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民族文化类论文范文(两篇)

民族文化类论文范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7-05-31 16:44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下面是两篇民族文化类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公民道德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通过分析群众文化的特点来发挥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方式,论文以赫哲族鱼皮艺术的传播为例,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新

  下面是两篇民族文化类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公民道德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通过分析群众文化的特点来发挥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方式,论文以赫哲族鱼皮艺术的传播为例,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新方式。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摘要: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要素,群众文化在其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对群众文化的概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具体作用,为维系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民道德建设;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特点

  (一)影响力大

  群众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原因包含三个方面。首先,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较高。为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会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接受知识,参加活动。而群众文化的发展为人民建立了可参与的平台,因此参与度较高。其次,群众文化抓住了人民从众心理,是其自发参与活动,潜移默化间接受了先进的文化知识。最后,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繁多,且趣味性较高,人民在参与时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因此其影响力较大。

  (二)内容具有普及性

  群众文化的内容通常浅显易懂,不论年纪大小皆能充分参与其中,体现出其普及性的特点。此外,群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也被广泛接受,文化来源于生活,而群众文化活动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用人民所喜好的方式传播文化,接受度更高。

  (三)活动丰富

  群众文化的活动较为丰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也得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对人民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意愿带来更多元化的平台,且其涉及范围较广,因此能够传播的文化知识也较为丰富。

  二、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种类丰富、有趣,能够吸引人民的注意力。例如,赛龙舟旨在向人民传播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知识等。此外,群众文化的自发参与度较高,真正做到将人民群体作为传播主体,能够有效地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其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一)反映真实情况,促进公民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专业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高与其活动的广泛、普及性息息相关。但也正因为其参与度较高,活动较为丰富,且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公民对文化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能够被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其进行研讨,能够了解道德建设中缺少的因素。组织者能够针对其状况进行设计活动,促进人民的道德思想得以有效发展,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

  (二)促进文化传播,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引发人民自发参加,用有趣的方式向人民转播文化,从而用独特的方法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此外,群众文化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群众中榜样人物,经过群众的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能够自发将榜样人物作为行为标杆,根据模仿与竞争心态提升自己,从而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三)宣传文化教育,普及文化知识

  道德建设需要人民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意识,但传播之前需要人民具备优良的文化底蕴,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激发人民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普及文化知识的目标。宣传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民文化意识的基础,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活动,健康、文明且积极、向上。并且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自发设计、策划来开展相关活动,达到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目的。因此,群众文化的普及性较强,能够渗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结合人民的学习兴趣及基本需求,加强其文化教育。例如,举办“学雷锋”活动、宣传雷锋知识,加强人民对乐于助人的深入理解,从而将其运用入生活之中;开展“好少年”评比活动,使得青少年踊跃参加,使得文化宣传教育充分深入至各年龄阶段,展现出有效的教育意义。群众文化不设门槛,活动种类多样,可以成为人民教育的一大途径。很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将传统文化及先进知识与活动进行融合,用有趣的方法引导人民接受文化的教育。组织者在充分考虑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及文化面貌的基础上,组织与之相关的活动,使其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规范行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例如,可以组织书法比赛、剪纸活动,用行为号召人民进行参加,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民可以通过参赛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少的人民能够通过参加活动更多了解知识。

  (四)加强人民团结意识,提升社会凝聚力

  团结向上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亦是民族精神。只有人民之间团结向上,社会凝聚力才能有效提升,民族才能得以发展。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人民的沟通与合作,使得人民的团结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其感情沟通,加强其合作意识,调整人民的心态,使其凝聚在一起,构建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其次,部分活动会将人民分组进行,例如赛龙舟活动,只有同组参与者共同努力,整组才会取得胜利。同组人民会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团结向上的含义及重要性。一旦人民养成了团结向上的习惯,社会凝聚力将有效提升,对其道德建设也有着推进的作用。

  三、结语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群众文化能够有效把握住人民的特点,用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其学习动力,并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步引导其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丰富文化知识含量。群众文化为人民构建出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人民自觉性,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最终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周玉玲.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4).

  [2]程愉万.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群文天地,2013(2).

  作者:黄爱娟 单位:隆化县安州街道办事处

  《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的传播新方式》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鱼皮艺术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称其为“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博大精深且历史悠久、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洗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赫哲族的鱼皮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文字记载的鱼皮艺术品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同时具有很高的研究传播价值。

  一、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所谓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未达到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更加艰难,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鱼皮艺术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对新媒体知识了解甚少

  据了解,传承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的众多限制条件构成了使用新媒体的障碍。首先,老人的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限制,识字水平较低,不能读懂新媒体产品的使用说明甚至是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其次,老年人收入偏低,甚至大部分没有固定的收入,这样的经济状况和条件也制约了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媒体产品。再者,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较深,对金钱态度谨慎,并且更多地将重心分配在子女和养老方面,因此在新媒体的花费上比例较小。

