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11-15 20:0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积极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忠实传承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社会发展中推动文化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积极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忠实传承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社会发展中推动文化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建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新时代社会发展包括稳定国家发展大局,稳定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做好党建、外交等体现在管理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不仅取决于其制度框架的合理设定,还有赖于其文化根基的培育开发。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革命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在中国的文化谱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支重要力量,影响极为深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并论述了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把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继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坚守的精神支柱。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积极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忠实传承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社会发展中推动文化进步。
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奠定了先进的文化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命脉。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时代社会发展中所凝聚着的初心和使命; 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而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就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包括守诚信、重民本、尚和合、讲辩证、求大同等仁爱思想,同时还包括乐群敬业、自强不息、济困扶危、扬善扶正、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推动力量。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快速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强大领导力量。 中国先进分子到工人中调查生活、宣传革命、办学校、办工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并丰富了斗争实践。 1921年7月,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领导全国各地党组织开展劳工运动和党团建设。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会议上诞生了第一部党章,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健全了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顺利完成。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树立了“以人为本、有机融合、先进取向”的先进文化根基。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利益出发,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都在人,载体在于人,最终落脚点也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 因此,在国家治理中理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所谓有机融合,就是将传统文化的开发巧妙地蕴含于社区治理、民主法治建设、公共精神培育、反腐倡廉、权利保护、民生改善等具体的治理过程。 所谓先进取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带有封建烙印、起负面作用的内容应当坚决抛弃,对那些体现中华文明特质、有助于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有积极作用的文化,要积极吸收并有效运用。
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危难之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重新点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正确地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并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并指明了方向。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先进分子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感受到了“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体会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用来分析中国历史问题与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使其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展现出伟大的真理力量。
李大钊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的缘由,并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进行活用与发展,他在对中国社会观察过程中,不仅阐释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更是分析了各阶级的生活状态、政治态度和文化观念,最终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提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
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寻、关于土地革命路线的确立、关于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制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方式的确立、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等,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知中国国情和关照中国人民疾苦,是根植于中华大地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邓小平理论找准了在当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根源,第一次初步比较系统地给出了答案。 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聚焦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政治尺度、经济尺度和人民立场有机结合起来,既遵循了唯物史观,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的追求。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征,使其成为接地气的,在中国行得通、能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谱系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既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又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比如,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实事求是,勇于胜利、依靠群众;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特区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抗洪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伟大抗疫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生命至上、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脱贫攻坚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上下同心、精准务实、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不负人民。 彰显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有机统一,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实现伟大梦想,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创新理论体系。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实践来看,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首先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 其次,需要寻找合适的路径,比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到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在文化创造性转化中的基础性作用;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和形式载体。
优化社会发展体系和发展方式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一整套成体系的做法。 现实生活中,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的怪圈。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合适的传承体系。 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设相应的结合体系,结合体系的构建重在领域拓展和策略优化。 因而,要努力打造好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主战场”,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三大领域齐头并进、百花齐放;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浸润作用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做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推进协同共进,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紧密结合起来。 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优化自身职能,尤其是要变“办文化、管文化”为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环境,推动地方政府将传统文化开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政策、做好规划、优化服务、落实监管等方面,有选择性地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基础设施配套。 同时,以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社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融汇于新时代社会发展实践中的价值追求。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优秀传统文化是其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 反过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以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 积极倡导现代仁爱精神,引导人们摒弃自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 加强舆论宣传和国民教育,让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发展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生活习惯、言行举止,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发展、壮大提供了营养。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进步; 新时代社会发展不仅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更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科学发展。
坚持把新时代社会发展引向深入,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将新的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去,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深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要不断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发掘、继承、弘扬,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要继续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把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历史经验融进马克思主义,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风采,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重新焕发出伟大力量。
新时代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特殊的基本国情。 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经验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无法割裂的文化命脉和重要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050.html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