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

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22 16:2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 要:在深入调查安徽省再生稻生产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生产应用现状,分析了再生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优势,提出了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再生稻; 生产应用; 发展建议; 对策 安徽省是我国水稻主产省,水稻种植面积在25

  摘 要:在深入调查安徽省再生稻生产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生产应用现状,分析了再生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优势,提出了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再生稻; 生产应用; 发展建议; 对策

西南农业学报

  安徽省是我国水稻主产省,水稻种植面积在254.48万hm2以上,居全国第4位; 总产1 600万t以上,居全国第6位‍‌‍‍‌‍‌‍‍‍‌‍‍‌‍‍‍‌‍‍‌‍‍‍‌‍‍‍‍‌‍‌‍‌‍‌‍‍‌‍‍‍‍‍‍‍‍‍‌‍‍‌‍‍‌‍‌‍‌‍。 但是,现阶段安徽省水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水稻生产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水稻种植效益持续下降,双季稻面积不断减少,甚至出现撂荒现象,水稻生产急需转型升级[1]。

  安徽省地属南北过渡地带,温光资源条件较好,再生稻种植历史悠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省开始引种试验示范再生稻,90年代初“中稻—再生稻”一种双收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分布在江淮及沿江江南地区,全省 “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水稻产区均适宜发展再生稻[2-3]。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种植业结构改革不断深化,再生稻发展不断加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成为安徽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举措[4-5]。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以期为再生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再生稻生产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再生稻生产基本情况

  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2017—2019年安徽省再生稻种植面积分别为151.5 hm2、237.0 hm2、355.5 hm2,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江淮“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及沿江江南地区的双季稻区,此区域温光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发展再生稻可充分利用其温光资源。 再生稻发展主要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规模化生产为主,采用全程机械化模式。 2017—2019年全省再生稻种植大户户数分别为301户、468户和557户; 大户种植面积分别为88.5 hm2、154.5 hm2、244.5 hm2; 所占比例分别为58.4%、65.2%、68.8%,户数、面积和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1.2 应用品种类型和主要生产技术

  安徽省再生稻品种类型多样,主导品种面积集中,再生稻品种选择偏向于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中(约130~135 d)、穗期耐高温以及苗期耐寒性较好、米饭有清香味等特点的品种。 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调查统计,全省再生稻品种约30余种,主导品种有丰两优香1号、玖两优黄华占、两优丝苗、徽两优898、荃优丝苗、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等,主导品种占全部面积的80%以上。

  再生稻主要生产技术采用流水线机械化播种、工厂化(大棚)育秧、机械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两季全程机械化收割。 需注意要适时早播,播期集中在3月下旬,插秧在4月中下旬,保证头季稻的收割时间在8月15日以前,再生季9月15日前安全齐穗。 留稻桩高度为35~40 cm,一般割口为倒2节上10 cm左右。 在头季收割前10~15 d施用催芽肥,每667 m2施尿素7.5~10.0 kg; 在头季稻收割后3 d左右,每667 m2再施用10 kg尿素作为提苗肥,以利于再生苗多而整齐,为再生稻高产创造条件。 水浆管理上采取“浅水长苗、水层养穗、干湿交替”的原则,保持沟中有水,畦面湿润。 遇到寒流灌深水护苗保穗,寒流过后渐排水。

  1.3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据统计,全省再生稻产量水平逐年增加,2018年全年产量较2017年增产586.5 kg/hm2,增幅5.4%; 2019年全年产量较2018年增产1 399.5 kg/hm2,增幅12.3%。 以2018年为例,全省再生稻平均产值为

  28 270.5元/hm2,纯收益为11 718.0元/hm2,比单季稻分别增加8 242.5元/hm2和4 521.0元/hm2,比双季稻分别增加651.0元/hm2和3 567.0元/hm2,节本增效明显。 同时,再生季生产时间短,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稻米品质优,符合粮食绿色增产发展的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2 再生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

  一是生产上缺乏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及扶持项目,尤其是粮食统计口径和补贴政策不配套,再生稻生产模式只能统计和享受当年头季稻产量和相关政策补贴,行政推动力度不足。 二是头季稻销售渠道不畅。 头季稻收割时间8月中旬,国家粮库没有开仓,销售渠道、销售价格得不到保证。 三是品牌创建乏力,绿色稻米增效潜质未能充分发挥。 再生稻品牌建设没有跟上,适合中高档消费的绿色再生稻米宣传营销还不够,没有做到统一收获储藏、统一加工产品和统一品牌销售。

