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0-03-12 16:2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自1980年“朦胧诗”这个诗学概念诞生以来,中国出版界出版了大量以朦胧诗命名的以及和朦胧诗有关的朦胧诗选
自1980年“朦胧诗”这个诗学概念诞生以来,中国出版界出版了大量以朦胧诗命名的以及和朦胧诗有关的朦胧诗选。其中,出版年份最早、发行数量最大、再版次数最多、读者评价最好、社会影响最广、文学价值最高、畅销时间最久的朦胧诗选本,首选由辽宁大学中文系女学生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的,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选》。
众所周知,《朦胧诗选》是一本畅销不衰,好评不绝的诗歌选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本《朦胧诗选》居然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由辽宁大学中文系编印的内部交流版本;另一个则是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公开发行版本。(以下简称辽大版《朦胧诗选》和春风版《朦胧诗选》)
那么,《朦胧诗选》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出现了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是如何编印成书的?这两个版本出版后影响如何?围绕着这两个版本的出版前后发生了什么故事?本文将详细分析。本文所引用内容均出自作者采访手记,不再一一标注。
《朦胧诗选》两个版本编选背景
《朦胧诗选》的出版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诗坛的背景,又有高校的背景;既有外部因素的促成,更有内部因素的催生。
其外因是,1982年,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在经过三年的困境之后已经突出重围、杀出血路,声名鹊起,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影响巨大的朦胧诗热潮,从而为《朦胧诗选》的出版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有力的文本支持。
其内因是《朦胧诗选》的选编者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均为辽宁大学中文系学生。1982年的辽宁大学,已经是一所拥有蓓蕾文学社、同学文学社、辽宁大学诗社等几家文学社,创办了《蓓蕾》《同学》《朝花》等几家大学生文学刊物的全国著名高校之一。正是因为她们的母校具有浓厚宽松的诗歌研究氛围,拥有开明宽容的教师团队,拥有大量的文学报刊和各种学术研究资料,从而为她们编选《朦胧诗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和丰富的资料资源。
辽大版《朦胧诗选》的缘起
1981年,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等为代表人物的朦胧诗潮开始席卷全国。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全国各地高校中,朦胧诗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年轻的诗歌爱好者来说,朦胧诗成为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的启蒙诗歌。
地处东北重镇沈阳的辽宁大学,是一座文学环境良好、诗歌氛围浓郁的高校。尤其是中文系,荟萃了众多诗歌爱好者。而在78级中文系女学生中,有四位诗神缪斯的“忠实粉丝”。她们分别是一班的梁云、高岩,二班的阎月君,以及由辽宁作家协会保送到辽宁大学中文系学习的顾芳。这四位喜欢诗歌的“诗粉”,志趣相同、爱好一致,都很喜欢读朦胧诗,都很推崇朦胧诗人。正是由于对朦胧诗歌的这份喜欢,她们敏感地意识到朦胧诗将成为青年人最喜欢的一种诗歌潮流。
那时候,无论是社会上,还是高校里,都流行手抄诗,喜欢诗歌的年轻人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抄诗的笔记本,用来抄录自己喜欢的诗歌。阎月君等几位女同学每人手中都有这样一个抄诗本,抄录了当时能看到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等人创作的带有新诗潮特点的诗歌,然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在1979至1980年间,《今天》诗人的作品的广泛流传,已是无法视而不见的事实。一些‘正式’出版的文学刊物,也开始慎重、有限度地选发他们的作品。我们读这些诗的时候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冲击力,这令我们激动不已。”在时隔30多年之后,阎月君谈起当年初次读到“朦胧诗”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
