意见发表,还未上升到具体操作层面,至多在一县范围内初步试验。

  2.公文列表结构的有限推行

  1937年7月,行政院行政效率促进委员会拟定《改进各机关文书处理办法》,提出机关内部寻常例行事件,可拟定表格代替公文,呈送例行报表不必另用公文。 以表格代替公文,可谓开机关内部公文结构改革的先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蒋介石集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必须经他审阅的公文不可胜数,为提高批阅处理的效率,凡呈请蒋介石亲核的报告、签呈、情报,一律采用列表形式。 报表印就文别、次号、事由(内容摘要)、拟办、批示等各栏,依次填写。 1938年6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发出《公文列表须知》,规定列呈公事,力求简明,不管是否转呈,皆撮叙要点陈述; 浮词泛论及公文套语,严格删节; 加新式标点; 文在百字以上者,皆摘由; 正文较长者应分段,每段之前酌加标题。 刀这种表格式结构简明扼要,吸收了机关内部报表结构的优点,内容填写也略带有分项的痕迹,一目了然,于公文处理大有裨益。 不过这在当时只是应急方案和权宜之计。

  3.三青团的公文结构改革:分项叙述的试点推行

  1938年7月,三青团中央干事会通过《公文改良要点释例》,将公文的分项叙述结构和列表结构综合起来,付诸试点推行。 《公文改良要点释例》规定:公文纸印就表格,上列发文机关、文别、发文日期、送达处、附件、正文等各栏; 公文结构以列表式、提案式(条列要目)或电报式为原则,采用分项叙述,全文分三段,一栏“事由”,二栏“说明”,三栏“办法”,具体根据公文内容复杂程度而适当调整,或为一段式(“事由”)、两段式(“事由”+“说明”或“办法”)或三段式(“事由”+“说明”+“办法”), “说明”和“办法”皆以条列式依次填写。 1941年以后,三青团又将“说明”与“办法”两栏合成一栏“本文”,全文分“事由”与“本文”两栏。 事由栏概述行文目的,本文栏分条款叙述,先说明行文依据,再将处理情形逐项说明。 承转其他机关来文,用直接概述,非万不得已,不录全文。 如录全文,则另段书写。 承转公文用的“等因”、“奉此”等关界词,一概废除。 兹举一例:

  三青团的公文结构改革,其分项条款式结构,明显是将邵元冲等人的设想化为了操作,其采用的表格形式,则又是对机关内部文件、呈报蒋介石文件列表结构的借鉴。 三青团在一个全国性的政治团体内推行新型公文结构,其功不可没。 它取消了公文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将其表格条款化,较之公文的装叙结构,自然简明扼要,要点显豁。

  4.公文分项叙述结构的推广

  1939年6月,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曾参照三青团的办法,拟定《公文改良暂行办法》,“试用数月以来,颇称便利”,遂于同年10月向军事委员会备案,请在全军推广。 1947年11月,国防部颁布《文书手册》,在全军推广公文的分项叙述结构,规定公文的本文部分“须眉目清楚,宜分段落,每段表达一意,冠以数字”。 从实际运用来看,本文的第一段说明行文的依据,主动发文者说明理由,转发者则撮叙其它公文内容,答复者则仅说明来文时间、字号及文种; 第二段是处理的办法,或对内容的答复; 最后是附件说明等要素‍‌‍‍‌‍‌‍‍‍‌‍‍‌‍‍‍‌‍‍‌‍‍‍‌‍‍‍‍‌‍‌‍‌‍‌‍‍‌‍‍‍‍‍‍‍‍‍‌‍‍‌‍‍‌‍‌‍‌‍。 兹举一例:

  国防部训令

  事由军事委员会所属各单位一并裁撤改组为国防部

  受文者陈参谋总长

  一、层奉

  国民政府主席蒋O年O月O日第O号令:

  “……(略)”

  二、希转令全军知照!

