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10-19 16:5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内容提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以其壮阔丰厚的结构体量、深沉大气的史诗意趣、精致用心的影音制作及如梦如幻的舞台设计,成为万众关注的焦点,获得多方面的好评。 面对这种跨媒介的综合艺术表现,除了宏观的欣赏
【内容提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以其壮阔丰厚的结构体量、深沉大气的史诗意趣、精致用心的影音制作及如梦如幻的舞台设计,成为万众关注的焦点,获得多方面的好评。 面对这种跨媒介的综合艺术表现,除了宏观的欣赏与评述,我们更需从特定专业视角切入,在多重媒介表达中单线条、专门化地对其进行深入评析与导读。 本文即以美术门类视觉艺术呈现的角度,阐述评析了这场跨媒介情景史诗在对于美术经典转化、色调光影设计及影音诗画跨界互通等方面,显现出的诸多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笔者结合在国家体育场现场观演的真切感受,从具体篇章节目对于美术语言与画面意境的营构、光色意境与视觉叙事的设置等角度,分析其沉浸式、弥漫式的视觉体验从何而来,以多种艺术媒介取得的大众审美共鸣从何而来,从而总结其成功的艺术创作规律,也阐明了其立足时代、指向未来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伟大征程》; 视觉艺术; 美术经典; 沉浸体验; 跨媒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以“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与首尾的“起航”“领航”部分,综合运用了多种视听艺术手段,生动而深情地回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2021年“七一”前夕,笔者有幸在国家体育场现场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身临其境地感受与欣赏了这场文艺汇演以全息媒介、全景视角、全面门类的艺术手法,精彩呈现的一场大气恢宏、令人震撼的音画交响与视听史诗。 整场汇演运用多种视听媒介和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对于观者而言也堪称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体验,一堂沉浸式的党史教育大课,一阕振奋人心、鼓舞民志、指向未来的家国文脉艺术史诗。
在视觉语言与叙事结构方面,这场大型情景史诗作品成功而有效地驾驭了综合艺术媒介的多元表达。 从视觉艺术形态的角度,如何呈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伟大历程,如何以视听语言、跨媒介的表现形式,呈现史诗叙事的丰富层次和深邃内涵,成为整台作品的核心与难点。 而基于这些方面所展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智慧,也成为这场大型情景史诗在呈现党的百年风雨历程方面,所展现出的深闳视角与独到匠心。
美术经典的借用与转化
在这场大型情景史诗的创作过程中,多媒体视觉创制以营造情境交融的沉浸式、弥漫式视觉体验为理念,主创团队各部门、各参与单位通力合作,不断深化打磨,以独立叙事型影像、舞台场景型影像、视频与现场表演互动型影像为基本结构,将美术经典作品与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融合。 通过情景式舞台多媒体视觉设计、经典美术作品动态化演绎和场景化延展、时政影像内容的视觉包装设计为主要特点,以艺术化、抒情性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对于经典图像的运用与演绎,使这场演出得以在时间线索上纵向勾连了古代、近代与现代历史语境,呈现出历史情境中的深沉与壮阔。 在对于经典美术名作的运用上,从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到近现代画家黎冰鸿的油画名作《南昌起义》、郭润文的油画作品《广州起义》等,再到新近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厅的大型漆壁画《长城颂》,都使这场视觉史诗实现了对于历史经典画卷的读解致敬与深情回望。
值得注意的是,主创团队以经典作品原作画面为蓝本,专门制作超长场境的画面以适应现场演出巨大空间的需要。 在整场演出起首,代表着中国灿烂传统文化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千里江山图》的长卷画面,被1840年鸦片战争的战火焚烧吞噬,赋予了这场情景史诗以沉重悲壮的近代历史背景。 经典油画作品黎冰鸿的《南昌起义》、郭润文的《广州起义》,与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的《秋收起义》,分别被转化为超长尺幅的大屏场景,既强化了原作画面多人物叙事的视觉冲击力,又赋予了美术作品以影像呈现与戏剧舞台的场境感,丰富了美术原作二维平面的表现场域,将其与巨大空间舞台场景的实际需要相契合; 而近景真人演出与背景画面意象的相辅相成,更将这一创意引向了更为深邃与宽广的历史叙事之中。
