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策略探析

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22-03-21 11:0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互联网+冶信息技术推动全球跨文化交际发展成为常态,英语文学翻译成为此常态中的重要活动和载体,能够同时彰显英语和汉语的美学价值。以此为背景,分析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特征,包括语言意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和陌生化等较为突出的特征,据此提出处理

  摘要:“互联网+冶信息技术推动全球跨文化交际发展成为常态,英语文学翻译成为此常态中的重要活动和载体,能够同时彰显英语和汉语的美学价值。以此为背景,分析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特征,包括语言意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和陌生化等较为突出的特征,据此提出处理英语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可以采取的策略,秉持兼顾原文、译文和读者等相关主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翻译艺术语言能够准确传达原文意象、译文背景、译文内涵以及读者思维等。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原文意象;读者思维

英美文学翻译

  美学,顾名思义是指研究事物美的本质和意义的学问。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艺术,但是除了研究艺术的表象和具体方面,更加关注艺术中隐含的哲学问题。对于美学价值的追求和探讨,本身是人类自我价值满足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美学价值是大多数事物固有的自然属性,而这种属性需要被挖掘和放大。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具有与生俱来的美学价值。然而,英语文学在经过斟词酌句、精心雕琢的翻译过程,由于中英文语言、意象、思维和文化等差异,译文极容易失去原有风韵。[1]

  如此,站在美学视角,对英语文学艺术语言进行恰当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行为的成败。以此为前提,根据英语文学翻译包含的差异,分析文学艺术语言特征十分有必要。整体而言,文学艺术语言特征表现在精神层面、翻译活动过程层面和翻译结果层面。精神层面,即将英语文学作品看作与哲学、伦理等基本相同的具体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就是英语文学翻译应具有的一种表现形态;翻译过程活动层面,即译者需要将翻译过程看做对特定现实的描述和再创造;翻译结果层面,即将英语文学翻译看做艺术的最终呈现方式,[2]应具备被读者欣赏的客观存在的艺术语言成分。因此,从美学视角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语言处理策略,无论从语言、思维还是文化角度,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从美学视角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独特价值

  英语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隐含在全部文字中,换言之,从美学视角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语言有利于文学本身和译者语言技能的发挥,有利于文学背后不同思维和文化的显示,能够进一步展现文学翻译中隐藏的技巧等价值。

  (一)有利于发挥语言技能,展现时代元素

  英语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时代元素,是翻译的动力之一。例如,《贝奥武夫》(Beowulf)、《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分别代表了英国的古代文学和中世纪文学,记载了15世纪末期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的发展以及宗教对欧洲文学的影响。而宗教改革驱动英语白话文始于15世纪末,产生了《公祷书》(CommonPrayer)等文学作品和莎士比亚、斯宾塞等文学大师。

  之后,英语文学继续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文学、维多利亚文学、20世纪初期文学和两次世界大战至今。时至今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四大悲剧等作品,被多次译为中文,且不断有专家对其作品语言进行研究,甚至部分措词成为中世纪的代表。究其原因,不同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仅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还受作者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面对英语多义词或者近义词等,作者所选择的具体词汇,在翻译成中文之后,都可能会引起学界的“轩然大波冶和激烈讨论。

  读者和相关研究者等对于英语文学作品和作家做出的区分,最大的依据正是语言的区分。面对不同作家选用激烈严肃语言的偏好或者幽默风趣语言的偏好,不论是译者还是读者,抑或是学派研究者都具有相应的语言技能和习惯,且能够根据自身能力,结合原文和译文展开思维的剖析,或者是精神本质的探究。而美学视角下探析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语言,主要是将译者置于中心,要求翻译者具有超过其他主体的审美水平,并以其语言能力整改和树立翻译的语言风格。在此过程中,译者还可以将所掌握的美学规律体现出来,适当对原文语言进行整合,或者对原文的累赘进行筛选,[3]使其变为有条理、科学化的汉语。总之,美学视角下的英语文学翻译应该是最大限度发挥语言能力,展现其符合时代的译文和原文科学、准确对应的元素。

