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08-09 17:1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居于根本性地位,其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中国哲学根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哲学思维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具体而言,哲学思维的引领体现在对根本性问题研究的引领、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居于根本性地位,其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中国哲学根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哲学思维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具体而言,哲学思维的引领体现在对根本性问题研究的引领、对基础理论研究议题设置的引领、对理论基础研究的引领、对体系建构的引领等四个方面。哲学思维在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具象化,呈现为逻辑式思维、概念式思维、命题式思维、思辨式思维和本质式思维,由这些具象化呈现的思维方式引领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在引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引领时要避免形而上学的趋向,注重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视哲学反思的力量。
关键词:基础理论研究;哲学思维;实践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实践创新和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研究思维的先进性是关键所在。“思维方式多偏重于经验思维、直觉思维、日常思维以及未分化的整体性思维”[2],这种思维方式的偏向性同样延伸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
哲学论文范例: 问题、经典与生活——哲学教育的三大支点
与此同时,哲学的思维方式也以其反思、抽象、批判的姿态入场,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性、彻底性以及说服力等方面带来巨大增益。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思维图示中,哲学思维处于引领地位,进一步推进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哲学思维依然扮演着重要的思维角色,并更加广泛地发挥思维引领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及其哲学根基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工作、学科、理论等三重属性。作为一项长期受国家和社会重视、事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政治思想保障、理想信念浇铸、情感道德维护的作用。作为一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逐渐 清晰、壮大和独立的分支学科,通过学科规划和设置,优化学位点布局,强化学术研究能力,从而助推实践工作的发展。
无论是作为一项工作还是一门分支学科而言,其根基都建立在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理论研究一直是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质料的底层逻辑,体现着突出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属性中,理论性是基础,工作与学科是两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处于基础和根基地位的是基础理论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对一般理论的深化认识和体系化建构,是关涉本学科研究对象、概念、范畴、产生根源、本质、规律的理论知识,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交织而成的理论体系。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由区别于一般性理论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的理论、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其本质特点就是基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一个相对完整、庞大的知识体系,大体由实践工作(包含行政、教学、学生工作等三个方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所组成。
当然,这一划分方式不是唯一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理论体系所关涉的方面也会不断拓展。而就每个方面的理论而言,又有一般性理论和基础性理论之分。与一般性理论相比,基础性理论更具有稳定性,更具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理论所关涉的内容是本学科内的根本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基础性理论构成的理论体系,被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指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概念、内涵、本质、定位等根本性问题作出规定和解答。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哲学根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指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过曲折的探索,也迎来了发展和创新,在其历程中始终不变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指导。一方面,科学指导于指导思想中。无论是在国家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示中,还是在高校党委领导思想政治工作中,抑或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的具体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都贯彻其中。
对教育主要矛盾的把握、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理解、教育个体与社会价值的确立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科学指导于教育内容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材知识的组成部分,其是知识传授的重点;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其是观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育哲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的反思中。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与哲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育学的哲学性思考,是对“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反思。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指导。在教育哲学的视角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方法等进行哲学性的反思,是不断完善教育过程、更新教育理念、规避教育失范的动力与保障。此外,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育人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的确定,教育哲学持续地发挥着宏观把控的功能。
第三,中国哲学根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之结晶的中国哲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中国哲学中有关生命、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一样,既指导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重要质料。
此外,中国哲学还根植于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一脉相承中。中国哲学中富含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论述,这些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仍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着基本的导向。
二、哲学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引领
1.哲学思维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根本性问题的探究