在整部情景史诗的篇章节目中,诸多细节和视觉设计都值得反复品咂与体味。 如在第一篇章“浴火前行”的序曲节目《起义 起义》中,背景的巨大狱窗中透射出的光芒映照全场,为前排众多前行中的革命先烈形象营造了深沉而悲壮的场景氛围; 在节目《秋收起义歌》中,背景宽屏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据地场景效果,将山水地貌的真实场景与地图位置的标识相结合,并辅以动态的火光、闪耀的五角星等意象,将动和静、虚和实、自然和人文结合在一起; 节目《破晓》则以圆明园大水法等场景,表现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的屈辱历史,而五四运动中的北大红楼、一大会址和红船等历史意象的展现,更点明呈现了百年党史发展的伟大文脉。
在第四篇章“锦绣前程”的鼓乐歌舞《新的天地》节目中,以巨型屏幕上大型漆壁画《长城颂》为背景,100面大鼓升腾而起,每面大鼓前都立有一名鼓手在敲击鸣奏,鼓面的圆形与张开双臂双腿的鼓手形成的“大”字形,呈现出独特的秩序感与形式美感。 随着鼓点的节奏渐渐加强,舞台中央机械臂缓缓竖立,一面巨大的白底红纹大鼓出现在全场观众面前。 在隆隆鼓声中,舞台上红绸翻滚,如同红色的海浪,这种鲜红的色彩又与背景《长城颂》壁画的深红色相互映衬,熠熠生辉。 直到一轮巨大的红日从大屏升起,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影像,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出现在观众面前,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祖国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态,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将整部情境史诗推向叙事与抒情的高潮。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对于历史的图像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了一种直接叙事的角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美术家创作了大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通过经典画面的借用和转化,使一幅幅画作与历史相互对应,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历史与艺术意象,成为一个个凝聚的精彩瞬间。 在整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与单位机构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全程参与了本场文艺演出大型舞台多媒体的视觉形象策划、美学指导、概念效果图设计等创制工作。 而各艺术门类、艺术媒介的融合互通、综合展现,也空前地实现了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新媒体艺术等不同艺术媒介围绕同一主题的创造性融合与审美突破。
色调光影的和谐与统一
对于一台大型情景史诗和艺术巨作而言,视觉展现的整体把握,首先呈现在色彩与光影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上。 如何通过色彩语言和视觉意象展现深刻的时代寓意和心理氛围? 如何通过冷暖色调、虚实空间的节奏变化及色调之间转换与承接的相得益彰、流畅自然,实现整部艺术作品气息的贯穿与视觉叙事的完满圆融? 这些都成为整台节目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层面上,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对于舞台色调的驾驭与设计,无疑显现了主创团队的智慧和匠心。
如在第一篇章“浴火前行”的节目《怒吼吧! 黄河》的背景大屏中,黄河波浪的涌动意象,集合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奔涌形态,并将其进行夸张与转化融合; 到了下一段节目《向前 向前 向前》中,黄河之黄色主调转换为深蓝色灯光铺满整个舞台,深海般的蓝色浸染全场,凸显了心怀希望和指向未来的寓意; 再到节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战火硝烟和血染般的暖红色灯光覆盖舞台,呈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和战士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火红意志。
这一火红的色彩意象,也承载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承上启下的心理氛围:在彩色版本《开国大典》的珍贵纪录影像片段之后,红色的焰火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绽放,紧接着鲜红的五星红旗铺满背景宽屏,与舞蹈节目《开国大典》中的红色大鼓和舞动的红绸相互掩映,普天同庆的热烈氛围随之扑面而来,令观者心头一暖,为之感动、振奋和欢欣。 节目《土地》将特别定制的油画作品进行具有电影质感和油画厚重感的数字化演绎,兼顾了架上油画的绘画质感和光影表现的空间美感。
如果说第一篇章节目依次以黄、蓝、红三原色作为主调色彩,那么第三篇章“激流勇进”的开篇节目舞蹈《春潮澎湃》,则以象征希望的绿色为主色调,舞蹈演员们的新绿色服装,在蓝色、绿色不断变幻的背景下翩翩涌动; 而到了节目《特区畅想曲》时,斑斓多元、鲜亮耀眼的各种色彩,就像“打翻了调色盘”般灿然恣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与此前多为单色调覆盖舞台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和视觉张力。