  (二)有利于借助思维差异,展现翻译技巧

  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而思维与语言如影随形。英语文学翻译自然反映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继承了希腊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彰显出对理性和智慧的推崇,无论是宗教、爱情还是战争等题材,都散发着哲学和理性思维的光芒。西方的逻辑思维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尤其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相较之下,中国人的思维虽然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但更凸显形象思维。从《论语》《诗经》等开始,中国文学与哲学、政治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受韵文、骈文、八股文等的影响,汉语以类似螺旋形的趋势进行发展,体现出反复又发展的环形特征,尤其以跳跃式思维为特色,使中文段落、篇章呈现松散的特征,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联系不够明显,常常使读者误认为文学作品主题不够明朗。[4]

  从美学视角进行分析,这种思维特征对读者的要求较高,需要读者事先了解作者背景和思维特征,换位思考,品味其中的美学价值。然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翻译者在将英语文学转译为汉语时,其思维转换、主旨表达甚至是翻译语言的流畅度都会受到影响,使得英语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语言效果大打折扣。而真正立足于美学视角对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语言进行改进,正是要求译者预先了解西方思维,最好是具体作品和作家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心境,而后找准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契合点,并选取最恰当的翻译技巧,将多方面因素相结合,且“糅碎冶,通过反复推敲文学原文、挖掘其思维活动,把握创作主线,将翻译技巧熟练运用于这种思维转换中,以力求体现中西方思维的异同和英语文学本身以及翻译的美学价值,这就翻译技巧成功运用的目标之一。

  (三)有利于突出文化差异,展现原文特色

  英语文学的产生建立在英语文化的背景之上。英语文学翻译对于英语文学特色的理解至关重要,由于其同时承载了中西方文化背景,而中西方文化渊源不同。这就要求英语文学的翻译,精准把握文化的契合度和还原度,让英语作品在我国有较高的接受度,以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结合美学价值探讨中西文化差异,需要从英语文学背景、体裁、题材、风格等细微方面进行考虑,让“以小见大冶的表现手法贯穿始终,也让文化内涵成为文学翻译的灵魂支撑。从宏观角度而言,英语文学体裁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为主,作者进行创作时,对作品进行了风格划定,通过风格表达抽象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中富含的情感内容。

  因此,译者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时,首先应该确定文学作品风格,将彰显风格美设定为翻译目标之一,奠定文化与情感相通的翻译格调。以此为前提,译者深入分析作品内容记叙的年代,联系时间跨度内相对应的文化变迁和风格,以此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结合艺术语言的修辞手法对文字进行装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营造美好的情境,带动其自主理解文化内涵的主动性。与此同时,译者还应结合主要读者群体所处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底蕴、期待视野等。

  比如,中国读者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更加习惯倾向于“保守冶的期待视野,[5]即使英语语言较为难理解,依旧不希望改动太大,但是又希望文化语言符合平时习惯。因此,美学视角下的英语文学翻译应兼顾中西文化差异、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读者等相对关系和主体,围绕展现原文特色,合理处理艺术语言。

  二、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特征

  英语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作家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对文字进行加工处理而生成的结果,从美学视角下进行剖析,能够发现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语言具有意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和陌生化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帮助译者科学处理艺术语言的前提。

  (一)普遍性特征———意象性

  英语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言文字是其创造人物形象、铺垫故事情节、表达主旨的表现形式,目的是让读者通过意象感受和想象作品所要传达的现实。

  基于这种文学诉求,“意象性冶(Imagery)成为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普遍性特征。而意象本身是一个较为含糊的术语,在我国古代是基于哲学概念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在英国《现代评论术语词典》中,意象被解释为“是一个灵活得令人困惑的术语,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都可以称为意象冶。[6]可见,意象性已经成为文学语言的依赖特征之一。英语文学翻译的第一步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解读,而这离不开对意象建构的识解,意象的实质可以被认为是“以物易物冶的一种类比表征,也可以被认为是意念的集合。

