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12-17 16:56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秉承以丝绸产品创新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理念,文章基于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丝绸产业特征,提出适用于丝绸产品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的桑果理论。桑果理论以种桑为丝绸产业兴起的因,以种桑养蚕直接地产出桑类和蚕类产品和间接地产出丝类产品为丝绸产业产出的双果,其
摘要秉承以丝绸产品创新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理念,文章基于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丝绸产业特征,提出适用于丝绸产品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的桑果理论。桑果理论以种桑为丝绸产业兴起的因,以种桑养蚕直接地产出桑类和蚕类产品和间接地产出丝类产品为丝绸产业产出的双果,其理论建构以影响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四个主要层面为基础,即丝绸文明和丝绸生活、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针对丝绸产业发展的现状,接轨当前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商品的丝绸产业链,以丝绸文明为根基,以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构建起以丝绸产业桑的起源和果的产出为经度、以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为纬度的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体系,并示出以丝绸产品为核心的桑果理论的立体架构,研究成果为丝绸产品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参考。
关键词丝绸产品;丝绸产业;丝绸文明;丝绸科学;丝绸哲学;桑果理论;传承与创新
丝绸文明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史前征服自然、创立社会、发展特色人文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丝绸文明为根基的中国丝绸文化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丝绸文明思想影响的丝绸生活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成为民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中国丝绸产品和丝绸技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国特色的丝绸文明思想、传统的丝绸文化和丝绸生活方式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影响深远。
但是,同样以丝绸文明为根基的中国丝绸产业,其辉煌的历史与当代应有的地位却相去甚远,这是将丝绸产业与丝绸文明脱离、把丝绸产业局限在制造业范畴内的结果。根据当前丝绸产业横跨“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产业链特征,为了彰显丝绸产业的特色、提升丝绸产品的价值,本文提出适用于丝绸产品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的“桑果”理论,理性分析丝绸产业的历史起源和丝绸产品的当代价值,为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理论支撑。
1“桑果”理论提出的背景
“桑果”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当代意义。回望可考的历史,距今约7000年,从已知最早的丝绸文化遗存“雕有四只栩栩如生的蚕纹象牙盅形器”在浙江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被发现,到距今约5000年,已知最早的丝绸产品遗存“丝织残绢片和丝、麻织品”在浙江湖州吴兴区潞村钱三漾文化遗址中被发现,以丝绸产品生产闻名于世的中国丝绸产业已经走过5000多年的历史。但是,自从丝绸产业在中国兴起以来,丝绸产业对接丝绸文明、跨越三产的特征并没有被学者所重视。从研究背景看,目前还没有对接丝绸文明和跨越三产来研究丝绸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相关丝绸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丝绸产业历史研究,最早的文献是1919年发表在期刊JournaloftheRoyalAsiaticSociety(剑桥大学出版社)上的论文TheSilkIndustryandTrade[1]及朱新予[2]、徐新吾[3]、蒋猷龙等[4]的论著;二是丝绸产业现状研究,如顾国达等[5]、蓝广芊等[6]、赵力宾等[7]、邬关荣等[8]、李瑞等[9]、胡丹婷[10];三是应用经济学原理对丝绸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如“微笑曲线”[11-13]、“市场经济”[14-17]“可持续发展”[18-20]“一体化发展”[21]“产业转移”[22-25]和“竞争优势”[26-29]等,在上述文献中针对丝绸产品创新的研究也是将其局限在第二产业所得出的结论。由于缺乏对丝绸产业链特殊性的全面分析,因此丝绸产品的创新依旧停留在传统丝绸产业链的基础上,使蚕丝这一“纤维皇后”被如今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化学纤维挤占了大部分消费市场。面对日新月异的丝绸消费市场,中国丝绸产业需要回归到丝绸文明起源和丝绸产业兴起的史前时期。