  2.2 生产推广中的技术瓶颈

  一是缺乏优质、头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强、二季高产口感佳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 二是农机具配套不健全; 三是田间管理经验不足。 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收割机履带过宽,机收头茬稻因收割机碾压,田间约30%~40%的稻桩被压倒,再生季有效穗不足,且收割时留茬高度设置不合理,很难精确留茬高度,不利于再生季均衡生长。 头季稻和再生季病虫害防治、灌水不到位,再生季催芽肥施用过早,或不施催芽肥、促苗肥,导致基本苗不足,无法建立高产群体,导致产量不高。

  2.3 不利的外界条件等限制因素

  一是自然灾害影响。 再生稻易受低温冷害影响,如播种期的 “ 倒春寒 ” 、 7月中旬抽穗扬花期易受高温危害和再生季稻9月中旬抽穗扬花期的“寒露风”。 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落后。 沟渠不配套,排灌不方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如江淮丘陵地区早中稻,缺水易旱制约着再生稻生产发展。

  3 发展再生稻潜力和优势

  3.1 扬长避短发挥安徽省过渡带区位优势

  安徽省江淮之间丘陵单、双季稻过渡区日平均温度≥10℃的初日为4月5日至9日,水稻生长季内活动积温3 830℃~4 150℃,水稻生长季210~220 d,≥10℃持续时间的降水量740~860 mm,4月至10月总日照时数1 390~1 530 h。 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都是发展再生稻的适宜区。 6月至9月是安徽省自然灾害易发期,受影响最大的在田作物之一就是水稻,发展生育期只有60 d左右的再生稻,是抗灾生产的重要选择。 因此,将再生稻推广作为应对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关键性农业抗灾技术措施之一,作为安徽省发展适应性农业的重要举措,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农业生产损失。

  另外,“早熟杂交稻+再生稻”高产高效再生稻种植模式,能解决部分杂交稻早播早栽地区、冬闲田、缺水丘陵地区种植一季杂交稻后的田块撂荒问题,提前半年可获得种植户采用传统模式要达到的产量与收益,又可再种植一季,增加复种指数,或可替代双季稻种植,省工节本明显,同时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是保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而总产不下滑的主要措施。

  3.2 契合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的时代特点

  发展再生稻生产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安徽省水稻种植模式包括早晚稻连作、中稻和中稻蓄留再生稻等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再生稻生产中再生季只施用农药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每生产1 kg稻谷平均所消耗的农药、肥料用量以及能耗显著降低。

  扩大再生稻可显著减少农药和施肥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这是落实农业农村部“一控两减三基本”的重要举措。 当前食品消费,一个很突出的诉求就是绿色、健康,再生稻米质优、口感好,已经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绿色的消费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潜力巨大,再生稻生产前景看好。

  3.3 顺应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

  现阶段,就安徽省水稻生产而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栽培技术简单易行,米质好,食味佳,无污染等诸多优点。 正是这些突出的优点契合了现阶段安徽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是优化种植结构的一个好途径。 据调查,2018年一种两收(再生稻)平均纯收益为11 718元/hm2,比单季稻增收4 521元/hm2,比双季稻增收

  3 567元/hm2。 发展品质优良、市场需求旺盛的再生稻生产是安徽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的努力方向,推广再生稻将会进一步提升安徽省稻米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安徽省粮食主产区的战略地位。

  3.4 落实种植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安徽省南部水稻产区正在大力压缩双季稻种植面积,同时油菜面积持续下滑、小麦面积持续高位、绿肥等作物发展乏力,种植业提质增效举步维艰‍‌‍‍‌‍‌‍‍‍‌‍‍‌‍‍‍‌‍‍‌‍‍‍‌‍‍‍‍‌‍‌‍‌‍‌‍‍‌‍‍‍‍‍‍‍‍‍‌‍‍‌‍‍‌‍‌‍‌‍。 发展再生稻可以有力地推动沿江江南地区耕作制度优化,压缩赤霉病重发区小麦种植面积,发展绿肥、多用途油菜,这是安徽省种植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目前,安徽再生稻米价格7~12元/kg,与湖北等邻近省份相比,差距非常大。 部分再生稻生产地区,依托再生稻米建设优质米品牌,产量可与双季稻相当,稻谷价格比普通稻谷每kg高0.4元左右,每hm2可节本增效4 500元以上,因而在推广中受到农民欢迎,也有利于促进安徽省优质稻米的销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4 安徽再生稻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以产业化拉动再生稻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现阶段,安徽省再生稻米产业化开发还比较滞后,必须从订单生产、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上着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绿色理念,打造再生稻米优质品牌,提高全产业链效益,拉动再生稻生产发展。 要推进经营主体、种植户和用粮企业以订单为纽带,构建统一品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加销一体的经营模式。 特别要充分发挥产业联合体作用,引导和推动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与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加价收购,实现优质优价,切实提高再生稻种植效益,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

