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0-12-02 15:1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双元革命的概念,即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二者在动态的互动中推动了英法两国经济结构、民主政治的深层次变动,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在此背景下,报刊业在抗争和探索中从萌芽走向成熟。 两国
【摘要】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双元革命”的概念,即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二者在动态的互动中推动了英法两国经济结构、民主政治的深层次变动,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在此背景下,报刊业在抗争和探索中从萌芽走向成熟。 两国的新闻自由思想久远,并逐渐制度化,报刊业发展的进程却十分缓慢,凸显社会需求的“消息报”取代“意见报”。 在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的背景下,两国报刊业又在主导因素、政策模式和发展成效上又呈现出巨大的不同,从历史的纬度上来看,两国报刊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新闻理论的转向、大众报业时代的来临和煽情主义的盛行。
【关键词】双元革命 新闻自由 发展趋向
英法两国是近代报刊思想和报刊业发展的重要源头,关于两国报刊业的研究很多,主要脉络可以概括为历时性的总体特征研究和共时性因果关系研究。 历时性的总体特征研究聚焦于大历史,从历史的流变中勾勒动态的线索,阎照祥将十八世纪前期的英国报刊监管与党派论争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早期的报刊过度依赖政党,受政府控制,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舆论空间放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政府的腐败和滥用职权”,学者张妤玟追溯了第四等级报刊观念的形成过程,着重分析了对英国报刊也实践带来的影响。
孙维佳则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出发,总结了法国报刊出版业的体制、结构及特点。 共时性因果关系研究主要就关键阶段和重大历史时刻与报刊的事业的关联性进行探讨,如探讨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的新闻自由、新闻传播的关系,学者焦绪华截取了1789年~1815年共26年的时间,对英国激进主义报业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学者刘莉以报刊《旁观者》为中心,探讨了文化报刊与与英国中产阶级身份认同(1689-1729)之间的关系,刘志鹏对1711年《印花税法》进行个案分析,分析了印花税对当时英国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田义哲以拿破仑统治时期为剖面,阐述了当时报刊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肖玮则聚焦于大革命前夕,对当时法国国内开展的争取报刊自由的活动作了全面的勾勒。
但将两国的报刊事业置于同一个截面进行对比研究的则是一个盲点,仅有学者肖玮从民族性格差异的视角来探究两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不同。 本文则是在“双元革命”概念的启示下,将报业的发展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作对比研究,进而透视出两国报刊业的异同点。
一、“双元革命”概念溯源及内涵透视
“双元革命”是霍布斯鲍姆于1961年在他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率先提出的。 他对这个历史性时期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即以“在兰开夏建立现代世界的第一个工厂制度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开端,而结束于第一个铁路网的设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阶段,在1789年至1848年这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英法两国的孪生大变革,即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后文所提到的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等概念均同义)和法国的政治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艾瑞克·霍布斯邦:3)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伟大胜利”。 (艾瑞克·霍布斯邦:3)通过梳理霍氏“双元革命”的概念,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其具有以下特性:
1.广泛性。 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产生了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工厂制度,而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直至整个世界,破坏了“世界的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 (艾瑞克·霍布斯邦:64)爆发于法国的政治革命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为世界其他各国各地区的革命提供了榜样、观念、语汇、法典、科技组织模式和公制度量衡等,“引发了世界革命并赋予其思想”。 (艾瑞克·霍布斯邦:64)
2.补偿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双元革命”并行发展不是偶然的,两者息息相关。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革命决定着政治革命”。 工业革命壮大了法国资产阶级,为后来法国政治革命埋下了伏笔; 1786年的自由贸易协定严重影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条约“带来1789年革命的最大因素”。 1792年英国遭遇严峻的经济问题,工人罢工、社会骚乱,“法国民主派的胜利促使英国形势进一步恶化”,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见,“双元革命”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在一个动态的时空中交叉影响,形成了隐性的补偿机制。