  从词汇是意象载体的角度而言,意象性指“词汇能够唤起心理表象的快慢程度冶[7]80,能够快速唤起译者和读者心理表象的词汇就被称为高意象性词汇,反之就被称为低意象性词汇。通常,表示具体概念的多为高意象性词汇,而表示抽象概念的多为低意象性词汇,且两种意象性词汇所指称的事物、情态等都具有双重属性。换言之,高意象性词汇能够表达低意象性词汇包含的感受意,反之亦然。

  因此,英语文学中的意象性词汇或者表达常常是更迭交织,互为补足成分,高意象性词汇能够弥补低意象性词汇在文学作品中的认知缺陷,而低意象性词汇能够促进高意向性词汇涵盖的认知更加明朗。二者并用,能够促进英语文学翻译艺术语言表达产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结果,进而引发不同主体对文学独特的感受。

  (二)直观性特征———生动性

  “生动性冶(Vividness),最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基本特征之一,指的是文章应“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丰满、形式新颖冶;具体到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语言,生动性指的是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事实上,大多数英文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运用都具有生动性特征,即作者在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事物、景物和情景等过程中,都会使用大量“生动传神冶的语言,帮助读者从直观性的语言中感受文学作品的“鲜活冶生动性特征,使译者和读者如身临其境。

  例如,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因为其对美国当代文学做出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通过15部长篇和数十部短篇小说创设了“约克纳帕塔法县冶(YoknapatawphaCounty),并运用生动的语言,以不同的视角详细描写了小城中不同阶级人民的生活细节,让美国人民从其作品中感受到“未来的希望冶,致使福克纳本人在文学界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

  再比如,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JohnHuffamDickens)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妙趣横生的幽默,塑造了《雾都孤儿》中具有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唯利是图的窃贼团伙费金、善良的梅丽夫人等人物形象,映射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整体社会风貌,用对比的手法设定人物形象,并在人物性格、语言、穿着等方面使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使一个个鲜活的小说人物浮现在读者眼前,[8]进而联想到英国当时不同群体的生活情况,让不同时代的译者和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可见英语文学艺术语言生动性的巨大魅力,无形中对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语言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内在性特征———情感性

  情感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语言中,情感性一般作为其内在性特征伴随始终。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作者的主观情感,情感性与文学艺术语言魅力有着直接相关性冶[8]49。

  就英语文学作品本身而言,抒情诗、抒情散文等体裁具有显性的情感性;而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体裁具有隐性的情感性,作者一般通过哲学、科普、描写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语言,表达其蕴藏在文学形象中简单或者复杂的情感。在此特征中,文学艺术语言充当媒介作用,作家、译者、读者等主体通过情感深入到艺术语言的精神世界层面,赋予英语文学和翻译以真实的特性。关于这一点,爱尔兰学者波斯奈特(HutchesonPosnett)指出,“情感要素不仅是中西方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也是文学作品经由翻译普遍接受的前提冶[9]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接受度与情感处理的独特性有关冶[9]113。

  俄罗斯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进一步阐述说:“优秀作家能够将精神与情感有效带到书本中,因此,作家可以被看做是教育家、魔法师,以及讲故事的人。冶[9]114而我国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冶[9]116,与西方文学家有共同见解,即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最为核心的要素冶。[9]10中西方学界共同证明英语文学翻译艺术语言的情感性是其内在性显性或者隐性的必要特征。

