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碳标签制度的国际实践及其对我国探索的启示与借鉴

碳标签制度的国际实践及其对我国探索的启示与借鉴

发布时间:2021-12-13 16:48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标签作为一种推动产品碳减排的有效工具,其制度一经推出之后,便迅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推崇,成为全球性潮流。伴随新冠疫情对日常生活和消费理念的冲击,以及碳中和概念的普及,作为新兴事物的碳标签在国内

  摘要: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标签作为一种推动产品碳减排的有效工具,其制度一经推出之后,便迅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推崇,成为全球性潮流。伴随新冠疫情对日常生活和消费理念的冲击,以及碳中和概念的普及,作为新兴事物的碳标签在国内也逐渐走入视线。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下,碳标签制度势必会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其推广不乏动力,但仍面临数据真实可靠性存疑、标准不明晰、推广成本较高,以及公众认知低、接受难度大等诸多难题和挑战。碳标签作为一个“舶来品”,就减排压力巨大的中国而言,更应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灵活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加快探索与实践,全力打通碳标签制度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起一套与国情相匹配的低碳产品认证及评定制度,并协调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统一,从而保障在承诺期限顺利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保护外贸不受碳标签技术壁垒的影响。

  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碳标签;碳减排;碳交易市场;碳足迹;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碳中和论文

  引言

  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积极探寻减少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不仅事关个人生活质量,以及企业未来竞争力,更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碳排放的控制正从科学考证、政治博弈过渡到规则细化和提高可行性的环节。为引导低碳消费、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有效应对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世界各国纷纷推出碳税(碳关税)、碳限额、碳交易等制度来强化低碳管理。

  经济论文投稿刊物:碳中和背景下氢燃料燃气轮机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碳标签制度作为一种融合政府法规与市场约束力以有效减少碳排放的环境政策,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所接受、推广,并 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以发达国家居多。放眼国内,基于能源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严峻、外延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现状,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提出,更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也为绿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控制碳排放”日渐成为主流共识,为响应低碳的呼声,中国全力推行“减碳计划”,不断探索缓解气候问题、降低大气污染的新方法。除碳市场上线之外,碳标签制度也在国内悄然兴起,其推广将极大助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当前,各国执行的碳标签制度,从普及范围、实际应用等多维视角来看,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标识。

  全球化、系统化将是碳标签未来发展趋势,亟待将诸多标准加以整合,促进全新国际通行标准的诞生。就中国而言,推行碳标签虽能够全方位助力碳中和,但若要使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标签制度,尚需更大不懈努力。未来碳标签制度对产品碳足迹以及节能减排的指示作用将尤为突出;并且,伴随行业端、消费端碳中和意识的不断增强,生产过程中纳入碳排放因素大势所趋,碳标签完全可能成为全球性产品标识,必将对全球贸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一、碳标签制度的基本内涵

  碳标签是由碳足迹发展而来,其概念源自20世纪90年代关于“食物里程”的探讨,且基于“纺织品生态环境标志”、电子产品的能效标签制度等两大成功案例,以及在全球抗御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所谓“碳标签”,就是体现碳排放的标签,又被称为碳标识、碳足迹标识,是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将商品在整个生命周期(LAC)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量化的数字标示在产品标签上,以此告知消费者产品留下的碳足迹信息,即通过相关部门认定,利用在商品包装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商品从原料采购、制造、包装、储运、分销、使用到废弃处置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使消费者深入了解所购买的产品背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导选购更低碳、更节能、 更环保的产品,进而逼迫企业有效减少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最终达到缓解气候变化之目的。

  因此,碳标签就是产品或服务碳足迹的量化标注,发挥着传递信号、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即作为一种节能减排的信息规制方式,以量化的指标或数值等直观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信息,引导其做出气候友好的购买决定,从而反向激励企业的环保行为,自愿进行环境成本的内化。也就是说,碳标签通过发挥量化减排目标、支持低碳生产的两大功能,提升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和材料替代的开发与创新能力,助力实现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弯道超车。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越多,碳标签上的数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实践中碳标签制度若要达到既定目标,必须兼具两大条件:

  一是企业、消费者均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以及改善气候状况的倾向,且愿意承担因碳标签制度实施所引发的加价。二是碳标签认证体系和制度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且标识、标准趋于统一。同时,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碳标签可分为多种类型。总之,碳标签制度为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提供了前提,实际上是以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协同作用来达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严重失衡问题之目的。

