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阳明心学中的喻象考察

阳明心学中的喻象考察

发布时间:2021-04-10 16:00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彰显在创造性的诠释中得到深化,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落实到人自身的存在中并关注人自身的问题才能更好为人提供启迪。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心学中植物身体与镜子三种喻象,在与根本仁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在

  摘要: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彰显在创造性的诠释中得到深化,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落实到人自身的存在中并关注人自身的问题才能更好为人提供启迪。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心学中“植物”“身体”与“镜子”三种喻象,在与“根”“本”“仁”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在对“身体”本身的超越过程中和对镜喻的体证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意蕴,通过这些喻象所形成的簇群分析来看,其喻象所揭示的喻底最终都指向良知二字,同时在功夫层面落实为致良知,这些喻象互相映照勾连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心学世界,这些喻象的使用超越了主客二元化思维,也终止了逻辑性的概念思维方式,从而把人拉回到自身,通过这些喻象,使得人对于自身的存在之思变得更加灵动和富有原创性和生生性。

  关键词:阳明心学;喻象;言意之辨;经典诠释

心理学报

  从哲学上来看,任何概念、范畴和语词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世界、社会以及人本身,文本自身具有生命,语词本身也具有内在生命,由语词连缀而成的文本使得意义的世界具有了更多的可能,对于语言能否完全表达出意义无疑是重要的哲学命题,在言说与沉默之间,语言的边界及其意义的彰显也就自然成为需要考察的问题。在人们处理自身与外界的问题时,“决定着我们大部分哲学信念的是图画而非命题,是隐喻而非陈述”①。

  心理学论文投稿刊物:《心理学报》本刊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协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包括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与评介等。

  语言作为解释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人们抵达存在本身的方式之一,在语言中,语词的使用本身具有特定的生命,为了更好地表达意义往往需要借助“喻象”,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语言所展现的力量也就体现为对这个世界的恰当诠释,在心学的隐喻簇群中,隐喻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和“认知”,“隐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隐喻的表达来让读者体悟和领会良知,并且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去。“喻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语言的局限,即言难尽意,因此需要以喻象尽意。语言自身有其边界,语言在传达意义过程中的张力在哲学史上就表现为言意问题,因此,需要对言意问题加以考察。

  一、语言的边界:言意之辨及其意义问题

  意义的彰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语言是意义呈现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语言的意义如何最直接传递给听者却有着自身的局限。言意之间的张力能否克服一直受到质疑,这在先秦的文本中多有论述,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抑或是孔子,都对语言能否完全传递意义提出过思考,《老子》首章开篇即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②老子认为可以言说的大道并非常道,可以言说的名并非常名,对语言抵达大道和彰显意义持否定态度,庄子继承了这种思想: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①庄子对言意张力开出的药方是“存而不论”,庄子明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不可说之物保持沉默是庄子的主张,但是儒家就有所不同: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②

  孔子也对语言的功能提出了质疑,但是同时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通过“立象”来“尽意”。通过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出先秦思想家对言能否尽意都采取质疑态度,并提出两种解决方法:其一是“存而不论,保持沉默”;其二是“立象”以“尽意”。尽管如此,关于言意之辨一直到魏晋时期才得到比较深入的讨论,时人对言意之辨有三种明确的看法:一是言可尽意说,二是言不可尽意说,三是得象忘言说。值得注意的是王弼对此的延伸和发展,言意之辨还涉及“象”的问题,王弼关于“言”“意”和“象”的经典回应在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③

  从这段经典的论述里,可以看到王弼论述了意、象、言的次第关系,王弼指出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的主张。通过回顾言意之辨,不管是保持沉默还是立象尽意,抑或是得意忘象,其最终指向的终极方向仍然是旨在把握语言背后的意义,不管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或者什么都不说,言说或者沉默背后的意义问题仍然是存在的。因此,所有的讨论最终指向的努力目标从未改变,即如何把握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形而下的语言符号抵达终极的存在。从语言学视角看,语言有作为工具性的一面,但是从哲学层面上看,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言的连缀成句所表达的意义往往和存在融合在一起。随着古今的流变,语言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在理解经典所传达的思想时,就需要借助当时语境去贴近其思想实质。