根据丝绸产业链的主体特征,客观分析丝绸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属于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以增强当代丝绸产业的产品自信、文化自信和产业自信。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桑果”理论的提出立于“桑”而成于“果”,“桑”上接丝绸文明,“果”下合丝绸生活,并以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为方法论,以丝绸产品为核心,对丝绸产业的源起和未来归宿进行哲学思辨,对丝绸产业链的特殊性进行客观分析,对丝绸产品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进行科学实践。因此,“桑果”理论的构建,是通过丝绸产品创新来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不仅能从宏观上弥补数千年来丝绸产品创新理论缺失的短板,而且从微观上应用“桑果”理论,能通过丝绸产品创新来促进丝绸产业的当代发展。
2丝绸产业的特殊性与“桑果”理论的基本构架
“桑果”理论的构建秉承丝绸产品创新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理念,通过对影响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四个主要层面的客观分析,即丝绸文明、丝绸生活、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来探究丝绸产品对于人类的历史和当代意义,来回答丝绸产业发展最根本的两个问题,一是本质论问题,即丝绸产业为什么会在中国兴起,丝绸产业的未来归宿在哪里;二是方法论问题,即如何通过丝绸产品创新来推动丝绸产业的当代发展。
2.1丝绸产业的特殊性
丝绸产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丝绸产业是纺织产业中唯一一个具有文明背景的产业,即“桑”的源起上接丝绸文明;第二,丝绸产业的产业链有别于其他产业,即从“桑”到“果”的产业链具有跨越三产的特征;第三,丝绸产业的产品包括种桑养蚕的直接和间接产出,即桑类、蚕类和丝类产品,“桑果”理论中“果”的产出下合丝绸生活需求。
首先,文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的单一人文属性不同,人类的文明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文明背景的丝绸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古代中国属于东方土地文明“内修求善”思想的典型代表,其本质是一种基于肥沃土地的农耕文明和“安居乐业”的思想;而古代希腊则是属于西方海洋文明和“外拓求安”思想的典型代表,其本质是一种因陆地资源匮乏而经略海洋的“冒险拼搏”思想。另外,在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存续至今的原生文明,隶属中华文明的丝绸文明与丝绸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是其他纺织业所没有的。
一方面,丝绸文明的确立除了人文范畴的丝绸文化外,离不开规模化的丝绸产业的支撑;另一方面,丝绸文明通过丝绸文化的传播又能影响丝绸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丝绸产业的发展。因此,丝绸文明和丝绸产业在古中国大地源起有其特定的思想基础,从本质上看,丝绸文明是中华民族在东方土地文明中孕育而生的特色产业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具有文明背景的丝绸产业有着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产业链。传统的丝绸产业链主要包含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这些在史前社会堪称极其复杂的环节,丝绸产业的成型必须经历漫长的认识自然、适应社会和创造人文的过程,直至丝绸文明的确立。
因此,基于丝绸文明背景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完全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志的主动性产业行为,西方海洋文明区域缺乏孕育丝绸产业所必需的“内修求善、安居乐业”的思想基础。传统丝绸产业链所产出的丝绸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统治阶级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统治阶级特定的丝绸消费观念超越了丝绸蔽体遮羞的物质功能,已经与人的生死轮回、社会地位等精神需求相挂钩,这也是最早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雏形。工业革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丝绸产品的成品制作(服用、家用、产业用成品)和产品商品化成为主流,并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产业已经真正成为跨越三产的特殊产业。
所以,传统丝绸产业链发展到如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商品的现代产业链,这是由中华文明思想所决定的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行为的必然结果。具有文明背景的丝绸产业发展历程始终会留下深深的中华文明烙印,这是一笔不该忽视的财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丝绸产业的产出是丝绸产品,传统丝绸产品专指第二产业的产出“丝类产品”,而广义的丝绸产品必然包含种桑养蚕直接和间接的所有产出,即桑类、蚕类和丝类产品。
如今的丝绸产业是跨越三产的特殊产业,准确认识丝绸产品的范畴、特征和价值是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首先要明确丝绸产品的内涵,种桑直接的产出是桑叶、桑椹等“桑类产品”,养蚕的直接产出是蚕茧、蚕蛹等“蚕类产品”;其次要关注丝绸产品的外延,特别是利用蚕茧经缫丝获得的蚕丝及其制成品的“丝类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种桑养蚕的直接产出。史前时期,人类受丝绸文明思想的影响征服自然、发展桑蚕,通过丝绸产业链的生产过程获得丝绸产品,丝绸产品通过满足人类的丝绸生活及与丝绸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来实现其价值,所以,人类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消费需求决定了丝绸产业存续的价值。