  二、推行碳标签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源

  (一)理论基础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激励制度,经济学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碳标签制度建构奠定了基础性理论依据。纠正外部性的途径主要有科斯手段和庇古手段两类,而碳标签制度正能够通过消费行为的倒逼,促使企业的负外部性得到缓解。法学理论基础对碳标签制度构建具有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环境知情权等理论。碳标签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在商品上加注碳标签,能够体现企业的责任意识,也会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同时,公众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而碳标签制度的运行逻辑就在于让消费者“知情同意”,即通过更多维度地提供产品信息,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环境知情权,将环保信息纳入消费决策的考量中,启动“用脚投票”的市场机制,践行环保理念,引导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倒逼碳减排。环境法律价值体系包括生态秩序、效率价值以及环境公平正义,而碳标签制度一直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秩序,环境效率也是追求的直接价值目标,而“矫正环境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克服竞争的潜在破坏性”则是公平价值的主要体现。

  并且,公共参与原则是环境法中普遍确立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中,碳标签制度更注重公众参与的作用,为公民实现环境知情权以及参与权提供新途径,助推企业与公民之间的环境信息沟通。同时,WTO框架下“环保例外条款”则为碳标签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了主要依据,散见于GATT第20条环境规则、WTO协议、SPS协定以及TBT协议等。因此,经济学、法理学和环境法的相关理论对碳标签制度构起重要支撑。碳标签制度在理论上具有合理价值,在实践中同样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现实根源

  1.促进中国品牌构建,打破外贸碳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气候问题在经济学上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加以解决。发达国家本应按照已达成的国际共识,对发展中国家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却未履行承诺,甚至为防止碳泄漏,还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其实质仍是一种变相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凝聚全球共识、共同抗击气候变化,反而会导致出现“公地悲剧”。

  与欧盟将于2023年对部分进口商品征收碳边境调节税的决议(碳关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目的相类似,对于碳标签制度,背后亦是更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标准,我国同样需要前瞻性地加以应对。伴随国际竞争的加剧,碳标签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标识,正由一个公益性的标志变成商品的国际绿色通行证,其运用易引发贸易歧视性政策,形成一种新型贸易壁垒,增加我国外贸出口的变数。2011年日本曾面向所有农产品实行碳标签制度,实行TSQ0010标准,同年中国向日本出口香菇数量减少3.9%,次年减少13.5%。

  并且,国内企业的品牌意识正在增强,注重品质制造和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也需要借助碳标签,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企业决策中,从根本上节约成本、减少碳排放,提升品牌的全球竞争力和价值。广东杰誉照明有限公司曾凭借碳标签,叩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因此,亟待加快建立碳标签制度,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竞争,以及获取与其他实施碳标签制度的国家进行博弈的筹码,助力赢得国际低碳认证上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2.以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构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反向倒逼机制,是建设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有效工具。

  (1)以碳标签为载体,催生一个以低碳消费拉动低碳生产绿色循环的有效机制,即动员消费端与供给侧共同参与低碳减排事业。碳标签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产品包装上标识的增添,更可以将低碳引入日常生活,首当其冲地影响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时除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因素之外,还会纳入碳足迹信息。由于存在外部成本的问题,企业对环境信息公开的动力不足,且环境信息的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碳排放量信息未具体化,极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推动碳标签制度便可破解这一难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碳标签以数字化形式标注产品碳足迹的方式赋予环境知情权,是对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全面、详细、直观地传达,告知消费者碳信息、引导低碳消费、践行低碳生活,从消费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2)伴随低碳理念的普及,以及关注碳排放的买方市场逐步增大,势必有效促动整个工商业的低碳目标。一旦碳标签制度的影响从消费环节传导到生产环节,便会带动工业发展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企业而言,选择碳标签,是提高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倒逼和激励企业履行碳减排义务,成为环境治理的实际践行者,助力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品牌声誉、促进技术创新。

  一是在全球主旋律“碳中和”,以及“30·60”目标的背景下,碳标签通过对产品碳足迹的测量和认证,帮助生产商掌握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和排放轨迹,以便更好地改进制造工艺,通过改善内部运营、节能减排、节约成本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以适应市场压力,从而获得更高级别的碳标签。二是生产商的低碳偏好将进一步激励产业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对清洁生产的追求,从而加速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产品零售商也会更多引进碳足迹信息表现优秀的商品以增加销量,最终形成由消费者导火点,以零售商倡导,由生产商、原材料供应商实践的碳减排路线。