  二、心学中的喻象分析

  阳明曾言:“用功到精处,愈著不得言语,说理愈难。”③喻象呈现的意义通过喻象簇群所营造来显示,因此不可随意解释其意义,而要遵循喻象本身的固有边界,正如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所言:“哲学家所用词语之确义,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系统内的约定性’。”④同时喻象和语言也有发展性和流动性,因此要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对文本进行考察,进而通过喻象的考察走进经典的内在世界。

  就心学中的喻象来看,其表达的意义在不同的文本组合上呈现出丰富的意蕴,根据笔者对文本的归纳,阳明所用喻象之处合计有百余条之多,文本中存在诸多喻象,诸如“根”“种子”“身体”“镜”“精金”“日”“光”“水”等,限于篇幅,笔者根据其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和重要性,针对文本中以下三类喻象做考察。(一)植物的喻象“植物”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物象,也是人最直接接触的物象,在诸多经典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植物”不仅仅作为自然界的生命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在经典文化中也具有意义层面的生命。不管是在《诗经》还是《楚辞》抑或是其他典籍中,“植物”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边界。在心学中,与“植物”相联系的“根”与“仁”也自然具有了思想的生命。

  三、经典诠释路径的回顾与反思

  经典的诠释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通过诠释者与文本的互动,使得经典的生命得到延伸。从宏观研究方法来看,哲学视域作为经典诠释的重要路径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探究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关于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法往往与中国哲学的研究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汲取智慧。陈寅恪最具慧眼,他指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果亦当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⑤

  从熊十力的新易学、染漱溟的新儒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金岳霖的新实在论、张岱年的新唯物论,无不自觉地与中国古典哲学相接应,拓展了中国哲学的研究路径,再发展到冯契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出“转识成智”,对今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陈少明认为:“在肯定传统哲学史学科意义的前提下,尝试对经典做不以范畴为中心的哲学性探究,作为教科书思路的补充。不是排斥对古典思想做概念的研究,而是要直接面对经典世界的生活经验,把观念置于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或者更进一步,从古典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未经明言而隐含其中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深度的哲学反思。”⑥

  杨国荣则强调把“哲学史”和“哲学”结合起来进行“史”与“思”的研究路径,“哲学史的研究同时也是哲学的研究,历史的分疏和理论的阐发难以彼此相分。基于这一看法,我在肯定学无中西的同时,又一再强调哲学与哲学史的统一,后者也可以理解为史与思的融合。”⑦可以说,围绕中国哲学的研究形成的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也已形成了众多成果,这些方法对于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从具体的文本诠释来看,关于中国哲学传统文本的诠释形成了众多系统,虽有“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成例,但思想的发展正是在经典的诠释与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通过格义的思想互动,最终刺激了宋明理学的丰富,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冲击,反向格义又让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当下学术思想界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如何吸收消化西学的问题,二是如何把“古学”转化为“今学”的问题。傅伟勋提出“创造的诠释学”方法丰富了研究视角,杜保瑞提出了“四方架构”解释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具体涉及宇宙论、本体论、功夫论和境界论四个维度,因为对中国哲学而言,“当代中国哲学家们都明确指出,中国哲学面对的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相以及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强调中国哲学的活动最终在找出人生努力的方向,以及运用修养的方法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①。

  “四方架构”的诠释方法对于经典的研究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经典的诠释不仅仅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时要结合时代问题,因此,对经典的诠释应该回应当代的“人”和当代的“问题”。经典的生命只有与当下的人的困惑和问题发生紧密的关联才具有现实意义。对经典的诠释不断延伸,也是经典生命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要超越简单的以西释中和以中释西,要超越中国优越论和西方优越论,也要超越简单地以今释古和以古释今,而是要致力于中西互解和古今融合的视域,直面中国经典文本来做出创造性的转化,进而超越名言之域抵达语言文本背后的意义。只有更好地理解经典,才可以尽可能地把经典生命化为个体的力量,才可以在实践层面影响和塑造人,经典的生命才可以得到不断延伸。

  作者:李 辉 王亚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387.html

《阳明心学中的喻象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