事实已经证明,丝绸产品作为丝绸产业的产出,应该包含丝绸产业链各个环节产出的阶段性制成品,包括直接和间接、半成品和成品。另外,对于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先民和社会而言,丝绸产品不仅具有物质价值,同时具有精神价值,丝绸产品的精神价值体现了东方中华文明的思想,丝绸产品的应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物质需求,对蚕死而复生的崇拜反映了人类的生死观,丝绸产品的贵族消费特征维系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将丝绸产品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完美地统一是当前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需要关注的重点。
综上,史前时期中华民族在丝绸文明主体意识下针对丝绸产品创造的思辨和实践是丝绸产业兴起所必需的主动行为,丝绸产业在中国兴起是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次主动性的丝绸产品创造的哲学思辨和科学实践后的必然结果。源自东方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特色的丝绸文明,丝绸文明的思想促使中华民族在创造丝绸产品、发展丝绸产业上形成意识和行动上的主动性,中国丝绸产业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凝结在丝绸产业上的丝绸文明通过以丝绸产品为载体的物质交流、技术交流和文化传播已经走向世界。“桑果”理论的提出,有利于从丝绸产业的特殊性来重新认识丝绸产品的历史和当代价值,通过丝绸产品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来推动丝绸产业的当代发展。
2.2“桑果”理论的构架
“桑果”理论的建构旨在弥补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理论欠缺的短板,探索通过丝绸产品创新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对于当代丝绸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桑果”理论的构架以立于“桑”成于“果”为构想思辨的基础,凸显丝绸产业“一因双果”的特色,以影响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四个主要层面:丝绸文明、丝绸生活、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为重点,从经、纬两个维度进行交叉构建。丝绸文明是丝绸产业源起的根基,也是丝绸产品创新的基础;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客观需求是推动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是丝绸产品创新需要满足的目标;而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是人类在丝绸生活、丝绸生产中获得的认知和成体系化的知识,为丝绸产品创新提供适用的方法论。
因此,可以将丝绸文明起源的“桑”和满足丝绸生活需求的“果”为经度构建起“桑果”理论的本质论,为丝绸产品创新定位;将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为纬度构建起“桑果”理论的方法论,为丝绸产品创新提供方法和路径。“桑果”理论的空间概念和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可见“桑果”理论是一种经纬双向双维的理论构架,其空间架构主要由从“桑”到“果”的丝绸产业及其产出的丝绸产品主体和影响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主要的四个层面:丝绸文明、丝绸生活、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组成。丝绸文明可以说是由东方中华文明思想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产业文明,具有文明根基的丝绸产业与其他纺织产业有着本质区别。
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的麻纺织业种麻得麻,纺成麻线用于织麻布;古巴比伦的毛纺织业养羊得羊毛,纺成毛线用于织布和成衣;古印度的棉纺织业种棉花得棉花,纺成棉纱用于制棉布;唯独古中国的丝绸产业,种桑除了收获桑椹、桑叶等“桑类产品”外还用于养蚕获得蚕茧、蚕蛹等“蚕类产品”,再间接通过蚕的吐丝结茧,人们利用蚕茧通过缫丝获得蚕丝,织成绸缎,形成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传统丝绸产业链,这是一种典型的“一因双果”的产业,在整个丝绸产业链中人是第一主体,蚕是不可或缺的第二主体。所以,丝绸产业的起源是从人类在丝绸文明思想驱动下形成主体意识去主动种桑开始的,种桑的目的不是仅为了产出桑椹、桑叶这些直接的“果”,而是通过养蚕获得蚕茧,用于缫丝、织绸,并制作成各种丝类产品,以获得间接的“果”,来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以丝绸文明为根基的丝绸产业所产出的间接的“果”蚕丝及其制成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直接的果“桑类和蚕类产品”,也只有“一因双果”的丝绸产业才能区别于其他纺织产业,产生诸如“先蚕娘娘”“马头娘”的美好传说,为跨越三产奠定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因此,如何将丝绸产业的文明背景、“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产业优势和特色转换为丝绸产品创新的动力对于丝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丝绸生活是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丝绸生活与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人类是丝绸生活的主体;自然界是人类丝绸生活的第一客体;社会是人造的自然,是人类丝绸生活的第二客体。人类通过丝绸生活来适应自然、改善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丝绸生活从丝绸产品被制作成形并应用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人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丝绸生活需求,具有时代性特征。丝绸消费从最初的图腾祭祀需要、贵族生活享受需要发展到如今的平民日常生活需要,从以前身份地位认同的需要到现在时尚个性化生活的需要,已经历经5000多年。