那么,这本《朦胧诗选》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要说编选《朦胧诗选》的缘起,还得从阎月君召集的一次聚会说起。据顾芳介绍,1981年11月中旬的一天,阎月君邀请高岩、梁云、顾芳到家里做客。在阎月君家里,四位女同学开心地聊着天、说着话。由于对诗歌的共同爱好,她们四个自然而然地将各自最近读到的诗歌,尤其是朦胧诗当作了共同的话题。对于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芒克等朦胧诗人的作品,她们表达了各自的喜欢。大家聊着聊着,突然,不知是谁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样的好诗应该让大家来分享,我们几个何不编选一本《朦胧诗选》呢?在短暂的沉思静默之后,大家突然间拍手叫好,为这个大胆而美好的想法而欢呼。
那年冬天,她们开始了忙碌的诗集编选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抄录和搜集,她们四个女生共计搜集到了100余首“朦胧诗”。拿着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朦胧诗选”,她们找到了她们的恩师——时任辽大中文系主任的冉欲达教授,请求系里帮助联系出版的事。
《朦胧诗选》的出版,是与冉欲达教授的鼎力支持分不开的。据顾芳介绍,当时,与冉教授一样赞同这四位女学生编选《朦胧诗选》计划的中文系老师还有:乌炳安、王向峰、隋景山、张毓茂、洪凤桐、陈其翔等教授,他们也对《朦胧诗选》的编选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
1981年,正是朦胧诗论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关于朦胧诗,诗坛上出现了批评与支持的两种声音,是当时十分敏感的话题。对于这类诗歌的出版,全国各地出版社都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只观望、不出版。面对这种朦胧诗出版的困境,冉欲达教授觉得这四位女学生的创意非常好,应该支持,所以决定先由中文系出资印刷,用作中文系内部学习资料。
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当四个女孩捧着刚刚出版的《朦胧诗选》,像捧着新鲜出炉的面包,那浓郁的书香和诗香顿时使她们陶醉了。“我们编选诗集没有任何个人目的,既不是为了自己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觉得这么有价值的诗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的年轻人和社会上的人知道,把好诗与大家分享是我们最初的动机。编辑选集时我们的出发点是非常原始的和自然的状态。”回忆起当初编选《朦胧诗选》的动因,阎月君如是说。
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4期
1982年3月14日,为了感谢她们的恩师冉欲达教授,四个女孩在一本《朦胧诗选》上题写了一句她们表达自己感恩之心的话语:请冉老师指教!然后,各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将这本签名诗集送给了冉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冉教授接过这本《朦胧诗选》后十分高兴,并当场给予了她们表扬和鼓励,使她们十分开心。
时至今日,阎月君回想当初的情景十分感慨地说:“当初如果没有冉老师坚决地大力地支持,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朦胧诗选》。”
辽大版《朦胧诗选》的内容
辽大版《朦胧诗选》是一本32开本,190页,定价6角的小诗集,灰色的封面,朴素、淡雅。
在这本《朦胧诗选》的扉页上,刊登了1981年12月由辽宁大学中文系文学教研室撰写的《出版前言》,简要介绍了这本书出版的前因后果。同时,刊登了《情况简介》,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编印的来龙去脉。
而在《朦胧诗选》一书的正文中,共计刊发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入选诗作,共计选入了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杨炼、吕贵品、徐敬亚、王小妮、芒克、李钢、杜运燮等12位诗人创作的诗歌103首。
第二部分是青春诗论,共计选入了杨炼、北岛、舒婷、梁小斌、顾城、徐敬亚、王小妮等7人的诗论文章。
第三部分是朦胧诗讨论索引,共计收入了艾青、公刘、李黎、章明、谢冕、孙绍振等160余位作者撰写的有关朦胧诗的论文186篇。
辽大版《朦胧诗选》的影响
尽管,这本《朦胧诗选》属于内部发行,仅仅局限于供给辽宁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作学习参考资料用,但是,出版之后,它的影响却超出了辽宁大学,扩展到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上。一时间,《朦胧诗选》出版的消息不胫而走,外系和社会上很多人慕名而来,初次印刷的600册一抢而空,此书成为大家争相购买、争相阅读、争相学习的诗歌必读书目。