  (二)鱼皮艺术特色的趋同化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时期的大众媒体的即时性、碎片性特点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文化在传播介质上被无限压缩,从“面”到“线”,最后从“线”到一个个几乎辨别不出某个单独文化特征的“点”,这导致受众在接受鱼皮艺术相关知识时也呈现出碎片化、转瞬即忘的特征,鱼皮艺术的特色不再,也就失去了传播和继承的最大价值。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娱乐化削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严肃性

  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满足受众群体的娱乐性需求,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鱼皮艺术文化传播过程中被渗入了娱乐性成分,如鱼皮服饰被当作戏服进行表演等,这使得鱼皮艺术的文化底蕴受到了一定影响。总体上看,以鱼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一是传承人的主观因素使得新媒体无法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二是新技术本身的特性造成的文化落差。

  二、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可行性

  新媒体在给鱼皮艺术传播带来挑战之际,也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不同文化在新媒体介质上彼此碰撞与交融,进而获得发展新活力

  新媒体除即时性外另一个重大的特征在于交互性,体现为传播沟通时的互动、对文本解释的互动,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是可以相互沟通的,而且不存在哪一方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两者可相互转化。以普及最广的手机为例,当一个人在使用连通网络的手机时,他既可以接收信息又可以发送信息,这就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赫哲族的鱼皮艺术可以与土家族的吊脚楼文化相互碰撞,也可以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接受任何自己欣赏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种过程中,鱼皮艺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不断丰富自身,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文化价值。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鱼皮艺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媒体的虚拟性具体体现在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层面的虚拟。传播者可通过各种软件制作出逼真的虚拟物件,受众可以透过屏幕身临其境般地观摩鱼皮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验其制作成果,相比传统传播方式节约了成本,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民族、年龄等因素而造成歧视和偏见,消除了沟通困难和障碍,使鱼皮艺术单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行传播输出。

  (三)新媒体的数字性大大提升鱼皮艺术的传播速度

  数字化带来了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的机会,而且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线性的方式处理,这无疑在传播过程中省去了不必要的烦琐的步骤。例如,通过视频可直接呈现鱼皮艺术制作的全过程,受众轻点手指便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了解鱼皮艺术的内涵与精神,既便捷又快速高效,有的放矢的同时取得了有效的传播效果。当新媒体具有的交互性、虚拟性以及数字性等特征被运用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时,无疑对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的探究提供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三、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向的探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较2016年6月增长1932万。我国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那么网民自发地传播以赫哲族鱼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似乎是条必经之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探索鱼皮艺术传播的新方式:

  (一)基于社交媒体的“微传播”

  “微传播”是指借助各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传播的方式,包括微信、微博、QQ等,据统计,2016年底微信、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达到85%、67%,各类社交应用持续稳定发展,互联网平台实现泛社交化。借助“微传播”中的人际互动、口碑传播能够实现鱼皮艺术的有效传播。以佛教文化传播为例,延参法师因一段接受采访的微博视频而意外走红,至今粉丝数量已达4536万,成为网络平台上佛教文化的代言人。“微传播”也为佛教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媒介平台。社交网络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在人际交互中形成裂变传播的趋势,鱼皮艺术依托“微传播”,通过生产优质内容、引爆社交话题、吸纳受众参与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传播。

  (二)借助直播平台的互动传播

  网络直播日渐成为当下最火热的媒体之一,接近半数网民使用移动直播软件。网络直播具有较好的即时性、互动性,能带来更好的“临场感”,将鱼皮艺术的观赏价值最大化。丽江古城内的许多商铺皆采用直播的宣传模式,店员们除了在门口击打手鼓招徕顾客以外,还同时进行网络直播,与各地网友进行实时互动、线上交流,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鱼皮艺术以各类服饰、绣画为载体,便于在网络上进行视觉传播,通过展示鱼皮服饰、鱼皮画的制作流程与制作工艺,加深大众对于鱼皮艺术的理解、认同,实现互动传播。

  (三)依托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

  文化的传承由文化自身的积淀决定,同时也有赖于物质基础支撑,良好的商业模式能维持鱼皮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O2O电商模式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百度糯米已经推出了非遗有价产品的专题活动,2015年,国内首家官方授权的非遗电商平台“e飞蚁”也强势上线,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电商”的运营模式。因此,鱼皮艺术可以同步发展实物售卖与旅游业两条线路。一方面,在线上推出鱼皮服饰、鱼皮图画等实物产品吸引各类文化爱好者;另一方面,与线上旅游平台达成合作,以鱼皮艺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四、结语

  近些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式微。这就要求当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来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增添活力和色彩。新媒体作为现代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传播作用。综合运用新媒体,增强以赫哲族鱼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广度和深度,可以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充足的活力和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

  [2]孙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J].编辑之友,2013(8):68.

  [3]崔玉范.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147.

  [4]陈峻俊.浅析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167.

  [5]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广告研究,2007(6):160.

  作者:罗浩 邹伯涵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1514.html

《民族文化类论文范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