人类丝绸生活的方式演变由人类的人本属性(即生物本质)所决定,同时受到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制约。所以,丝绸生活因人类的出现及其生存和活动的需要而产生,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同步,最终也将随着人类的消亡而终止。由于丝绸产业的兴起是创造丝绸产品来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需要,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已经世界化的丝绸消费不会停止,丝绸产品创新不会停止,丝绸产业也将持续发展,也就是丝绸产业的未来发展由人类的归宿所决定,人类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不中断,中国丝绸产业就具备永续长存的客观条件。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是人类在丝绸生活和丝绸生产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成体系化的知识。
人类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需求是推动人类学、自然学、社会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动力。“桑果”理论立于“桑”成于“果”是一个辩证的论断,因为“桑果”理论中的“桑”是丝绸产业源起的因,“果”是丝绸产业的产出,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果”,物质的和精神的“果”。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丝绸产业具有特殊的“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特征,“桑”因是丝绸产业发展的根基,而“果”的定位决定了丝绸产业能够如何发展地更好,因此,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是凝练出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方法论的知识源泉。
通过丝绸哲学的思辨和丝绸科学的实践来为丝绸产业定性、为丝绸产品创新定位,从而确保丝绸产品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综上,“桑果”理论的构架将“桑”的源起和“果”的产出作为经度,上位能对接丝绸文明的根基,下位能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需求,可以清晰地为丝绸产品创新和丝绸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另外,根据当前丝绸产业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商品产业链各个环节创新的需要,将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作为“桑果”理论的纬度,可以为丝绸产品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提供适用的方法论。
3.“桑果”理论的经度和纬度建构
3.1从“桑”到“果”构建“桑果”理论的经度
“桑果”理论经度的构建在于从丝绸文明的溯源来明晰丝绸产业发端的客观原因,从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需求来认清丝绸产业的未来归宿,为丝绸产业建立起从起源、发展到归宿的本质论,从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需求的变化来重点回答“丝绸产业为什么会在中国兴起、丝绸产业的未来归宿在哪里”的本质论问题。
3.1.1丝绸产业为什么会在中国兴起
任何产业的兴起必然有其本源和原因,“桑果”理论经度的构建首先要解决人们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需求和丝绸产业的起源问题。从丝绸产业的本源看,“桑”是源之本,即名词桑树,动词种桑。审视丝绸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离不开“桑”这个本源,这是丝绸产业发展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丝绸产业的源起是史前中华民族基于东方土地文明“内修求善、安居乐业”的思想,对“蚕”产生超越物种的人文感知,将蚕的一生作为生死轮回的崇拜对象和中华民族图腾的结果,这也是丝绸产业在中国兴起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丝绸产业的发展满足人类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体现了丝绸产业的社会属性。因此,丝绸产业的本源“桑”已经超越了自然属性的“桑”,“桑”的上位对接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丝绸文明,下位是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丝绸生活,而将丝绸文明和丝绸生活进行对接的载体正是丝绸产品。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果”,即产业的产出,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中国传统的产业和产品理论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丝绸产业却不同,桑树是丝绸产业兴起的自然原点,人类种桑得的却是双“果”,桑类、蚕类产品是种桑养蚕直接收获的“果”,即“桑果”理论产出的内涵所在,而“丝类产品”是种桑间接收获的“果”,也就是“桑果”理论产出的外延,而且外延的价值远远超出内涵的价值,所以“桑果”理论产出的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才是丝绸产业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传统丝绸产业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产业链环节中,离开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丝绸产业将不复存在。如今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丝绸产业链已经发展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商品六个环节,根据立于“桑”成于“果”的“桑果”理论构建原则,从“桑”的源起到“果”的产出可以构建起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所特有的“桑果”理论的经度。透过“桑果”理论“一因双果”的经度,能够看清丝绸产业跨越三产的产业链特征和产品特征,构建起“桑果”理论的本质论。
