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新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研究

新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02 11:0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及其强化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三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纵向比较有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及不同行业企业横向比较差距较大;研发经费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及其强化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三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纵向比较有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及不同行业企业横向比较差距较大;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均,只有部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理想,创新主体地位远未真正得到巩固,政策目标与实施效果反差较大。这些都与新发展阶段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的高要求不相匹配。要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就要着重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

电子通信技术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作出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同时还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一老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已经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但许多年来,这一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且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显得尤为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不只是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还是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以及未来科技竞争力增强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文献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现有相关研究文献主要从新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方面问题沿着各自的研究逻辑进行。关于新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相对集中。除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这一问题的权威论述等,仅2020年和2021年,在中国知网上就能搜索到近1000篇从不同角度对比进行论述的研究文献。大多数文献对新发展阶段的界定、内涵、目标和使命、机遇和挑战,以及各行各业如何完成新发展阶段的任务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但尚未有把新发展阶段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

  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一般是从企业整体角度对我国不同所有制类型和部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讨论,且多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展开分析的,鲜有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从历史演进视角加以研究的成果。关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学界、政府部门和实务界的关注。据粗略统计,中国知网共有 600 多篇相关研究文献,其中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的研究成果就有近 40 篇,2000—2002 年、2004—2008 年,以及 2012—2014年是三个较为集中研究的时期。

  连燕华[1-2]等人较早研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相关问题;一些学者关注青海、山东和重庆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问题,相关报道和研究涉及企业数量、创新投入和效率、企业竞争力和专利等[3-4];李树毅[5]认为现代企业既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国家实力较量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差距的深层原因;孙福全[6]、袁立科和杨起全[7]、高霞[8]、张赤东[9]等人研究了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差异和不足、技术创新效率和评价等问题;王瑞琪和原长弘[10]提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六因素主体论”①;吕薇[11]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卢现祥和李磊[12]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制度藩篱是主因,技术创新还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国外学界尚未有关于本文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有关企业创新问题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理论,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的持续性和突破性创新理论,以及彼得·德鲁克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论述等。这些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的创新理论,都强调企业家和企业是创新主体,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驱动力,这为我们分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综上所述,学界从不同视角对新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三个不同问题领域对本文相关问题进行持续关注和研究,不少成果涉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研究是条块分割的,缺乏系统性和内在联系的研究思路,尚未有直接的研究成果,从而出现研究对象、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的错位和盲点。

  本文基于新发展阶段背景,将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国家统计局近20多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相关个体企业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定性研究方法,对这类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剖析,试图对这一老问题进行解答,从特殊性视角管窥和把握如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一般性问题,有助于精准了解特定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问题,提供关于热点问题的“冷思考”,以期为制定和实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相关政策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二、政府相关政策和新发展阶段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

  从政府层面发布的政策文件来看,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问题,一直与时俱进地对此进行系统性规划和推进落实。1995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首次提出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主张①,2005年12月25日国务院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旨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计划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②,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2006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三因素主体论”③,认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④。

  2012 年 9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四因素主体论”⑤,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同时把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 1.5% 作 为 “ 十 二 五 ” 时 期 的 政 策 目标⑥。2013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颁布专门针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文件,再次强调上述问题⑦。

  我国政府在2016年颁布了有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多个政策文件①,同时召开“科技三会”②,一再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各类企业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激发其创新主体活力,系统提升企业创新主体能力;2017 年 9 月 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强调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9 年 8 月,科技部强调要以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④。

  从上述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来看,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问题,并将其视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因素。新发展阶段是近几年逐步清晰和确定的概念。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持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阶梯,是一个爬坡过坎和攻坚克难的伟大征程。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集中回答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要建设怎样的现代化以及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个根本问题,最终要落实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因此,新发展阶段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

  一是建设科技强国,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是关键;三是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方面,企业必须成为创新主体;四是国家要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就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现状,必须发挥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和主体作用;五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新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发挥如此关键的作用,本文分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企业群体。

  在我国相关统计资料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①,共有 41 个大类行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截至2020年末,我国共有38307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新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承担技术创新主体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核心部分。

  首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市场主体、工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技术创新的主体。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截至 2018 年末,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共有1857万个,其中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45.1万个。近20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单位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其次,高技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其创新主体地位关系到新发展阶段我国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2018年末,我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33573 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比重为9.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占比为8.95%;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6621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①再次,我国制造业中大多数知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否继续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星际迷航式的探索,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科技竞争力。在 《财富》 世界 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及中国工业制造企业 500 强等排行榜中,绝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位列其中。

  如 2021 年 《财富》 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中,我国上榜企业有 143 家,其中不少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如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筑集团、中铁集团、中国移动和上汽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还有华为公司、京东集团、阿里巴巴、腾讯公司、正威国际集团、联想集团、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公司和新希望集团等民营企业,以及台商投资企业鸿海精密集团等,他们都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发挥了带头和引领作用。

  三、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结构分析

  时代把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到了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位置,但在现实中这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状况如何?能否担当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呢?