  三是碳标签还将作为商业银行评价企业绿色低碳程度的量化指标,并将等级高低作为信贷支持力度的重要参考。四是伴随绿色低碳理念的普及与增强,产品碳排放信息披露需求势必增多,碳标签是产品可信度、竞争力的最佳证明。引入碳标签,虽短期内转型绿色低碳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技术,但能够产生行业带动效应,即向公众传递绿色信号、展示企业的碳减排承诺、彰显产品的低碳绩效,进而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助力树立社会形象,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带动销售及利润,弥补企业在实施碳标签制度中额外增加的成本、费用。

  (3)碳标签作为市场导向型环境政策,能够有效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效率,激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革新和改造。对于政府而言,碳标签可以为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政府采购时更多选择低碳产品,并给予更精准的优惠政策;还可通过碳标签制度为企业限额配置碳排放指标,有效调控温室气体排放。并且,以碳标签为重要载体,促进提供更多绿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场景,不断优化升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现全民共享绿色福祉。同时,推广碳标签制度,还有助于激励企业将碳标签产品投入行业内的绿色供应链, 从而带动城市碳达峰工作的有序推进。

  3.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实施,作为碳交易市场的有益补充。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碳中和目标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碳达峰、碳中和”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进行了系统性部署,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势必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济结构也将面临深度的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于碳减排工作,绿色、低碳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中国也在全力推行“减碳计划”,不断探索缓解气候问题、降低大气污染的新方法,尤其是在碳交易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即从2013年以来七个省市碳交易试点的陆续启动,到现如今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运行,但更侧重于供给侧。面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形势,同样需要需求侧的策应,即消费者与企业一并参与其中,成为低碳环保事业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正因如此,未来作为促进碳减排、低碳发展的又一利器——碳标签制度正当其时。

  4.填补环保法规的空白,为未来开征碳税奠定基础。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以及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但在受控的污染物中,均未涉及CO2的危害与防治。碳标签制度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准确地衡量了产品和服务各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全面评价产品或服务对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产生的实际和潜在影响,找出碳排放的关键环节,还为高效碳减排提供一系列方案,如碳中和、碳替代等。

  也正是因为碳标签的应用是低碳、节能环保的量化表现,能够促进温室气体排放量信息透明化,标注所产生的CO2数值,且对产品或服务碳足迹信息进行全面核算、确认和展示,使得产品含碳量一目了然,从而为未来开征碳税提供量化指标准备(税基依据),也可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交易标的和筹码。

  三、碳标签制度的国际实践

  碳标签发展历程中,英国是全球最早开始推行碳标签制度的国家。随后,碳标签的做法逐步被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推崇,并相继付诸行动,以此普及“低碳”观念,引导践行绿色消费行为。

  (一)根据本国国情,碳标签制度各具特色

  1.负责机构多以政府成立的非营利机构或政府组织为主,推行中分工协作。碳标签的负责机构,或是由非营利机构发起,比如美国的ConsciousBrands、瑞典农民协会和食品标签组织等;或是由政府部门发起,比如日本农林水产省、智利农业研究所等;或是少数其他类型机构发起,比如法国CasinoGroup(连锁超市)、瑞士OkozentrumLangenbruc(独立机构)等。伴随对碳标签重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NGO)和独立机构开始关注并积极推动碳标签的发展。

  同时,推行中各司其职:英国Car⁃bonTrust负责碳标签的推广和管理,运行所需的经费来源于气候变化税;下设专门机构共同负责具体 实施,包括产品碳标签认证、为申请认证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日本碳标签制度是由日本经济产业省负责,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门具体实施,包括核算产品碳足迹、评价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标签认证和证书颁发等,查验评价工作则交由第三方机构负责;韩国碳标签制度由韩国环境部主管,负责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反馈建议对碳标签制度进行完善,下设环境产业与技术机构负责碳标签认证、编制产品分类规则等,韩国环境保护协会也会加入碳标签推广活动。