为了推销这本《朦胧诗选》,四位女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给外地的诗友和同学写信推荐,有的亲自跑到外地去推销。她们除了到沈阳各高校推销过《朦胧诗选》,还到长春的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去推销,基本每到一处都是一抢而空,真是一时洛阳纸贵。“大约是1982年3月份吧,阎月君给我写来一封信,向我介绍了她们几个人编选的《朦胧诗选》。那时候,我是复旦大学诗社社长,我们诗社的成员近百人,是当时中国高校最有实力的大学生诗歌社团之一。于是,我叫阎月君寄来了大约上百册吧,在学校帮助代销。没想到,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便抢购一空,全都卖光了,特别受大学生诗歌爱好者欢迎。”在时隔36年之后,著名诗人、画家许德民回忆起当年帮助推销《朦胧诗选》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历历在目。
而对于原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8级学生史秀图来说,他记忆最深刻的一幕要数36年前的一个场景。“1982年2月26日中午,在东北师大中文系的小楼门前,我第一次见到了阎月君和梁云。这两位78级的小女生可是不简单,居然与另两位同学(高岩、顾芳)一起编出一本《朦胧诗选》,并以辽宁大学中文系文学教研室的名义刊行天下,在当时各大学的校园中掀起一股狂热的诗歌浪潮。这本集子收录了80年代初活跃在全国诗坛的一批年轻作者的诗,其中包括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杨炼、吕贵品、徐敬亚、王小妮、芒克、李钢等。他们的诗,以其意象的新颖、内涵的丰富以及思想的深刻,迅速风靡全国,并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人的心灵。这本集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很难容下‘朦胧诗’的称谓,文学理论界为此争论得很凶,而就在此时,辽宁大学的几位小女生竟然就编出了这么一本集子,显得很惹眼。我一股脑买了10本《朦胧诗选》,算作对朦胧诗的支持,除个人留存一本,其余全部分赠给同学和朋友。作为编者的阎月君和梁云为此深受感动,与我互留了联系方式,从此建立起通信联系。”
众所周知,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徐敬亚曾经写过一篇轰动中国诗坛的著名评论文章《崛起的诗群》。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篇文章的发表过程其实是和《朦胧诗选》的出版,和《朦胧诗选》的编者之一高岩有关系。事情的经过正如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79级学生、著名大学生文学刊物《新叶》主编刘兴雨讲述的那样:“其实我最早读到的《朦胧诗选》不是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的,而是1982年出的,一个灰皮的诗集,也叫《朦胧诗选》。但很薄,作者也没有那么多。主要是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人的作品。还有徐敬亚、王小妮的几首。这本书是诗集的编者之一高岩送给我的。最初看到这些诗仿佛在头脑中爆炸一颗原子弹,几乎把原来传统的诗歌审美观念完全轰毁。觉得很陌生又很亲切,很奇特又很新鲜,尽管不能全盘接受,但就像电脑升级似的,完全是新的东西,过去的都被格式化了。高岩家住大连,我们学校也在大连,因为我们办《新叶》,她不知怎么看到了,她和我们班的林雪、董学仁走得很近,我们还去过她家。她看到我们刊物后似乎找到了知音,就把徐敬亚评舒婷诗的长篇论文《她的诗请你默默读》交给我们。我们全文登载了这篇文章,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因此我们与徐敬亚建立了联系。我们要出诗专号,徐敬亚不仅提供了那些当红诗人的地址,而且寄来了他的代表作《崛起的诗群》。高岩自己也写诗,她将诗交给我们,我们给发在诗专号上。毕业时她送我们到火车站,她在我的留言本上写下这样的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春风版《朦胧诗选》的缘起
辽大版《朦胧诗选》出版之后,汇款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读者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600本《朦胧诗选》销售一空,就连四位编者的手上都没有了“存货”。其反响之热烈,影响之强烈,迅速在全国各地高校畅销,并引发青年诗歌爱好者的邮购和抢购热潮,这是四位女生编选这本书之前始料不及的。面对这种一书难买,供不应求的火爆场面,她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该找一家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本书!
有一天,她们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一致将出版单位选定了位于辽宁沈阳的春风文艺出版社。然而,由于朦胧诗在当时还处于被非议、被打压的敏感期和低潮期,出版社经过研究,尽管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但是,迫于当时文坛的形势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做出了“忍痛割爱”的决定。
1982年7月,四位女大学生怀着不能出版《朦胧诗选》的遗憾毕业了。除了阎月君毕业后留在沈阳工作,其他三位女同学均被分配到了外地。虽然,她们毕业了,但是,公开出版《朦胧诗选》的想法却没有“毕业”。
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好书何尝不是多磨呢?