  第一,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 (简称R&D) 投入强度来看,纵向比较有进步,横向比较不够强,且投入结构不平衡。R&D投入强度是衡量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全社会R&D投入强度是指 R&D 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全社会R&D投入强度不断增强,从 1995 年 0.57%,增加到2014年2.02%,再到2020年2.4%,增长近 5 倍。

  我国全社会 R&D 投入强度长期低于 2%,2014 年后开始突破 2%。2015—2020年,我国全社会R&D投入强度分 别 为 2.07% 、 2.11% 、 2.13% 、 2.19% 、2.19%、2.41%,但与同期的美国和日本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及其在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中的占比情况,可以从2011—2019 年的相关数据比较中看出 。

  2011 年,我国全社会R&D 经 费 支 出 为 8667 亿 元 , 2015 年 为14220亿元,2019年为21737亿元。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分别为5994亿元、10014亿元、13971亿元,占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69.00%、70.4%和 64.27%。2016 年占比最高,为70.61% , 2017—2019 年 分 别 为 68.65% 、65.91%和64.27%,呈下降趋势。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R&D 经费投入在 100 亿元以上且 R&D 投入强度超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2013、2014、2017年是10个,2015、2016年是9个;研发(R&D)经费超过500亿元的 行 业 大 类 , 2013—2016 年 都 是 7 个 ,2017年是8个,这在我国41个制造业中的占比并不大,且在全社会R&D投入强度中也不占优势,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的比重分别为 61.3%、61.1%、60.8% 、 60.2% 、 65.2% , 也 是 呈 下 降 趋势,到2017年才有较大幅度增长,扭转下降趋势。

  2011 年以来,尽管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数量及其占比逐年增加,但截至2019年,这部分企业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占比只有34.2%,说明有2/3以上的企业并没有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不同企业的差距较大,有的企业表现非常突出。

  如中国建筑集团,“十三五”以来,该企业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和建筑工业化三大领域形成了持续创新的技术优势,先后共牵头承担 8 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 37个课题、参与46个课题的研发,累计获得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近1.9亿元,在建筑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中居于引领地位,扭转了以往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局面,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全时当量是用于观察科技人力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从2011 年的 193.9 万人年,提高到 2019 年的315.2万人年 (同期我国全社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461万人年),科技人力投入逐年增加,但10年间实际增量并不是那么大。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聘用专门研发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重要体现。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2018年末,我国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127.6万个,从业人员1182.9万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19.5万个,从业人员 1029.0 万人① 。

  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创新主体地位在新发展阶段,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要着重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强化这类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狭义上理解,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涉及创新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个人等多种行为主体,以及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等重要问题。在这个综合系统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

  总之,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目标使命及其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强化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提升我国科技自强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 中 , 构 建 灵 活 多 样 的 体 制 机 制 , 在R&D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结语

  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因为看似是企业微观主体问题,却牵涉到国家宏观层面的总体发展战略。特别是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列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根本解决办法就是要进行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企业,企业的核心部分就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最好抓手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以及友好型外部营商环境和软性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解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存在的主体地位弱化问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尽快破解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困境,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连燕华. 试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J].科学管理研究,1994(5):1-6.

  [2] 连燕华.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讨论[J].科技与管理,2006 (2):133-135.

  [3] 关媛媛.98%以上工业企业无专利[N]. 重庆日报,2011-05-09(4).

  [4] 李仁,张青霞. 九成工业企业缺失有效专利[N].烟台日报,2011-03-09(2).

  [5] 李树毅.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家竞争力的基础[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4):74-77.

  [6] 孙福全. 加快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J].企业文明,2012,(05):16-19.

  [7] 袁立科,杨起全.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结构性分析[J]. 中国科技奖励,2013,(9):68-70

  .[8] 高霞.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行业分析[J].软科学,2013(11):58-61.

  [9] 张赤东.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监测分析:2000—2012 年[J]. 科研管理,2015(11):71-79.

  作者:巫云仙,张智建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464.html

《新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