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路径研究

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15:28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 要:精神扶贫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历史选择,又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理念、价值观和方法与精神扶贫相契合。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过往学者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提

  摘 要:精神扶贫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历史选择,又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理念、价值观和方法与精神扶贫相契合‍‌‍‍‌‍‌‍‍‍‌‍‍‌‍‍‍‌‍‍‌‍‍‍‌‍‍‍‍‌‍‌‍‌‍‌‍‍‌‍‍‍‍‍‍‍‍‍‌‍‍‌‍‍‌‍‌‍‌‍。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过往学者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精神扶贫的几点举措‍‌‍‍‌‍‌‍‍‍‌‍‍‌‍‍‍‌‍‍‌‍‍‍‌‍‍‍‍‌‍‌‍‌‍‌‍‍‌‍‍‍‍‍‍‍‍‍‌‍‍‌‍‍‌‍‌‍‌‍。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 精神扶贫

社会工作

  一、关于精神扶贫

  (一)贫困者的精神困境

  经济学家森德希尔[1]认为,穷人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受贫困情境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决策更加短视、丧失追求以及对摆脱贫困的机会不敏感。 李炳全[2]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指出人的贫富差异主要是由于心态缘故,其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或物质条件,而是心理素养,贫富心向性。 即贫困人口常有一种封闭、保守、自我满足、满足现状的心态和宿命论观念,缺乏冒险进取精神,具有力避失败而不是力求成功的动机、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缺乏自我效能感、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等“心穷”表现。 从上述学者观点可以看出贫困群体在精神方面的贫困是其无法脱离贫困泥沼的根源,精神贫困是造成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精神扶贫的重要性

  物质扶贫解决的只是一时的困难,而精神扶贫激发的是个人的主体活力,能够长期见效并以此促进个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精神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才是治贫的根本。 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聚焦扶贫工作的著作《摆脱贫困》首次出版。 习近平同志在该书中谈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3](P1-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神扶贫是头脑,物质扶贫是双手,只有头脑里有了脱贫的意识和能动性,才能指挥双手创造物质财富。

  (三)我国精神扶贫的必要性

  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我国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人口整体素质较低。 素质低造成贫困人口难以摆脱贫困,也造成贫困人口在不利的外部条件出现时可能会迅速返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精准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新思想、新策略和新方法,特别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而扶智(科学文化知识)与扶志(思想与认知)就是精神扶贫的两大内核。 进行精神扶贫,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历史选择,又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引导贫困群体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克服消极心态,才能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优势及特征

  (一)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优势

  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都是为了帮助困难群体解决问题,它们的价值观、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目标追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4]。 社会工作参与精神扶贫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为贫困群体提供了可持续的精神赋能,而不是短时间的帮助; 第二,社会工作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能够尽可能避免对贫困群体的标签化,努力解决每个人精神方面的贫困问题; 第三,社会工作善于链接资源,可以通过链接各方资源促进贫困群体发展; 第四,社会工作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关注案主的内心世界,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体的问题; 第五,社会工作基于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在扶贫过程中能够尽量避免冲突。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特征

  王新华、柴勇教授在《在精准扶贫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明确指出:“‘精细化’是脱贫攻坚的突出特征。 ”[5](P248-258)“精细”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基于精准扶贫的“精细化”需求,社会工作在介入精神扶贫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其“精细化”特征。

  第一,精准识别。 精神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基础教育问题,有的是受到了朋辈影响,有的是因为思想上懈怠懒散。 社会工作者先找出精神贫困的原因,然后再开展对应服务,通过“对症下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精准帮扶。 帮扶对象被识别出来以后,社会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根据对象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特色帮扶。 第三,精准管理。 建立扶贫对象信息库,把每户对象的精神贫困原因、相应的扶贫计划、每次的扶贫服务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参考过往经验,寻求发展。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

  生态系统理论的焦点主要在于研究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和转换,并且认为个人与环境是相互统一的系统,并把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6](P365-371)。 在精神扶贫的过程中,以成熟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能让扶贫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条理。

  (一)微观系统层面

  对于贫困群体来说,其微观系统主要包括贫困个体本身,以及家人、朋友。 社会工作介入微观系统进行精神扶贫时要重点关注贫困个体道德观、价值观及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尊重、自决等基本价值理念,比如社会工作不认为某些贫困是由个人道德瑕疵导致的。 在微观系统中,贫困个体可能会由于生理、心理等问题而加剧与亲戚、朋友和同龄群体的疏离。

  另外,贫困个体精神的贫困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身边微观系统的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要做好贫困个体与身边家人朋友的良性沟通和互动,积极倾听贫困个体的精神需求,为其脱贫提供支持和帮助。 促进个体与家人朋友等微观系统的频繁、良性互动,帮助贫困个体在家人朋友的互动下脱离贫困困境,并且通过自己正向的变化影响身边的人。

  (二)中观系统层面

  对于贫困群体而言,中观系统主要包括所在的村社或者社区。 在精神扶贫方面,村社和社区是贫困群体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正向功能,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区内的每一个居民,并且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之下,社区内的个人也在互相提供着支持。 同时,社区和村社也是各个资源的集中平台,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群体的精神扶贫也不能忽略寻求社区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积极与社区、村社组织交流。 同时,中观系统与微观系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进行资源链接与促进个体与社区、村社环境的相互适应时应该避免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三)外部系统层面

  对于贫困群体而言,其外部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 虽然说外部系统是指案主没有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系统,但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政府与贫困群体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了。 在这种紧密联系的情况下还是潜藏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一些贫困群体对政府政策形成了惰性依赖,出现了一些“等、靠、要”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不但要及时向政府反馈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需求,寻求正式支持,社会工作者也要及时向贫困群体作出正向的教育引导,促进贫困群体与政府之间有效互动。

  社会工作论文范例:关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民宿运作过程研究

  (四)宏观系统层面

  对于贫困群体而言,宏观系统相当于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其内核优势促进服务群体与环境的有效配合、相互协调,纠正社会工作实践过分沉迷于个人中心的倾向。 也就是说,相对于传统社会工作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看到了案主所在的大环境,在贫困群体的宏观系统中,我国自古以来都推崇“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同时我国传统也要求关爱弱势贫困群体。 因此,社会工作介入时要利用好正面的文化和信息因素,倡导社会关注贫困群体、理解贫困群体不但存在物质需求,还存在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Kindle.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by Sendhil Mullainathan and Eldar Shafir[J].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2015(3):32-37.

  [2]李炳全.当代我国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根源剖析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63-68.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3):3-9,123.

  [5]王新华,柴勇.在精准扶贫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第六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萃.2016.

  作者:吴春霖 孙志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887.html

《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