丝绸产业的未来归宿在哪里“桑果”理论经度的构建还要解决丝绸产业的未来归宿问题。任何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有其最终的归宿,明确产业的未来归宿是提振产业自信,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丝绸产业是中国特有的丝绸文明孕育出来的特殊产业,丝绸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是东方土地文明的代表。
因此,丝绸产业是特殊的文明背景下,通过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行为而兴起的产业,除了史前时期的中国没有第二个同时代的国家具备相同的条件来培育另一个丝绸产业。明确了丝绸产业从哪里来,那么丝绸产业会发展到哪里去?这就需要分析丝绸产业“果”的定位能否持续满足人们丝绸生活的消费需求。
丝绸产业源于中国的丝绸文明,如今已经形成稳定的六个环节的产业链。因此,按传统的产业理论,种桑得到的直接的“果”是桑椹、桑叶,隶属第一产业农业,是一种扁平的一维经度,而从如今的“桑果”理论“一因双果”经度特征看,从“桑”出发,除了第一产业农业直接的“果”,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间接的“果”将丝绸产业的产业链的空间结构完全打开了。
以当代发展的角度看,经过现代丝绸产业链环节得到的是包含第一产业种植、养殖,第二产业制丝、丝织、成品制作,以及第三产业商品销售与服务的产出。所以,丝绸产业的“果”不仅是自然属性的桑椹、桑叶等,还包括具有人文和社会属性的“蚕”及其蚕和丝的制品。种桑得到的“果”已经跨越了第一产业的种桑养蚕、第二产业的缫丝织绸成品和第三产业的丝绸商品销售服务及个性化设计定制。正是“桑果”理论“一因双果”的特征,使丝绸产业的产出从桑椹、桑叶直接的“果”延伸到丝绸成品、商品间接的“果”,双“果”的产业链距离构建起了具有多维空间的“桑果”理论的经度。
基于“桑果”理论的原理,人类在主体意识下的种桑行为确立了人类的丝绸文明,培育出中国特色的丝绸产业和产品,满足了史前中华民族丝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只要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人们的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需求就不会中断,而丝绸产品的不断创新将推动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只有中华民族消亡,烙上丝绸文明印记的丝绸产业才会衰亡。因此,“桑果”理论经度的构建让大家从“人们丝绸生活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中真正看清丝绸产业的本源所在和需求所在,也回答了丝绸产业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的本质论问题。
源于中国的丝绸产业区别于其他纺织产业的特殊性:一是丝绸文明的背景;二是跨越三产的特殊产业链;三是丝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这也是通过丝绸产品创新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真正价值所在。另外,人类从丝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获得的丝绸哲学认知和丝绸科学知识,通过自身不断地完善又促进丝绸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发展,从而为丝绸产品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开发提供方法论支撑。
以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构建“桑果”理论的纬度
“桑果”理论纬度的构建在于为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方法论支撑,从丝绸哲学思辨和丝绸科学实践的角度来分析创造丝绸产品的丝绸产业链各环节的主体特征。针对丝绸产品创新和丝绸产业发展的现状,将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凝练成丝绸艺术、丝绸技术、丝绸营商三个维度的方法论体系,通过丝绸艺术、丝绸技术、丝绸营商三位一体的丝绸产品创新来推动丝绸产业链各环节与时俱进。
因此,“桑果”理论纬度的构建要为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方法和路径,“桑果”理论的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的纬度构建。“桑果”理论纬度的构建将重点回答“什么是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如何通过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来推动丝绸产业的发展”两个问题。
3.2.1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
丝绸哲学的思辨和丝绸科学的实践是影响丝绸产品创新从而推动产业从兴起到发展的重要因素。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包含人类对自然、人文、社会的哲学思辨和科学实践,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对自然的物质与规律、人文的体质与文化、社会的人理和事理进行研究,形成的认知和成体系的知识为丝绸产品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提供方法论支撑。