阎月君曾到北京组稿回到沈阳后,这本诗集还是不能如期出版。尽管,《朦胧诗选》的出版计划接二连三地遭受挫折,但是,阎月君她们四位同学却始终痴心不改,从未放弃。
1984年,中国诗坛的形势发生了好转,朦胧诗人受到了主流诗坛的承认,从地下状态走向诗坛前沿。审时度势的春风文艺出版社于是决定顺应诗歌发展潮流,顺应青年读者审美方向,正式出版《朦胧诗选》。
1985年11月,在历经三年的筹备编选工作之后,一本精美的《朦胧诗选》“千呼万唤始出来”。
《朦胧诗选》为32开本,384页,定价2元3角5分。
第一版只印了5500本,一上市便畅销全国各地,被广大读者抢购一空。1986年4月,出版社第二次印刷激增到30000本,依旧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与辽宁大学中文系内部发行的《朦胧诗选》相比,春风文艺出版社公开发行的《朦胧诗选》,无论是印刷质量,还是作品容量,抑或文本价值,都胜出一筹。这本《朦胧诗选》封面设计采用翠绿色,给人一种富有青春活力的感觉。尤其是作者阵容,更加强大;诗歌文本,更加优秀;印刷质量,更加优质;封面设计,更加精美。
春风版《朦胧诗选》的文本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选》共计收入了25位青年诗人和青年作者的诗作193首(组)。其中包括:
北岛的《回答》《走吧》《一切》《陌生的海滩》《岛》《是的,昨天》《雨夜》《睡吧,山谷》等。
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珠贝——大海的眼泪》《海滨晨曲》《无题》《双桅船》《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致橡树》《船》等。
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生命幻想曲》《水乡——赠X》《不要说了,我不会屈服——在即将崩坍的死牢里,英雄这样地回答了敌人》《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生日》《回归》《初夏》等。
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大街,象自由的抒情诗一样流畅》《少女军鼓队》《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这是晚风》《青春协奏曲》《我曾经向蓝色的天空开枪》等。
江河的《没有写完的诗》《星星变奏曲》《星》《纪念碑》《我歌颂一个人》等。
傅天琳的《心灵的碎片》《复活》《山路上》《田野》《梦话》《六月》。
李钢的《思念》《樵夫石》《山中》《在山上》《舞会》《海上发出的信》《舰长的传说》《老兵箴言录》。
杨炼的《海边的孩子——一本新诗集的序言》《我们从自己的脚印上》《自白——给圆明园废墟》《神话的变奏:给一个歌唱的精灵》《诺日朗》。
王小妮的《印象二首》《孩子们》《地头,有一双鞋》《碾盘》《往事·友谊》《假日·湖畔·随想》《我和他的故事》《送甜菜的马车》。
徐敬亚的《既然》《夜,一个青年在海滨》《别责备我的眉头》。
吕贵品的《献给我的祖国》《中国的一条街》《黄昏》《呵!城市》《小镇人物》。
芒克的《城市》《太阳落了》《葡萄园》。
骆耕野的《车过秦岭》《老人大海孩子的心——海明威〈老人与海〉读后》《二月》。
邵璞的《周末,我们去了女同学宿舍》《距离在他和他们中间》《在一个无名小站》《今天,我们——写在青年节那天》《在昨天和今天》《傍晚,在海边》《偶遇》。
王家新的《潮汐》。
孙武军的《我的歌》《我还怕什么》。
叶卫平的《黄昏、我和乌鸦》。
程刚的《清晨》。
谢烨的《我不相信,我相信》《风》《我终于转过身去》。
路辉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组诗)。
岛子的《大山·森林·我们》(组诗)。
车前子的《我的塑像》。
林雪的《夜步三首》《树》《给阿方》。
曹安娜的《致白雪》《给未来的朋友》《雪地》。
孙晓刚的《飞碟明快》《中国夏装》。
著名诗歌批评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对这本《朦胧诗选》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欣然亲笔撰写了序言文章《历史将证明价值》,高度评价了这本《朦胧诗选》。
《朦胧诗选》问世的影响和价值
《朦胧诗选》的出版,无论是1982年辽宁大学中文系编印的内部发行版本,还是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公开发行版本,都在不同时期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为此,我专门采访了《朦胧诗选》的几位读者,请他们谈谈当年阅读《朦胧诗选》的感想。
对于诗人徐敬亚来说,他对早期版本的《朦胧诗选》更有感情,正如他评价的那样:“如果说《今天》是纯色的同仁刊物,那么《朦胧诗选》则是现代诗向公众亮出的极光第一剑。一个刚刚有了绰号的人,被四个读大学的女孩儿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在当年,出版如此重要。没有那些新华书店,谁能一眼看到全局。”而对于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选》,他在我采访他的微信中是这样说的:“你查一下,《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我有一首诗《我听见一种声音》,被编者误认为是江河(于友泽)的诗,收入江河的九首诗中。我一直没有机会做出声明更正。”
对于《朦胧诗选》,著名诗人郭力家是这样评价的:“《朦胧诗选》在当年问世有三个意义:一是落实了文本意义上的诗意启蒙;二是肩负起了汉语诗歌审美转轨的地标建筑;三是完成了文化传播媒介的诗人感悟和自觉。”
傅亮和陈鸣华这两位当年在大学生诗坛声名显赫的代表人物,曾经是《朦胧诗选》的忠实读者。对于这本《朦胧诗选》带给他们的影响,在时隔多年后,他们分别谈了各自的感受。
傅亮说:“朦胧诗并不朦胧,但这个不贴切的称号,却折射出中国新诗在时代中的进步。从传声筒到思考者,中国现代诗歌史应该要有一本权威的合集作为典藏。”