  2.以自愿型为主流推行模式。各国碳标签制度大多采取自愿遵守原则,以市场驱动为主,企业自主决定参与与否,而政府参与程度不高,只是负责碳标签指标标准认定和规则实施,即由企业通过衡量自身产品的环保性能和技术水平,自主决定是否对产品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将数值标注。但是,法国则是以议会立法的形式确保碳标签制度得以顺利推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新环保法案》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求从2011年7月1日起,凡是在法国制造、出售以及使用的产品均必须标注碳足迹,试运时限至少一年。2021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又通过“在产品上添加碳排放分数标签”(CO2ScoreLabel)修正法案,且率先在纺织服装业试行,试行时间不超过五年,而一旦证明有效,将推广至家居、酒店、电器等行业。

  3.碳标签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设立周期性审核机制,评估范围不同。科学、合理的碳足迹评价标准是推行碳标签制度的重要基础。各国从自身出发,制定出不同的认证方法和标准,甚至在一国内部不同推行机构之间的认证标准和衡量方法也不一致(比如美国、法国)。由国际机构发行,并致力于在全球推广的标准,即为国际标准,比如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的ISO14067(2013)、WRI和WBCSD共同编制的GHGProtocol(2011)等。由部分国家或地区发行并推广的标准,即为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比如日本的TSQ0010、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的PAS2050及其修订版PAS2050-2011、法国的BPX30-323等。

  四、碳标签制度在国内的进展

  (一)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探索

  近期,中国已在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以及电器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多个产品领域积极推进碳标签的工作。事实上,国内对碳标签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当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和英国BSI成功申请英国大使馆战略方案基金(SPF)项目资金,用于将PAS2050的碳足迹评价方法引入中国,选择水泥、PVC制造业进行先行尝试,并于次年6月在北京共同主办PAS2050中文版发布会,以推动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试点。2009年10月,环保部宣布将实施产品碳足迹及碳标签计划且为自愿型。2013年2月,《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认监委)的印发,为构建和完善碳标签制度奠定基础。

  1.国内碳标签的认证和评价工作顺势而为,为行业赋能。

  国内“碳足迹标签”计划始于2018年,当年11月《电器电子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LED道路照明产品碳标签》团体标准推出,并确定在电器电子行业先行开启碳标签认证试点计划。2019年6月,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向明朔光电科技颁发国内首张“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和“产品碳足迹证书”。8月中国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成立,赋能企业成功转型到“可持续发展2.0时代”;期间,团体标准再添4项,产品涵盖电视机、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持机以及《碳标签标识》,中国首张“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和低碳产品供应商证书、首张“碳标签·首席低碳官”证书予以颁发,并授牌第一批国家中小企业低碳产业化基地。

  2021年1月《行业统一推行的电器电子产品碳标签自愿性评价实施规则》正式发布。选择对电器电子行业进行碳标签先行试水的根源在于:出口贸易额大,便于与国际接轨;产品既直接面向消费者,又涉及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替代和能源的消耗。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启动了“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至今已有太平鸟、爱慕儿童和伊芙丽三家企业发布了旗下部分产品的碳足迹测评。未来,碳标签认证将继续扩展延伸,并拟于“十四五”期间完成10个行业100类产品和服务碳标签评价标准的制定。

  2.减碳行动开启,服务机构因势利导。

  为推进碳标签体系化建设,丰富碳标签产品库类别,加强我国碳标签体系国际互认权重,加速碳标签评价市场化推广,自2020年11月8日首批碳标签授权评价机构诞生以来,截至2021年7月末共产生四批、40家机构单位获权。2020年6月全国低碳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中国碳标签评价服务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旨在帮助企业与服务机构更加方便快捷进行碳标签评价,实时跟踪碳标签评价进度,掌握碳标签标准制定资讯等功能;同年11月,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在济南揭牌成立,旨在为碳管理、碳标签制度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为碳中和贡献出智慧与力量。

  3.部分省份逐步开启探索建立区域性碳标签制度。广东省等地已相继开展碳标签制度的相关研究,2021年8月25日蓝月亮(日化产品)获广州市首张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同时积极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2021年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中则明确提出探索产品“碳标签”认证制度;深圳市更是将碳标签纳入规划,在《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行动方案(2020-2025年)》中明确规定,“全面建设产品碳标签制度,率先研制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体系,试点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打造深圳碳标签品牌”。国内尚未出台文件强制性要求产品标注碳标签,但面对“30·60”碳减排压力,碳标签势必将陆续被列入各地调研计划,或成为继碳排放权交易之后又一推动低碳经济的主流技术手段。