  部长白崇禧 新的军用文书的格式简单明了,文字准确,没有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套语字句,也不见任何旧式公文术语。 分条款叙述,对办文者而言,极易抓取要点,自然提高了处理效率,因此也有机关仿照此种形式撰写公文。 如1949年6月司法行政部的一件公函:

  司法行政部公函字第号

  一、三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卅八穗四)四八六九号公函敬悉。

  二、函送《简化文书方式》,本部极表赞同。

  三、本部现行公文简化办法:

  1.请示呈文,以简要明白为第一义,避免沉滥字句。

  四、本部督催公文办法:

  甲电报类公文,限克日电复。

  五、复请查照为荷。

  此致

  行政院秘书处

  1949年7月,行政院在调查各机关公文简化的情况后,提出《简化文书办法》,规定普通公文采用“分项叙述法”,即三青团和军用文书的表格条列式叙述法。 分项栏目并不拘泥于事由、说明、办法三项,而根据行文实际情况适当变通,说明及办法,可变通为经过、理由、事实、建议、拟办等项,但无论哪种,一概分条款书写,冠以数字。 分项叙述结构终于要在行政领域逐步推广开来,不过也到了国民党政权溃走台湾的时候。

  应该说从装叙结构到分项叙述结构的转型,让公文彻底摆脱了封建文书的窠臼, “等因奉此”等套语从此成为历史的陈迹,而分项叙述影响深远,至今仍焕发着不衰的生命力。 台湾当下的公文写作,仍采用分项叙述。 2005年的《修正公文程式条例》,其第六条规定: “公文得分段叙述,冠以数字”。 其现行公文的主体结构,仍是按主旨(即此前之事由)、说明及办法三项来展开的。

  档案管理论文范例:了解档案利用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水平

  总体来说,分项叙述结构的修辞特征是“以序求约”,将公文篇章剥离到最后,回归到最原始的内核,也即一般公文的常设板块一一依据、申述和归结(依据与申述可合并为说明,归结即为办法),再以这几项为主题链,进行条款分割排列。 这样,整个篇章既是逻辑顺序的概括申述,又是符号顺序的条款说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一目了然,易识易记,既适应了公文内容权威性、严密性和明细性的要求,也便于公文的理解和具体操作。

  如此一来,起承转合式的篇章结构被抛开,公文写作像沿着数学公式一样进行,变为一种程式化的要点填空。 公文不同于一般文章,它是实用的,自然越简便越适用。 而公文从古代的篇章过渡到现代的分项条款,则是“文”的日益淡化和“式”的日益凸显。 公文不仅与文学分道扬镳,与普通文章的分野也日益分明。 这种转变,无疑是现代工具理性精神在公文领域的抬头和彰显。

  注释:

  ①王铭先生的几篇论文曾对民国公文的装叙结构作过详细介绍。 如:

  王铭.略叙民国档案文献中关界词语的类型[J].民国档案,2001 (4).

  王铭.论民国文书的装叙模式与关界词语[J].档案与建设,2001( 9).

  王铭.论民国公文中专用词语的几个概念[J].档案,2002 (6).

  ②例文选自上海法学编译社编.标点公文式程[M].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46: 71-72.

  ③例文选自李桐冈.处理公文手册[M].武汉:华中图书公司,1940: 73-74.

  ④例文选自裴燕生等编.历史文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33.

  ⑤例文选自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档案7号全宗8579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参考文献:

  [1]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自序[A],见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M].北京:档案出版社(翻印版),1990:1.

  [2]蒋梦麟.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序[A].国民政府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0:2.

  [3]王肃然.谈公文简化[J].物调旬刊,1948(33):9.

  [4][6][16][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 297, 369, 303, 307.

  [5][10][11]国民政府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0:7,278-279,3.

  [7]余超原.实用公文作法[M].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47: 234.

  [8]徐望之.公牍通论[M].北京:档案出版社(翻印版),1988: 141.

  [9]姚啸秋.新公文程式新式标点[M].上海:大光明书局,1932: 43.

  [12][14]孔充.公文程式之革新与试验[J].行政效率,1934 (5):921,923.

  [13]邵元冲.怎样提高行政效率[J].行政效率,1934 (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645.html

《漫谈民国公文装叙结构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