  (四)反常规特征———陌生化

  “陌生化冶(Defamiliarization)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强调内容与形式上超越艺术的常态,违反人们习见的常事、常情等,造成人们对文学艺术语言理解或者感受方面的陌生感。英语文学中有许多表达方式跟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语言使用习惯不同,译者在翻译中,选择使用与常规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对其进行美学处理,使得语言突出,更加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力,这就是陌生化的具体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陌生化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从作品中获得新的体验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英语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意识流文学,其艺术语言在陌生化方面的运用最为突出。而意识流文学本身就是颠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读者凭借流动的意识理解这类文学,品读其艺术语言背后的精神世界。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在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以惊人的文学功底、怪诞的艺术语言,用100万字讲述3个主人公在18小时内的活动,尤其是语言和心理变化。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在《喧哗与骚动》中,采用多角度的艺术手法,分别让主人公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又用自己的“全能角度冶再次讲述故事,但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有意制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境,由自己带领读者穿过层层迷雾探索明朗的客观世界。这类文学的共同点是语言文字和艺术语言运用方式并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甚至消磨读者阅读的耐心,但是其能够将人物真实的内心表现出来,[10]仿佛与人物在对话。这种反常规的陌生化特征,能够助力英语文学翻译带领读者真正读懂英语文学。

  二、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策略

  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直接影响人们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正确理解,甚至影响人们对汉语的理解,这就需要英语文学翻译坚持忠实、流畅、合理规划和与时俱进等原则,围绕原文、译文、译者、作者和读者等主体,追求兼顾意象、思维、文化等元素相平衡的目标,合理处理艺术语言。

  (一)坚持“忠实冶原则,准确表达原文意象

  坚持“忠实冶原则,是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文学美学价值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英语文学翻译首先深入理解原文内容,[11]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力求全面表达原文意思,切忌采用主观歪曲或者遗漏的艺术语言处理方法。

  同时,译者应该掌握“忠实冶的核心内涵,并非机械地将原文内容转译为中文,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或者意译的翻译方法,尤其是遇到相对复杂的语句,或者汉语中不存在的意象时,应考虑汉语行文等多方面因素,由此决定采用直译还是意译方法,以最恰当地传达英文意象。例如,莎士比亚作品《奥赛罗》中的一句话“IknownotwhereisthatPrometheanheatthatcanthylightrelume冶,[12]令大多数读者费解。

  剧中Prometheanheat作为理解难点和汉语中并不存在的意象,是莎士比亚引用了古希腊神话里面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典故,这甚至对于大多数英文读者都是较为陌生的。我国翻译家朱生豪先生将之译为“天上的神火冶,整句话是“我知道什么地方有那天上的神火能够燃烧你原来的光彩冶,因为原文意象在汉语中的准确表达而实现了“忠实冶原则基础上的意象再造效果,使翻译语言无形中实现了美学价值,使读者体会中文语言“美冶的同时,主动探索忠实的深层含义,站在英语原文角度体验其中的美学价值。

  (二)坚持“与时俱进冶原则,赋予译文历史感和时代感

  英语文学历史跨度大,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英语文学翻译艺术语言的运用有必要与作品所处的社会风貌、时代特色等相联系,这就要求英语文学翻译坚持“与时俱进冶的原则。所谓“与时俱进冶,一方面要对原作中包含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有透彻的了解,保证翻译的艺术语言具有历史感;另一方面要与译者和读者所处的时代、事物等相联系,保证艺术语言具有时代感。

  以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Austen)于1813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为例,作者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日常生活为素材,描述了处于保守状态下的世态人情。该部作品在当时英语文学界耳目一新,至今享誉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运用艺术语言极为严谨,例如“Idonot冶,共出现60次,但不采用其缩写形式,且大多数搭配know(19次)、believe(5次)、think(4次)、like(3次)、mean(2次)、imagine(2次)等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汇。这一点成为我国译者重点研究和完善的关键点之一。

  我国翻译家孙致礼在翻译该作品时,对原作中贵族家族的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运用“尊重,崇拜,居高临下,享受面子冶[13]等词汇对其进行描述,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人物心理等,也与今天人们的语言习惯较为吻合,成功赋予译文历史感和时代感双重属性。