节目《行进的火炬》中,翟志刚从“神七”出舱的场景,在美轮美奂、星宇璀璨的太空景象中,展现了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 到了情景舞蹈节目《党旗在我心中》时,为了契合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和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的场景氛围,冰冷的蓝灰色成为舞台的主色调,激烈急促的配乐更强化了这种危急、悲怆的心理意象。 众多演员在6月25日当晚突降的大雨中紧握拳头齐声高喊“中国加油”的一幕,在赋予演出以珍贵的即景感和现场感受的同时,更将这一情绪推向了一种凝结着优美与崇高的巅峰体验。
在第四篇章“锦绣前程”的节目《人民至上》中,背景大屏中“运20”飞机调集救援物资的场景效果,充分将戏剧表演与视频内容相结合,静态画面与动态的舞台表演圆融无碍地结合在一起; 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的建设工地场景,与舞台上众多医护工作者、人民子弟兵的形体展现紧密结合在一起。
节目《生命至上》表现生命力量意象的大屏视觉效果,象征生命的绿色主调以大树形态灿烂绽放,随即由横向铺展转为纵向的光束延绵,钟南山、张定宇、张伯礼、陈薇等“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大屏上走出,展现了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家国的伟大情怀与生命至上的终极关怀。 在节目《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中,蓝色背景中所展示的中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与坚不可摧,更呈现了力与美的意象交织; 在节目《命运与共》《和合之美》中,运用新媒体的动画视觉手段,以青绿山水表现中国和合之美的意象,以巨大的荷叶衬托出古筝演奏者的设计,都显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趣味与当代多媒体视觉语言的结合可能。
影音诗画的跨界互通
这场大型情景史诗汇演,特别在视觉艺术呈现与舞台造型手法方面,综合了以往的相关艺术经验,并开创了诸多情境史诗汇演的先河。 汇演充分利用了国家体育场的巨大空间,在色彩、灯光、音响、音画配合方面实现了多重媒介的共振与升华。 场内除了LED主屏和翻转屏幕之外,舞台两侧六块不规则轮廓的屏幕及其不断变幻的画面内容,成为这场演出舞台布景的最大亮点之一。 如第一篇章“浴火前行”的节目《怒吼吧! 黄河》创造性地以木刻版画元素掩映抗日历史影像资料进行闪回呈现; 第二篇章“风雨无阻”的节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对于电光火石、枪林弹雨的战场画面展现,显现出主创者们勇于突破模式的创新追求,和运用音画交响的立体呈现,使整个节目、整个舞台幻化为一幅动态的大型立体全景画。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美术创作领域的视角追溯大型全景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便会对这种跨媒介、跨时空立体呈现的表现形式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在公共空间中最早的全景画创作,始自对于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历史主题的视觉呈现。 因为需要直接呈现战场的宏大场面,“攻克锦州”曾作为一个重要母题被画家们反复表现。 1986年10月,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在辽宁锦州破土动工,随即成立了由宋惠民、许荣初、高泉担任组长,关琦铭、孙浩、王铁牛、李恩源、杨克山、傅大力等为组员的《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小组。
在这幅全景画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之一许荣初曾在1987年赴苏联考察莫斯科的《渡罗季诺战役》和伏尔加格勒的《法西斯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覆灭》这两幅著名的全景画。 全景画形式的触目感、临场感,及其画面边缘淡化乃至消失的改变,都使“攻克锦州”的视觉艺术意象得到了新的升华。 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幅大型全景画的《攻克锦州》,运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油画语言,把宏大战争场面组织在一个环形画幅中,也使观众产生了置身于当年战场之中的错觉和幻境。
从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主题油画,到纪念馆里的大型全景画,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再到新世纪,历经五度创作的“攻克锦州”的图像叙事显现了新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多元价值与时代流变。 如今,这种表现方式和手段在新媒体和高科技的条件保障下,又一次实现了质的飞跃,堪称在更大的舞台上呈现了一阕更为完整立体、绚烂真切的全景式音画交响。
