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09-02 17:0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 要】地方民歌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对研究地方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对地方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也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摘 要】地方民歌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对研究地方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对地方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也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以及潮流。 基于此,文章将以《茉莉花》为例,对地方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方民歌; 《茉莉花》; 传承与发展; 原因; 启示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地方民歌一直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的情况,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所以研究某地区的地方民歌对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进程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茉莉花》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地方民歌,所以以它为例研究地方民歌,具有一定的学理以及实践价值。
民族文化论文范例: 多民族文化接触中的互动与认同
一、地方民歌《茉莉花》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民歌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创作而成的,所以很难考察其原作者,只能通过相关的文献对其进行溯源。 在当前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茉莉花》最早刊录于乾隆年间钱德苍的剧本集《缀白球·花鼓》,而将江苏作为其发源地和传承地,后又被记录为音乐文本《鲜花调》,而随着地方戏曲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鲜花调》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传唱。 [1]
1942年作曲家何仿在江苏对一个老人演唱的《鲜花调》进行了记录,而《茉莉花》就是何仿在多年后对《鲜花调》进行改编的成果,这首民歌在被推出后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并于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曲目,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而这首民歌也超越了地方范围,最终成为代表我国文化的一种形式,为我国与世界的沟通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时至今日,《茉莉花》的潜在文化价值已经被江苏省挖掘了出来,江苏省相关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团体、组织充分发挥了其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而茉莉花不仅成为了江苏地区的代表花卉,也成为了代表中国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地方民歌在发展上的局限。
二、地方民歌《茉莉花》成功传承和发展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气质的人种,他们拥有各不相同的性格以及审美倾向,而地方民歌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和孕育的。 江苏省是一个拥有广阔平原、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的地区,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适宜人类居住,有助于促进当地居民形成温和敦厚的性格,同时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造就了《茉莉花》这一走向国际的中华民歌。 从古至今,江苏地区都吸引着文人志士和达官贵人的目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诗词歌赋,江苏人性格中带有一种特有的温婉,这也促使他们创作出了歌词秀丽、乐曲旋律细腻的《茉莉花》。 所以说,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对地方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创作者对《茉莉花》的成功改编
在影响《茉莉花》成功传承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成功的改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其受到人们关注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在改编的过程中,艺术者对其进行了再次加工,适当地改变了它以前不易传播的特征,使其成为适合流传和发展的艺术形式。 [2]从歌词方面来看,在民歌的第一段中,《鲜花调》的歌词为“好一朵鲜花,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后来经过数次改编,变成了“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改编者将原曲的“鲜花”变为更加具有代表性的“茉莉花”,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歌词进行了扩充,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而在曲式上原来比较随意的结构变为了“三段式”的模式,这使得歌曲的旋律更加婉转悠扬。 正是因为如此成功的改编,《茉莉花》才能走出本土,传向世界。
(三)《茉莉花》与大众的审美诉求高度契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为生活服务,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与大众的审美契合的艺术形式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而《茉莉花》就恰好就能与大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与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平民意识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同时《茉莉花》作为我国代表性音乐曲目,在国际场合中的出现也激发起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进一步提升了它在国内的影响力,而且《茉莉花》的曲式结构与旋律线条也符合西方的审美倾向,所以也收获了诸多的国际关注与赞誉。
(四)信息技术促进了《茉莉花》的广泛传播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茉莉花》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载体和渠道。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艺术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改变,这为《茉莉花》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民歌的传承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支撑。 一方面,歌词和乐曲能够以文本的形式被保留下来; 另一方面,可视性技术的发展也使民歌以画面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就使得《茉莉花》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进而闻名遐迩。
三、地方民歌《茉莉花》成功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一)地方民歌的发展要以地方文化为依托
从《茉莉花》成功传承和发展的经验可以得知,地方民歌的发展要以地方文化的发展为依托,充分展现出地方文化的优势与特色。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推动《茉莉花》广泛流传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它能代表江苏省的地域文化,其特点能够体现出整个区域民歌的特征,人们也能从歌曲中探求到江苏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因此,在推动地方民歌的发展中,有关人员可以立足于本土文化,从民歌中挖掘出能够代表乡土文化的部分进行着重解读,并将民族性看作是推广本土传统文化的关键点和立足点。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在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关注地方民歌蕴涵的地域性特征,这既是推动民歌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应该被谨记的原则,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地方民歌,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长久地流传于后世,成为后世奉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代表。 [3]
(二)地方民歌的改编要遵循合理适度原则
从《茉莉花》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合理的改编能够促进民歌的发展,甚至也是地方民歌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只有对其进行合理适度的改编,使地方民歌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使之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地方民歌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而在当前的文艺发展中,部分文艺工作者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化是不可改变的,必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进步和传承。
因此,现代人如果想更好地传承文化、发扬地方民歌的特色,就要对其进行适度合理的改编,使之适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具体来说,就是要保留地方民歌的特色以及核心内涵,不能损害原曲的完整性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本质; 其次还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对民歌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扬弃,不断丰富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为其传承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将地方民歌与现代传播手段密切结合
在信息时代传播地方民歌,就要将其与现代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它们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让置身高速发展中的现代人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将民歌中蕴涵的地方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首先,电视媒体与节目曾以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得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而当前正处于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与节目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将其与民歌的传承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双赢,既能够促进电视媒体及其节目的转型,也能够让地方民歌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其次,互联网资源平台也是传承和保留地方民歌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将民歌的歌词和曲式记录下来,也能使人们更加便利地获取和了解民歌以及民歌背后蕴涵的地方文化。 因此,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局限于陈旧的思想、老套的方法,而是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现代传播手段作为载体,不断发掘、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涵。
(四)立足文化产业促进地方民歌的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经济结构完善、发展稳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才能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基础,反之,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因此,在传承地方民歌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注重厘清地方民歌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地方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来促进地方民歌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发挥地方民歌对当地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共同进步、良性互动的局面。 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地方民歌的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比如,南京市曾经举办了“茉莉花节”,不仅宣传了江苏省的代表文化,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审美的要求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地方民歌的研究上,这对地方民歌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茉莉花》恰巧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民歌作品,以之为例对地方民歌进行研究,有利于引导人们提升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明霞. <茉莉花>花开遍地,乡关何处? ——关于 <茉莉花>历史渊源研究文献的综述[J].黄河之声,2017,(18):58-59.
[2]孔明霞.浅析中国民歌流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1):130-132.
[3]田鹤瑶.浅析民歌 <茉莉花>之美[J].戏剧之家,2019,(22):61.
[4]樊祖荫.为民歌正名——兼谈民歌的传承、传播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9,(01):35-39.
作者:宋贵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865.html
《地方民歌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探究——以《茉莉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