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基于微博数据的苏州明月湾古村记忆场所保护策略

基于微博数据的苏州明月湾古村记忆场所保护策略

发布时间:2020-09-07 15:0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应用数据悄然而生。我国的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产生了传统村落记忆场所趋同、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公共空间集体记忆衰退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苏州明月湾古村微博数据,提取记忆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应用数据悄然而生。我国的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产生了传统村落记忆场所趋同、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公共空间集体记忆衰退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苏州明月湾古村微博数据,提取记忆场所,分析记忆场所现状特征,从建筑与构筑物、公共空间与景观、历史文化事件三个方面提出苏州明月湾古村记忆场所的保护策略,为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记忆场所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策略依据与理论指导。

  关键词:微博数据,传统村落记忆场所,保护策略;苏州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古村建筑

  0引言

  传统村落承载着民族与村落的发展历史记忆、地域风俗传统文化特色,记录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场景,寄托着居民的乡愁情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因此在发展的同时保护活化好维系地方情感的乡村记忆,运用乡村记忆唤起社会的凝聚力、构建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共识,在这一形势下,探索乡村记忆场所对于场所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1研究对象

  1.1记忆场所

  记忆场所是意识层面对建筑或场所的认知和态度,在使用者的主体意愿和地域性的时间沉淀后,对于某一个区域内,蕴含着集体记忆的建筑或场所形成了代表性的个体或群体。记忆场所包括了每个地区或区域的带有群众记忆与认同的建筑与场所[1]。记忆场所可以是象征性、仪式性的公共场所,也可以是日常性或偶发性的集体建筑与空间,如河道、祠堂、文化馆、古码头、街巷等。记忆与场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记忆有助于场所的塑造,场所有助于记忆的传承。

  1.2微博数据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体工具,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社交网络(SNS)平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地理位置和个人信息等[2],并实现即时分享,具有使用方便、传播迅速、影响力大等特点。微博数据可实现大批量获取,再加上微博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微博无疑成为了大数据挖掘的一个良好平台。本文从新浪微博上采集苏州明月湾微博数据,其中包括用户微博文本、图片等数据。

  2基于微博数据记忆场所提取

  2.1苏州明月湾古村概况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北面及东面至山脊线,西面及南面至太湖堤岸外约150米水体,总面积约0.65平方公里,依山傍湖,民居大致沿湖湾展布,平面呈“马蹄型”,棋盘式的网状街巷格局。街道两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

  2.2记忆场所提取

  以“明月湾”为关键词,采用Python scrapy 网络数据挖掘框架爬取有效微博3468条,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其中包含有效图片11450张,对其进行记忆场所的空间识别。基于微博图片数据,最终识别出场所位置的图片10184张,具体记忆场所43处。

  基于微博文本数据,历时性与共时性故事频次874次,其中历时性记忆343次,共识性记忆531次,承载历时性记忆(典故传说、历史事件)场所13处,共时性记忆(生产、生活、传统民风民俗、传统工艺)场所12处,综上所述,有历时与共时记忆的场所空间共20处,包括太湖、众家地、古樟、出口(清风亭)、石板街、古码头、礼和堂、裕耕堂、瞻瑞堂、邓氏祠堂、范蠡文化馆、敦伦堂、黄氏宗祠、东山岭、古河道、商业街、赏月楼、明月楼、汤记土特产批发店、明月桥等。

  3基于记忆场所现状更新策略

  3.1记忆场所现状特征

  (1)建筑物及构筑物记忆场所现状特征——建筑外观造型方面,修缮较完备,宗教建筑、民居建筑主要是对整体造型进行保留,基本还原了建筑原有外观,材质方面,细致的木雕、砖雕,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原有材质,主要使用白色、木色、灰色为主色彩基调,构筑物以纪念性为主。

  (2)公共空间与景观记忆场所现状特征——广场空间:无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体验空间,空间特色缺失;交通空间:延续传统石材和砖块铺设古街,街头绿地空间居民的休憩场所;自然景观场所:居民重要的记忆,满足人的观赏性,文化体验感较差;总体对公共空间与自然景观本身保护利用较好,但在文化利用与传承方面较弱。

  3.2记忆场所更新策略

  (1)建筑遗产营造与利用。具有历史典故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保留原貌,新建建筑传承传统建筑空间、材料、色彩前提下,植入地域民俗文化与特色符号,满足安全、功能、美观、绿色的要求[3],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既满足村民们的现代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又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和创新,增强建筑文化自信。把传统村落打造成艺术基地,盘活传统村落内的老建筑,提高各方面保护老建筑的积极性,促进老建筑的的保护和利用。

  (2)重塑公共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延续村寨整体的景观风貌格局,做到历史与现代相传承,现代与历史相融合,强化明月湾古村公共空间节点的扩散效应,配置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合理配置,适度建设具有集会、表演、旅游、休憩功能的开放空间,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交往、情感交流,设计韧性空间与弹性景观,通过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相互交往而散发活力,建立情感空间促成情感共鸣。

  (3)传承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故事、节庆习俗,将民风民俗与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依托地域文化,通过村民的日常生活等传递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纪录片、小说、电影、数字化产品等方式展现场所的非物质文化,讲文化故事,活化记忆场所;另一方面,通过策划主题、艺术展示等策略再现非物质文化场所,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仪式和民俗活动等。

  交通论文投稿刊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月刊)1960年创刊,是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具有明显的机电特色。主要刊登机械、电气、能源、动力、材料、电子、信息与控制、计算机、物理、力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工程以及有关新兴、交叉学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4 结语

  我们要通过保护性开发传统村落记忆场所,使居民情感和集体记忆承载者的身份趋于明晰,进而凝聚居民强大的群体性力量,为记忆场所的保护提供支持,记忆场所的保护与传承要立足于原有村落风貌,把传统文化铸于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追寻历史文脉为主线,对于留存乡村记忆、凝聚乡民情感、形成集体认同发挥建设性作用,促成传统村落的再生利用,保持并延续其独特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佳维. 记忆场所的物质性叙事载体与传承策略[D].上海交通大学,2017.

  [2]李妍. 微博数据预处理及话题检测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王澍,虞刚,陈宇.当空间与记忆相遇 宁波博物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01):49-56.

  作者:李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700.html

《基于微博数据的苏州明月湾古村记忆场所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