  4.2 以科技化带动再生稻生产发展,提高综合质量

  再生稻生产的特殊性对品种及机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需要全省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加强技术研究和示范,即整合农业科研、管理、推广、生产、企业等部门和单位的力量及资源,开展再生稻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配套及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联合攻关,联合建立再生稻绿色生产示范样板,科学制定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和整体解决等方案,力求适应再生稻生产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再生稻生产发展。

  一是选育适合当地再生稻生产的优质品种。 二是研发配套适宜的农机具。 三是完善再生稻生产技术体系。 科学规划,确立优势产区,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应用工厂育秧、机械化栽插、肥水药科学精确管理、两季全程机械化收获等高产高效技术,充分发挥好再生稻生产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增产增效潜力和绿色发展优势。 如2018年白湖农场利用冬闲田种植再生稻

  7 960.5 hm2,品种为丰两优香1号,头季实收产量

  8 846.55 kg/hm2,再生季实收产量4 863.75 kg/hm2,两季累计产13 710.3 kg/hm2。 2019年种植规模扩大到127 890 hm2。 为保证适时早播,化解育秧风险,增强生产环节的可控性,在盛桥等10个农场各建设一个钢架塑料大棚微喷灌育秧点,建成大棚134个(面积1 245 hm2)用于早春再生稻育秧,并制定《塑料大棚再生稻育秧技术操作规程》和《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要点》,同时在振兴农场开展甬优4949、隆两优黄莉占、黄科香2号等11个品种的展示,筛选适合白湖区域种植的再生稻品种。 头季稻8月11日至17日收割,10月18日专家对振兴农场再生稻“一种两收”百亩示范区实收测产,两季产量达15 360 kg/hm2。 创造了双季稻北缘地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规模生产的高产典型,实现了“一种两收、丰产高效”的目标。

  4.3 以组织化推动再生稻生产发展,提高保障能力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转变思想理念,集中用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 要科学规划,适度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完善技术方案,做到全程机械化操作,培植生产经营主体,搞好产销协调,有力有序地做好再生稻产业发展。 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强化政策支持上下功夫。 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再生稻推广,将其作为提质增效、稳定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稻谷补贴政策,出台再生稻发展优惠政策和政策性保险投保范围,加大保险费用投入和补贴。

  扶持示范种植大户,联合加工收购企业,实现优质优价,合力推动再生稻发展。 要发挥再生季稻米质优、食味品质好的优势,加大再生季稻米的品牌建设,创建一种两收(再生稻)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延长生产加工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在强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 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前提和基础。 在适宜区必须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和集并整理,为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和效益打开空间,为适宜再生稻生产使用的农机具专项研发与示范推广提供驱动力。 机械化就意味着标准化,要研究制定适应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田块、茬口、品种、育秧、栽培、植保、收获等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做好基础技术工作。

  如郎溪县结合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项目资金进行倾斜支持,在粮食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上,对开展再生稻生产符合条件的主体优先安排,2019年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安排4个示范点,完成示范任务后每个点补助2万元; 在稻谷补贴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2 250元/hm2,补贴面积16.5万hm2,有力的推动了本区域再生稻生产的发展。

  农业论文投稿刊物:《西南农业学报》(双月刊)曾用刊名:农业科学导报;四川农业学报,1982年创刊,是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

  5 结语

  再生稻生产技术实现了一种两收,具有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栽培技术简单易行、米质好、食味佳、无污染等诸多优点。 契合了现阶段粮食生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赋予了传统种植模式新内涵,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的努力方向。 因此,要充分利用安徽省先天的自然资源禀赋,补足短板,挖掘潜力,因地制宜的推进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安徽稻米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胡香玉,钟旭华,彭碧琳,等. 不同氮肥运筹下低桩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J]. 中国稻米,2019,25(4):16-21.

  [2] 彭志达. 桐城市再生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 农家科技,2019(4):7.

  [3] 冯骏. 桐城市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6(14):55-56.

  [4] 刘建华.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2019,155(6):1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649.html

《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