  (三)坚持“流畅冶原则,尊重读者思维模式

  “流畅冶原则,要求英语文学翻译中对艺术语言的处理不过分拘泥于原文句法形式,也不单一考虑作品对应思维模式,而是注意语言应用的灵活性,并考虑我国读者的理解水平等,[14]以字面含义的连贯性价值确保美学价值层面的“达冶。

  例如,美国著名长篇小说《飘》(GonewiththeWind)第一章第二节中描述孪生兄弟的原句中“Nineteenyearsold,sixfeettwoinchestall,longofboneandhardofmuscle,withsunburnedfacesanddeepauburnhair,theireyesmerryandarrogant,theirbodiesclothedinidenticalbluecoatsandmustard-coloredbreeches,theywereasmuchalikeastwobollsofcotton冶将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独立主格结构等无动词分句,放在主句前面作定语修饰主语或作状语修饰谓语,而汉语中不存在这样的句法结构,反而会使读者理解原文意象时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傅东华译本“他们的年纪是十九岁,身材六尺二寸高,长大的骨骼,坚硬的肌肉,太阳晒黑的面皮,深金褐色的头发,眼光和乐之中带几分傲慢,身上穿着一模一样的蓝色褂儿,芥末色裤子,相貌也一模一样,像是两个难分彼此的棉花荚冶最大限度地遵循了流畅原则,将连续短语合并串联,且使用符合中国人思维的语句,塑造了区分度极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小说人物在眼前。站在美学视角,以尊重读者思维模式为目标,不仅使英语文学艺术语言表达更加和谐,还使其呈现出独有的美感。

  (四)坚持“合理规划冶原则,赋予译文文化特色

  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需坚持“合理规划冶原则,可以说是英语文学翻译实现美学价值的归宿。具体而言,译者充分考虑读者理解能力等因素之后,需要对英语文学艺术语言进行二次加工,立足整体,对文学作品进行重组规划,既保留原作所表达的内容主线和框架,又能在艺术语言表述中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让不熟悉英文深层逻辑的读者也能够读懂英语文学,理解其文化内涵。[15]例如,英语文学翻译中最简单的人称转换,就是考虑文化元素的直接体现。英语中主要是物作主语,而汉语习惯人作主语,且汉语总习惯用第一人称。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处理好这一点,及时转换主语,或者将英语形式主语指定的人或物指明,都能够使译文艺术语言体现明显的延伸力,让读者在细微之处体会文化差异。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JaneBronte)代表作《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当中,有这样一句话:“Hishairandclotheswerewhitenedwithsnow。冶字面翻译应该是“他的头发和衣服被雪下白了冶。这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化语境,应该调整头发、雪和衣服之间的关系,译为“他的头发和衣服,积了雪,变成白白的一片冶。译文因结构重组而富有美的意境,且英语原意并未改变,既实现了美学价值,又赋予译文文化特色。

  四、结语

  “互联网+冶赋予跨文化交际“多元化冶“一体化冶等新特征,决定英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决定英语文学翻译的基础载体地位,而美学视角正是连接文学、艺术语言和文化的新视点,从本身的意象性、生动性、情感性等特征方面彰显文学艺术语言处理的理论依据,推导出英语文学翻译应兼顾原文意象、译文时代性、读者和文化特色等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缑奕显.关于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探讨[J].智库时代,2019(19):202,205.

  [2]桂峰兰.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J].才智,2018(26):206.

  [3]丁卫军.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J].智库时代,2020(11):195-196.

  [4]陈洁天.探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J].传播力研究,2019,3(36):38-39.

  [5]郑巍.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J].国际公关,2019(8):253-254.

  [6]文学意象[Z/OL].[2021-01-02].

  [7]刘宏伟.文学语言的意象性表达与感受意[J].外国语文,2014,30(6):79-85.

  [8]乔德玉.英语文学语言艺术魅力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6):48-50.

  [9]王晓路.情感与观念:论文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J].外国文学,2020(6):108-117.

  作者:连晓华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430.html

《美学视角下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