第一,哲学本体论为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性问题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是现实和具体的,而非抽象与虚无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社会关系存在的认识,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意义上的基础,使“培养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并进一步引领着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拘泥于高校中,其始终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基础,广泛地从社会系统、关系结构和现实生活的角度理解和关注教育对象。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人的思想解放和价值实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矢志不渝努力的目标,而就其实现过程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广泛联系起客观现实的社会需求、社会关系网络、现实生活样貌,协同实现对“培养什么人”的解答。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确定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处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作为生活实践中的主体,时刻处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所以人的思想也时刻处在社会实践的形塑中。
第二,哲学的认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性问题提供了认识、研究视角。哲学认识论普遍被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以及运行过程中的议题讨论中,发生论、互动论、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也有一致性的贯彻。对于“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解决,哲学认识论提供了前提性的指南。只有在合理的认识论框架下,才能配置科学的方法论路径。通过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规律的探索、目标的确立,为根本性问题的解决开辟了广阔且深远的视野。
第三,哲学的价值论主导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性问题的价值取向。对思想、政治、道德的一般性描述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隐藏在现象层面背后的规律,从而指引人们的思想、政治航向,规范道德行为。“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理论的、思想的、政治的保障”[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觉。价值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性问题的解决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理解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价值论的根本导向,进一步传导至实践,又由实践提炼至理论中加以巩固,沉淀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
2.哲学思维引领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议题设置基础理论所研究的议题与内容具有哲学气息,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性问题的规定,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质、特征、目标、内容、任务、价值等议题。这些议题具有极高的抽象性与稳定性,是从广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特征,并通过逻辑的演绎和组织而成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法则。一经定格,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不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直接反映的现象,而是哲学思维对实践、现象综合分析的结果,只有透过现象挖掘的本质,才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和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
3.哲学思维引领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是具有哲学意味的深层话题。就任何一门学科而言,皆有其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是作为建立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而存在的,其决定了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则是学科自身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的理论所构成的体系,“是以理论基础为指导来研究本学科的成果,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学科确立的标志和继续发展的条件,但终究是在理论基础奠定的基石上,形成发展起来的”[4]。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索,需要哲学思维的运用。首先,运用哲学思维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基础。对理论基础的掌握,不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辨析的领域,对其轮廓和边界的廓清需要的是理论、思维的演绎和推导,这需要运用哲学思维来进行。其次,对“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二者的辩证的关系把握,需要哲学思维的理解。“理论基础的有些理论、思想观点、根本方法,直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还包括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5]。因此,二者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层次上,理论基础要高于基础理论,在内容上,基础理论蕴含着理论基础。
最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处理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与将其他学科(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关系,需要哲学思维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是单一的,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外,兼收并蓄其他学科的理论,这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同样是必要的。在融合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主导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占领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6],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三、哲学思维引领过程中的具象化体现
哲学思维不是简单地指向人在思考哲学问题时思维所呈现出的样态,而是指思维方式的深化,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哲学思维在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进一步具象化,表现为逻辑式思维、概念式思维、命题式思维、思辨式思维和本质式思维,以具象化的哲学思维发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引领力。
1.逻辑式思维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哲学思维呈现为一种逻辑思维。运用哲学思维对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和应用的技术进行反思。“运用逻辑原则于‘纯理性’的思维之中,他们精于推理,寻找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哲学思维就是对于这种普遍必然性知识认识的活动过程,其活动的内在本质是逻辑的,显示着‘逻各斯’推理的巨大能量”[7]。
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这种逻辑思维还体现为一种探讨概念与概念之间必然联系的关系,即对关系的逻辑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就是在基础性概念的相环相扣上建立起来的。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纯粹概念”的体系,是一套高度抽象、概括,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概念体系,涉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纯粹概念在具体实践中与条件和方式结合,吸附外在属性,完成从一般到个别的转换,从而变得丰富和具体。