丝绸哲学。丝绸哲学是对人类丝绸生活这一现象的认知,体现人类在丝绸生活上的思想和智慧。丝绸哲学以“真、善、美”为目标对人类的丝绸产业进行思辨,包括对人类丝绸产业的历史进行回想和发掘,对人类丝绸产业的现状进行规范和调节,对人类丝绸产业的未来进行预测和畅想。丝绸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丝绸产业创造丝绸产品来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以丝绸哲学是一种针对丝绸生活的需求哲学。丝绸哲学思辨的核心丝绸产品是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必需品;丝绸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人类不断变化的对丝绸生活的具体要求,既包括丝绸产品物质层面的需求也包括丝绸产品精神层面的需求;丝绸产业的创新要以丝绸产品的需求为先导,并服从于满足人类美好丝绸生活这一最高利益。
丝绸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隶属于自然学范畴的同丝绸活动相关的物质与规律的研究,即对丝绸活动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问题进行思辨;隶属于人类学范畴的同丝绸活动相关的人类体质与文化的研究,即对丝绸活动的主体(人类)的生物体本质和丝绸活动产生的文化进行思辨;隶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同丝绸活动相关的人理与事理的研究,即对丝绸活动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辨。
丝绸哲学与人文哲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密切相关,丝绸哲学不断以丝绸产品的“真需、善用、美享”为原则,通过思辨提出新的丝绸生活需求问题,由丝绸科学通过科学的实践去解答和满足,丝绸哲学研究构建起丝绸产品创新所必要的、针对人类丝绸生活的认知和思想体系。
丝绸科学。丝绸科学是人类基于丝绸生活这一事实从实践中推导出来的知识,揭示人类丝绸生活的客观规律,并形成体系化的、可检验的丝绸科学理论和方法,为丝绸产品的不断创新与丝绸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撑。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原有丝绸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可以被废弃、修正和更新,所以,依托丝绸科学知识发展而来的各种丝绸技术和丝绸产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相对于各个时代具有正确性和代表性,但随时会被新时代的丝绸技术和丝绸产品所替代,从而推动丝绸科学的不断进步,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丝绸科学的研究内容与丝绸哲学的思辨内容保持一致,通过实践来揭示隶属于自然学范畴的同丝绸活动相关的物质同规律的问题、隶属于人类学范畴的与丝绸活动相关的人类体质同文化的问题、以及隶属于社会学范畴的与丝绸活动相关的人理与事理的问题。
丝绸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密切相关,丝绸科学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丝绸科学以实现人类“真、善、美”的丝绸生活为目标,以丝绸产品为核心,不断通过科学的实践获得新的丝绸知识和发展新的丝绸技术用于满足丝绸生活的需求,并构建起丝绸产品创新所必要的丝绸科学知识体系。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围绕“真、善、美”的人类丝绸生活的不断思辨和实践,创造出新的丝绸产品,是推动人类丝绸生活方式变迁和丝绸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
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在“桑果”理论的构架中,将“桑”的源起和“果”的产出作为经度,上位能对接丝绸文明的根基,下位能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需求;将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作为“桑果”理论的纬度,可以为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适用的方法论。但具体到丝绸产品传承和创新的方法和路径,需要将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的方法论与丝绸产业的产业链结合,根据当代丝绸产业链的特征,丝绸艺术、丝绸技术和丝绸营商是影响丝绸产品历史传承和创新开发的三个能动要素。
首先,“桑果”理论的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的纬度支撑了丝绸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品创新。丝绸产品具有自然、人文和社会属性,对应的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研究内容包含从物质到规律的自然研究、从体质到文化的人文研究和从人理到事理的社会研究。将丝绸产品的历史发展融入丝绸哲学思辨和丝绸科学实践中去,才能看清丝绸产品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及与丝绸产业链的关系。
丝绸产业链从传统的四个环节发展到当代的六个环节,顺应了历史发展对丝绸产品需求的变化。在丝绸文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丝绸产品的应用从原始社会人类生死轮回的图腾崇拜、阶级社会统治阶层身份象征到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丝绸产品从图腾祭品、生活物品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的演变,可以了解基于丝绸文明的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在丝绸产品创新和丝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丝绸哲学的思辨为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提供辩证的方向定位,丝绸科学的实践使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得以实现。