陈鸣华说:“《朦胧诗选》似是1985年出版的,其时我已大学毕业,其中大部分作品已经接触过,且经历了‘令人气恼的朦胧’的争论,算不得石破天惊,甚至不如更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舒婷的《双桅船》更让人喜出望外”。但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收入20多位崭露头角具有影响的诗人群体的作品,是有魄力和眼力的。北岛排第一,而非习惯上舒婷列首位,有些意味在内;除他们两人以及顾城、江河、杨炼等一线诗人,还有些在当时算是相对新鲜的二线(主要指作品影响力或者叫名气)诗人,这就构成了所谓的“诗群”,之后“崛起的诗群”之类的称谓,官方出版物中可以对照的,从这本诗选为最吧。无论如何是股诗坛春风,敏锐、专业,响应时代,似是朦胧诗软着陆的一个信号。”
尽管,《朦胧诗选》已经出版了30多年,但是它的影响却从没有衰退,从没有减弱。据我了解,《朦胧诗选》截至目前已经再版9次,共计出版近30万册,成为中国诗坛第一畅销诗集,成为中国诗坛第一经典读本。
对于这本诗集,身为著名诗歌批评家的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和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立群分别给予了精彩的评价。
罗振亚:“我觉得当时几位编者都很年轻,但良好的直觉力使她们对朦胧诗的把握,从主体构成、文本选择、艺术走向和和整体设计等诸方面,都抵达了历史对象的深处本质,帮助更年轻的一代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启蒙。”
傅元峰:“诗歌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选本史,每个选本所携带的诗歌观念本身就具有历史价值。《朦胧诗选》的取样准确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诗歌水平,同时也制造了知名诗人及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在大众诗歌接受层面,它的影响力仍然十分强烈。”
张立群:“春风社的《朦胧诗选》因为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朦胧诗选,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朦胧诗浪潮和当时诗歌写作主潮,尽管当时入选的许多人今天不再归纳至朦胧诗阵营。但其文献档案意义仍无可替代。诗选让人们从广泛意义了解朦胧诗,而这个名字也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合理化,大众接受了。”
无论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编印的内部发行版本,还是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公开发行版本,在不同时期,它们都为朦胧诗的传播和传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歌读者,启蒙了一代又一代诗歌作者,从而使朦胧诗得以广为流传,并最终获得主流诗坛的接受,被诗歌读者所欣赏,成为中国诗坛影响最大、实力最强、读者最多、文本最佳的第一诗歌流派而载入了中国新时期诗歌史册。
而在《朦胧诗选》完成诗歌版本经典化的过程中,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令人敬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1984年底,在编选《朦胧诗选》初期,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荫柯感动于她们编选这本诗集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决定特邀她们四位编者的诗作入选《朦胧诗选》。对于当时的四位编者来说,能有诗作入选《朦胧诗选》这本书,可谓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是,她们却异口同声地谢绝了邓老师的好心好意,充分体现了她们淡泊名利、敬畏诗歌的“高风亮节”。
《朦胧诗选》出版之后的影响,既是持久的,又是深远的,更是全面的。它的影响超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成为一本经典诗集,以至于在图书界举办的两次重大图书评选活动中均榜上有名!
2009年,由《中国图书商报》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大型推介活动中,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朦胧诗选》经读者推荐和专家评审,荣列“600本书入选书目”。其入选理由是:《朦胧诗选》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它对沉默的中国诗坛的强劲冲击和持久影响,也许超过了所有新诗选集。作为一部诗歌经典,它在读者心中有不可移易的位置,有多少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是读着这本选集走过人生之路的。尽管大部分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读者不写诗甚至也不读诗了,但这本诗集永存在他们记忆之中。
同年,在全国图书界举办的“30年30本书”评选活动中,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朦胧诗选》被专家和读者联合评选为“30年的30本书”。
相关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的探析
【摘要】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既能反映社会现实,又能抒发作者情感,要想更好的体会诗歌的内涵,就需要读者对诗歌进行深入鉴赏,体味其蕴含的深意。笔者针对中学语文诗歌鉴赏艺术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诗歌意象、意境、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了分析,以便于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101.html
《两个版本《朦胧诗选》的出版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