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理论追溯与趋向研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理论追溯与趋向研判

发布时间:2020-04-07 16:24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智能化的应对措施。近年来,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促进医疗技术攻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发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智能化的应对措施。近年来,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促进医疗技术攻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这些智能化技术积累和应用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应对初步具备可行性,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医疗系统乃至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推广应用这些智能化技术和设备。要鼓励医疗机构、各类企业在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的疫情中积极应用智能化技术和无人设备,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能化技术;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学报

  新型冠状病毒的不可知性、快速传染性以及爆发期内各地人群的高流动性等特点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势,提高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当务之急。随着疫情不断发展,定点收治医:、一线医护人员、急需物资配送系统、重点疫区生产生活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以人工为主的传统防治方式遭遇较大挑战,迫切需要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技术,采取更加智能化的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外一些企业和医疗机构尝试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医疗机器人、区块链等应用于疫情应对中,并在疫情信息处理、重点公共场所布防、防控知识宣传、特定人群服务、线上医疗咨询、居家办公保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现阶段智能技术特别是硬件设备在防控一线的应用还比较有限。为此,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野机器换人减人冶为导向,着力打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体系,切实降低接触性感染风险,全面提升防控质量和效率。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能化应对的理论基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能化应对本质上属于一种公共管理创新行为,理论基础也与公共管理创新一脉相承。公共管理创新理论最早可追溯到熊彼特的相关思想。熊彼特认为,公共管理创新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创新可以改进公共部门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创新可以推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即对新产业新市场的直接或间接引导(1)。20世纪60年代后,组织理论的兴起进一步深化了公共管理创新研究,对熊彼特思想进行了拓展。

  学者们开始聚焦组织架构如何支撑创新性工作,如何推动私人部门创新外溢至公共部门领域,解决公共部门管理者的创新理念在具体执行中落实不力的问题(2)。该类研究重点强调在组织中核心任务和激励的改进对公共管理创新至关重要。Wilson认为,尽管公共管理部门一直在变化,但多数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微调,并未改变核心任务或组织文化,因此最重要的创新是能够改变核心任务的创新(3)。这类创新与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组织架构的逐步变化不同,其更接近于私人部门生产演进中的技术突破(4)。

  进入21世纪后,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新技术革命快速推进以及互联网文化的兴起给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公共服务和治理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学术界开始关注公共部门出现的一些新特征(如网络化治理、社区治理和协作创新、去中心化的机构或区域、新技术的使用等),讨论产品服务创新、创新生命周期和技术路径可能影响公共治理的新因素,关注其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并对在公共管理中采用新一代信息化智能技术给予普遍认可。

  Hasan&Kerr强调简单的组织变化并不等同于公共管理创新,创新意味着要进行服务方面的改进,如引进一套新的处理程序、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接受一套新的内部组织关系(如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机制)等(5)。Moore&Hartley指出,成功的公共管理创新必须重视贯彻落实,只有当新产品、新服务、新机制得到了执行,才会对公共管理部门造成显著的影响,并显著提高产出效率和质量(6)。

  Hartley认为,公共管理创新将创造出大量的衍生价值,这不仅包括新产品、新服务、新过程、新战略和新治理,而且包括了这些创新给社会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带来的影响,即可能会激发其他领域新的创新或提高了其他部门的生产效率,创造出巨大的正外部性效益(7)。EuropeanCommission指出,公共管理创新的实现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公共管理部门内部的创新,如更多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二是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如关于创新产品和专利的公共采购、对企业家精神的支持等(8)。

  当前公共管理创新涵盖了以下范围:服务创新(即新服务产品的引进或现有服务产品的改良)、服务传递(即创新的服务传递或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方法)、行政和组织架构创新(即对产品生产和服务传递引进的新型组织架构)、概念创新(即一些新技术概念的出现颠覆性改变了现有组织生态)、政策创新(即创新的政策理念或政策改革)和系统创新(即创新的组织交互或知识交流方式)。根据定义可见,信息化智能技术与公共管理创新的结合日趋紧密。目前,公共部门领域存在的大量野共用接口冶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要突破口,其中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联络;公共部门与居民之间的联络;公共部门里政府系统内的联络;公共部门里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络;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络(9)。