其次,结合从丝绸文明起源的“桑”到满足丝绸生活的“果”的“桑果”理论经度,“桑果”理论的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的纬度可以根据对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影响,凝练成丝绸艺术、丝绸技术、丝绸营商三个能动要素,用于构建适用的方法和路径,应用于丝绸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由于人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丝绸生活需求,具有时代性特征,因此,丝绸哲学思辨和丝绸科学实践的内容也在需要不断地更新。
从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随着人类对隶属自然学范畴的物质与规律、隶属人类学范畴的体质与文化、隶属社会学范畴的人理与事理的认知的不断完善,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不断取得发展成就,使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的内容不断得以充实,使人类丝绸生活的方式始终处于精彩纷呈的发展过程中。
所以,在丝绸产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从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中凝练出来的丝绸艺术、丝绸技术、丝绸营商三个能动要素对丝绸产品创新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农耕时代丝绸产业的发展以丝绸艺术为主;工业化时代丝绸艺术、丝绸技术并重;到信息化时代,丝绸营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最后,不论是丝绸哲学思辨还是丝绸科学实践,都将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目标定位在满足人类美好的丝绸生活需要上,也就是丝绸产业的产出丝绸产品需要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丝绸产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丝绸产品始终是丝绸产业的核心。
同样,由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凝练出的丝绸艺术、丝绸技术和丝绸营商,以动态的方式作用于丝绸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而以静态的方式凝结在丝绸产品上,历史上经典的丝绸产品就是丝绸艺术、丝绸技术和丝绸营商完美统一的产物。丝绸哲学思辨和丝绸科学实践的结果也必须通过丝绸产业产出的丝绸产品来满足丝绸生活的消费需求,所以,在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的方法论中,丝绸产品始终是丝绸产业的核心。在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方法论的宏观指导下,将丝绸艺术、丝绸技术和丝绸营商融入丝绸产品创新过程中,可以构建起丝绸产品历史传承和创新开发的适用方法和路径。
4结论
“桑果”理论的提出秉承以丝绸产品创新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理念,基于对当今丝绸产业“一因双果、跨越三产”主体特征的重新认识,传统的丝绸产业链需要向产业链的终端拓展到“丝类产品”的成品和商品,广义的丝绸产品在传统“丝类产品”的基础上需要向产业链的前端拓展到“桑类和蚕类产品”,形成隶属于丝绸产业特有的“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丝绸产业链和创新链、产品链和价值链。因此,根据“桑果”理论,以丝绸产品为核心进行价值分析,“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丝绸产业不仅不是夕阳产业,而且将与中华文明的进程同步发展,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经典产业,如今的丝绸产业已经从中国的优势制造业、世界的民生产业进一步延伸至当今的文化产业、时尚产业。
丝绸产业就像是根植于中华文明大地上的一棵大树,已经形成了自己深厚的丝绸文明根基,而不断通过丝绸哲学的思辨和丝绸科学的实践,以丝绸艺术、丝绸技术、丝绸营商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丝绸产品创新,是推动丝绸产业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预期,应用“桑果”理论,可以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当下准确发现丝绸产品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丝绸产品的不断创新将使丝绸产业的枝叶更加茂密,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RAWLLEYRC.TheSilkIndustryandTrade[M].London:P.S.King&Son,1919.
[2]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ZHUXinyu.AHistoryofChineseSilk[M].Beijing:ChinaTextile&ApparelPress,1992.
[3]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XUXinwu.AIndustrialHistoryofJiangnanSilkWeavinginModernTime[M].Shanghai:ShanghaiPeoplesPublishingHouse,1991.
[4]蒋猷龙,陈钟.浙江省丝绸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JIANGYoulong,CHENZhong.SilkRecordsofZhejiangProvince[M].Beijing:LocalRecordsPublishingHouse,1999.
[5]顾国达,楼程富,郭蕴华.世界蚕丝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及趋势[J].蚕业科学,1996():99-103.
作者:周赳,李加林,李启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196.html
《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桑果理论建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