2.概念式思维“哲学思维是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的思维过程”[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对普遍性的把握,要实现基础理论在各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的普遍适用,这就决定了在构建基础理论体系时,应当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及概念框架。其不是探讨事物的表象,而是深入事物的内部,探寻其本质,用理论的形式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最高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发端于高度抽象的基本概念的。
3.命题式思维哲学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展开,其过程体现为对本质和规律的抽象与概括,这种抽象与概括的直接成果则表现为具有普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命题。正是通过对普遍性和根本性的把握,使得这些命题和理论成为基础理论。命题性思维一方面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抽象性特点,通过逻辑分析,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关系形成高度概括;另一方面,说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运用哲学思维离不开语言、概念、命题等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概念所组成的命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普遍性、本质性的内容作出合理的阐释。概念与命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基本形式。
4.思辨式思维思辨式思维集中反映为辩证性和反思性。从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运用哲学思维把漂浮在现象表层的特殊过滤,深入到现象最根本的特质,将其把握并提炼出来。这样的过程是辩证的,是不断地对正、反两个方面,甚至是多重维度的细分和把握,通过对现象背后多重关系的条分缕析,本质才有可能被认识。思辨以逻辑和概念为基础而进行。同时,哲学思维的思辨还表现为积极的反思。反思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对象既是不断变化着、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理论体系本身的反思也至关重要。
四、哲学思维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则遵循
1.避免形而上学
在哲学思维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使用的“度”。恰当地运用哲学思维思辨、逻辑的特性有助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推进,但是一味地追求概念的演绎、逻辑的推理,沉迷于建构意识与思维中的“完美的概念大厦”,而忽视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的目的,则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出现形而上学的危机。
所以,在哲学思维的运用中,一方面要消除哲学思维运用不足的现象,将哲学思维全面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增强理论的概括力,提升理论普遍性与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好哲学思维运用的原则和程度,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杜绝“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系中直接地把问题套过来,戴上个‘思想政治教育’帽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基本论题”[10]的现象。与此同时,也要意识到,哲学思维与哲学原理、理论之间的区别。
虽然哲学思维的根基在于哲学原理和理论,但哲学思维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不是简单地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哲学原理和概念,而是需要在研究者的思维深处植入辩证的、逻辑的、抽象的、思辨的思考和演绎方式。避免仅停留在对哲学概念表层的简单借鉴,而不对概念间深层关系进行哲学思考的现象。也就是说,哲学思维的运用可以通过哲学概念来进行,但这不是唯一途径,且仅仅是表面的现象,“哲学思维表现为一种看问题的眼光和视野,表现为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种理论思考和推理的方式”[11]。
2.重视用实践哲学的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需要避免的最大误区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会使二者成为二元分离甚至使对立的存在。
“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为无根的文字游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成为缺乏理论支撑的经验活动者”[12]。在哲学思维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置于关键位置,需通过实践哲学的理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相连接。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点。
人、社会、思想等三者处于有机统一的状态中,无论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工作中,都是需要遵循的先决条件。人在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生产思想,思想又作用于人与社会的发展,社会既是人和思想的承托者,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连接者。“这个社会,不仅是中国当下的,还应当是中国历史的;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还应当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还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尤其是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面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还应当是社会全方位的等等”[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高校场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关注社会、家庭、组织、网络等多样场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带动和扩充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总体说来,以广袤的社会为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共同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着眼于社会中人的思想的发展,则理论与实践相互实现对方的完整性,这是实践哲学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要义。
3.把握哲学反思的重要性
第一,知识的证成。它体现在对以往理论研究的反思、查证与勘误上,实践的不断变化必然会使理论出现滞后实践发展的现象。哲学反思的运用,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匹配上,更新理论的发展进度。哲学反思同时是对理论的进一步打磨,哲学反思不同于一般性的反思,哲学反思具有彻底性、根本性,是对理论背后的逻辑、本质的进一步勘误,绝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的语词表面。所以,哲学反思有助于理论进一步打磨自身,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通过不断地反思,确证理论的正当性。
第二,价值生成。价值既是实然存在的,又是需要人去揭示的,而人对价值的生成与揭示需要依靠哲学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一方面通过有关“价值”的基础理论,规定和解答了其实践的价值;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统摄着基础理论体系本身。在这点上,需要运用哲学反思去梳理好理论体系中各子理论背后的价值归属,做到子理论与理论体系间的价值统一。
参考文献:
[1]冯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1-5.
[2][3]张哲.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J].湖北社会科学,2017(3):175-182.
[4]常晖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J].学理论,2010(15):233.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4):3-18.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作者:刘友洪1,李景国1,陈启超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779.html
《以哲学思维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