  考虑到私人部门是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互联成为公共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10)。尤其是选用哪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公私协作创新,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效率,降低公共管理成本,创造更多社会福利,是当前相关研究的焦点(11)。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重新定义了公共部门创新给社会和居民创造的价值。在这些新技术支撑下,众包(crowd-sourcing)、共创(cocreation)、维基政府(wiki-government)等新模式蓬勃兴起,可让居民更好地参与政策制定与社会生产(12)。老年人可以通过上传他们的健康数据到公共卫生部门系统,更好地管理身体状态。消费者也可通过上传家庭影像、电子信息或照片至公共部门网站,来参与机构组织的公共活动。这些新技术的使用打破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阻隔,推动了社会融合与进步(13)。

  二、严峻的防控形势凸显智能化应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在防治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性人际传播,而这恰恰需要发挥智能技术和设备替代人工(包括医护人员)的作用。近年来,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产业领域助推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这些技术在促进医疗技术攻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等关键领域同样大有可为。

  (一)数字技术助力试剂研发,提高疫情预测精准度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硬件成本的降低,生命科学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试剂加快研发,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医疗、提升治疗和保健效果。发达国家的科技公司在相关领域已开展广泛实践。如在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之时,美国Vulcan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埃博拉疫情的传播,并借助超级电脑与人工智能演算法类比制药过程来预测新药品的疗效。据该公司统计,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到24小时内就成功对7000多种药物进行分析测试,相比传统方法节省至少数月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涉及野生动物的非常规接触,病毒传播路径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给疫情预测和防治增添较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为病毒分析提供新手段,而且有助于压缩新药测试周期,降低防控成本。

  (二)服务型机器人是减少感染风险、降低工作强度的有效手段从湖北等重点疫区的情况来看,不论是本地医护人员,还是外省市驰援的医疗队伍,已经高强度、超负荷连续奋战多日,感染风险明显加大。要从根本上缓解重大疫情的人力保障压力,必须依靠科技投入。2017年美国为应对埃博拉疫情专门设立了一套无人病房设施,配备诊疗机器人的特殊隔离病房2个,且随时还可以再增加10个这种智能隔离病房。一旦重大疫情发生,这些诊疗系统和特殊病房将处于调试和战备状态,并在最短时间内进入防控实战状态。患者被安置在特设的隔离病房中,由传染科医生在病房外操纵机器人,配合摄像、音频等设备进行诊治。

  这一案例为推动采取智能化手段、抗击全球性疫情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预见,服务型机器人将帮助医护人员更加高效、省力、安全地完成病情诊断。另外,从SARS到新型冠状病毒,重大传染性疫情防控中大量流程化工作耗时费力,利用服务型机器人代替部分人类工作,可大幅降低医护人员病毒感染风险。目前,服务型机器人已在特定场景中胜任辅助医疗工作,分担测量体温、消毒、餐食递送、医疗垃圾清理等基本看护及其他重复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护人员与确诊病患、疑似人员接触的频率,使得医护人员能够优先处理更加紧急的事务,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一线人员安全健康。

  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具备可行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支撑。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新技术部门的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应用领域日益丰富。这些条件奠定了我国智能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一定可行性。事实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些智能化技术应用已开始野崭露头角冶,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智能化应对的趋向研判

  一些观点认为,现阶段智慧医疗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尚不成熟,在应对重大疫情中是野解不了近渴的远水冶。这类观点明显缺乏长远意识。应该看到,我国人口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社会治理综合能力有待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长期存在,系统性防控难度大。实际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力成本攀升,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实现野机器换人冶成为必然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实现智能化、无人化应对更为迫切。

  从供给层面来看,我国已基本具备相关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能力,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医疗系统乃至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推广应用这些智能化技术和设备。为此,要鼓励医疗机构、各类企业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应用智能技术和无人设备,并对提供了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或产品,为抗击疫情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紧研发,重点突破、积极试点,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公共管理论文投稿刊物:《公共管理学报》(季刊)创刊于2004年,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公共管理理论论坛、公共政策论坛、公共管理现实焦点问题、政府治理案例分析、国外公共部门改革评介、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治理、公共项目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183.html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理论追溯与趋向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