某种程度上,正是戏剧情节与视觉画面的深度结合,使这台大型情景史诗实现了对于跨媒介视觉叙事的空前突破。 此次演出使用了诸多舞台演艺科技的最新成果,如即时摄影投放屏幕、连线太空、CG技术、AR技术等手段; 舞台地面中央还设置了长30米、宽9米的巨型翻屏。 在第一篇章“浴火前行”的情景合唱与舞蹈节目《战旗美如画》中,巨型翻屏缓缓升起,以真实的坡度和高清的画面还原了上甘岭险峻的山峰; 主创者用舞台技术将演员稳定在倾斜的屏幕上,并使之与屏幕影像互动。 这种跨媒介、全视角的呈现手法,展现了不同视听艺术媒介之间进一步融合的可能,也显现出视觉艺术在主题性影视、戏剧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四篇章“锦绣前程”的戏剧与歌舞节目《东方奇迹》中,创作团队邀请到电视剧《山海情》的导演孔笙,在每40秒演出里展现一个戏剧表演的段落,从《山海情》里闽宁村的发展新貌,到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在视觉化地浓缩呈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的同时,也展现出影视艺术与美术创作的紧密关联。 近年来,尤其是2021年上半年,诸多表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而这些影视作品也充分调动了美术经典元素:从《山海情》青绿山水画版的海报,到《觉醒年代》红色木刻版的招贴,都呈现了影视艺术与美术创作表达密切的亲缘关系。
影视与美术的互通互融与跨界经验,为这种综合视听媒介的表现提供了崭新而深远的推动助力。 特别是从今年初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其策划观念与呈现方法都为这一类型的节目提供了具有探索性的、可资借鉴的范式与经验。 这档节目由美术作品本体出发,从党史和美术史两条线索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同时也引出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关系这一话题。 大众对于画作展现的一些历史事件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画作创作过程,包括一些业内人士也都不太了解。
节目整体上以艺术解读为主导,让普通大众不仅看热闹,也能推门入室看到门道,起到全民美育的作用。 此外,这档节目抓住美术和党史两条线索的主干,通过电视节目视听艺术的语言展现党史,在视觉化、立体性、还原度上有了质的飞跃,开创了先河,具有活泼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虚拟演播室的形式结合了多样化的视听元素,信息大量浓缩,节奏紧跟时代脉搏,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时间碎片化的特征。 作为节目的学术指导与评论专家,笔者也感到作为观众的导读人,需要自己先真正走进这些作品,而且要考虑到不同层次观众的接受度。 为此需要深入了解更多党史知识,全方位、带着温度地去触碰这些经典美术作品。
从电视专题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到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对于美术经典的运用和转化,我们从中至少可以看到两点共性和规律:其一,面对美术经典,除了阐述发掘学术价值之外,也要善于发掘美术创作的社会价值。 如何呈现主题性美术创作和如何创作主题性美术作品有相通之处,都是要守正创新,摆脱以往模板化的样式,充分尊重美术艺术本体的规律,完成其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升华。 其二,通过将平面美术经典作品影视化的过程,将美术创作的手艺性味道与当代视觉媒介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同时综合美术创作、平面设计、动画媒介、影视语言等手法,可以实现对于美术经典意象的当代重读和深化表达,同时更凸显了在多元媒介艺术呈现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无处不在。
美术职称论文论当前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以视觉转化营构史诗意境,以多元手法打通视听语言。 《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呈现,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情景表演、广场行进、戏剧演出、美术转化、视频影像等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壮美画卷,尤以深情的视角展现与歌颂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各行各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展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前景。 正因如此,这场意义深远的大型情景史诗,不仅以艺术的语汇铭载了历史,更将以其独特的语汇、丰富的手法和闳阔的意境,在未来的历史书写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
于 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995.html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视觉呈现与时代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