  五、进一步加快推进碳标签制度探索的启示及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具体核算法则、实施方案和标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标签制度

  1.确定碳标签制度的管理机构。各国发展碳标签时均已形成权威的碳足迹认证机构,比如英国CarbonTrust、日本经济产业省等。我国碳标签的初步探索是从国家层面上采取行政手段推行。起初,由环保部负责,推出的低碳产品标签曾与日本、德国等八个国家在标签上达成互认。之后,发改委亦推出低碳认证标识,旨在规范民间的低碳产品认证活动。为更好促进碳标签发展,可参照日本做法(日本经济产业省全权负责并联合环境省、农林水产省和国土交通省共同推进碳标签),由发改委全面负责碳标签的推进,并适时联合各相关部委,有效规范认证等工作。

  2.若要将产品的碳足迹做成标签,除第三方核证之外,还需建立起一个基线标准,从而使得标签更具公信力和可信度。而这就要求行业能够提供大量数据,并结合大量调研和分析来形成行业的基线标准。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做法,逐步建立起生命周期数据库,按照不同种类产品划分,提供全面、可靠、精准的数据,从而为碳标签制度加快推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健全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认证、测算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碳标签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碳标签制度涉及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计算方式、计算标准和测算,技术性极强。因此,在碳标签制度形成过程中,亟待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以及统一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碳足迹评价规范和技术,以国内现有标识标志认证的标准和制度为基 础,综合考虑产品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评价体系和制度,规范碳标签认证流程,完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加快立法及相关配套细则和技术标准,并与已有相关认证的法律和管理制度相衔接。

  一是主管部门应联合各行业协会,对不同行业领域的碳标签实施开展调研,携手龙头企业,明确不同行业适用的温室气体覆盖范围、核算方法和标准与规范,加快碳标签在全品类中的落地:对碳标签制度的内容进行多方协商,在碳标签产品类别设定、标准制定等诸多方面采取多元互动沟通机制,充分反映各方诉求;对代表性企业开展项目试点工作的验证,及时反馈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修订完善草案。

  二是同步推进碳标签的推广计划,广泛宣传实施碳标签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快碳标签制度的市场适应性,制定出符合国情现状、与国民需求相接轨的碳足迹相关准则。三是加强与高校、认证机构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界定、识别低碳行为,科学评价减排贡献,制定可推广、可复制的碳足迹相关准则,实现碳标签的本地化设计与国际认证相融合。四是为减轻碳足迹核查给企业带来的高额研发等成本负担,积极探寻碳足迹核查的新方法,减少核查成本。

  碳标签制度具体实施阶段可分为“两步”。第一阶段,初期可选择性地披露产品的单个或多个阶段(制造、储运、废弃等)碳排放量信息即可。推行模式上,参照国际成熟经验,企业自愿参与,期间应对试点企业进行专业性培训。第二阶段,在自愿推行的基础上,采取目录管理式措施,执行有选择的、强制性推行模式,旨在更大程度实现碳减排,特别是对水泥、电力等高污染高耗能的重点行业。技术层面上,以统一的标准规范为原则,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进行全面披露,更要大力推广披露碳排放减少量信息的碳足迹标签,让企业的碳减排承诺接受广大公众的监督,而政府亦可给予适当针对性补贴和扶持。

  参考文献:

  [1]彭慧灵,瞿慧,李平.碳标签制度的实施对我国食用菌出口的影响[J].北方园艺,2020(21).

  [2]俞林.碳标签食品消费者支付意愿研究[J].企业经济,2015(10).

  [3]肖尧等.碳标签食品认知与接纳前瞻——基于哈尔滨市青年消费者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9(5).

  [4]操敏敏.参照群体对消费者碳标签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碳标签感知程度的中介作用和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5]陶雪琴.消费者对碳标签体系实施的行为响应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6]赵锐,周晓,闵雪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碳标签产品购买行为博弈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21(5).

  [7]张红,韩子旭,熊航.城市消费者对碳标签牛奶的偏好及其异质性来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1)

  作者:邱峰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181.html

《碳标签制度的国际实践及其对我国探索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