3.反噬性。 英国工业革命在迅猛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也缔造了新的工人阶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生存状况恶劣等都促使“工人阶级的觉悟形成。 ”(艾瑞克·霍布斯邦:240)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宪章运动”,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改革。 爆发于法国的群众性民主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但却逐渐演变为雅各宾派执政期间的恐怖统治,社会严重的被撕裂。 “法国大革命所残留下来的裂缝正是法国政治制度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后的法国政权更迭频仍。 无论是英国的经济革命,还是法国的政治革命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都产生了异化,并对革命本身产生反噬作用。
以“双元革命”来关照英法报刊业的发展,报刊作为传导信息的媒介,其所承载的内容是一个时代意识形态的表征,受时代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英国报刊业在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催化下较早的实现了产业化、商业化,但却在各方势力的协商下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法国报刊业在政治变革的疾风暴雨中迅速成长,却也在各方势力的激烈交锋中经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英法报刊业的发展与“双元革命”遥相呼应,“双元革命”所具有的的广泛性、互动性和反噬性投射到报刊业领域,则体现为其对社会、文化、思想所带来的革命性、流变性和涵化性。 在“双元革命”的时空下,报刊业作为应运而生时代的新宠,甫一出现便展现出了为旧制度所畏惧的号召力、传播力,破除了知识交流的边界,其所承载的信息穿透历史的枷锁敦促着人们觉醒; 报刊业伴随着经济、政治的激烈交锋而发展,其本身的形态、内容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除了政治、经济等可见性的社会规约外,报刊的作用往往更加隐蔽的形塑着时代的精神。
二、“双元革命”时空下英法报刊业发展的相同点
18世纪的晚期,英法两国报刊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及至19世纪中期走向成熟的阶段,两者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不同的现实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却具有较多的共同点。
(一)发展历程:新闻自由思想久远,过程漫长而曲折
早在1644年,英国的弥尔顿就发表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提出了要维护出版和新闻自由的理念,他首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此外,沃尔温从宗教信仰自由的角度出发,为新闻出版自由摇旗呐喊,鲁滨逊“根据经济原则和自由企业的思想提出了他的新闻自由理论”,李尔本更加激进,他声称“出版自由是英国人天生的权利”,并要求“公开辩论出版自由问题,发表英国天赋人权辩护书,强调出版自由”。
而法国的新闻自由思想则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倡导的理性主义和平等自由理念成为法国新闻自由思想的起点,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被正式书写进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 但是两国报刊业的发展却都异常的曲折漫长,英国自1712年《印花税法案》颁布后。
此后长达150余年,报刊业遭受着沉重的经济控制。 1861年最后一项知识税—纸张税被废除,标志着英国出版自由得到最终确立,事实上,“直到1868年,国会通过法案,承认记者报道国会及批评国会不属诽谤罪,英国新闻界才获得报道国会消息的全面自由。 ”法国大革命以后长达100年时间里,政权在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反复易手,短暂的新闻自由后,意味着更加强烈的压制,尤其是在雅各宾派专政和拿破仑统治时期,新闻出版业遭受了沉重的摧残,报刊业成为党派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导致法国的报刊业很难拥有健康的生存环境,直到100余年后,188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议会通过《出版自由法》,废除了特许制和保证金制度,新闻自由体制才得以确立。
(二)发展轨迹:从“意见报”到“消息报”,日益凸显社会需求
“意见报”内容上多以政论文章为主,往往以团体利益为出发点,以政党报刊为主,而“消息报”则更多突出新信息的告知,以发行和广告为主要收入。 “双元革命”初期,政治势力和团体仍未达到平衡状态,都在寻求舆论上的支持,表达诉求,“意见报”更加声势浩大,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大,商业需求巨大,“消息报”顺应潮流开启了大众报刊的时代。 英国的政党报刊早在18中后期就已经衰落了,但工业革命却带来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这一矛盾随着贫富差距、失业率和饥荒问题而愈发尖锐,最终导致了19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的爆发。
”这一时期,批判现实、表达政治愿景,促进了“意见报”—激进主义报刊快速发展,这实际上是一个“半党报”的阶段。 随着“知识税”的废除,社会矛盾的缓和,商业利益取代政治利益,“消息报”日益成为主流。 法国长期处于政治动荡中,“意见报”的市场很大,“双元革命”的中后期政治矛盾得以中和,新闻自由确立,报刊业逐渐成为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消息报”。 实际上二者是并存的,在此消彼长中不断的相互吸收最终融为一体。
(三)历史语境:新闻自由取代出版自由,逐步实现制度化
“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话语。 学者程金福指出“‘新闻自由’无疑是言论自由从近代的出版自由向现代转变的结果”,在“双元革命”的历史大背景下,新闻自由从近代形态的“理性自由”转变为现代形态的“制度性自由”。 事实上,“自由”一词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伴随着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就已经出现,但直至17世纪,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才正式提出“出版自由”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在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言论思想主要通过出版物传播,所以,学者竹内郁郎将“出版自由”解释为“作为个人一般权利的言论自由”。
弥尔顿所倡导的理性后来得到密尔、斯宾诺莎等一众思想家的传承和发扬,建构起了西方新闻自由理念的两大基石—“观点的自由市场”和“意见的自我修正”,并且被运用到政治实践中,用以对抗集权统治。 于是乎限制英法报刊业发展的一项项举措被逐渐废除。 随着“双元革命”的深入开展,大众化报纸兴起,报刊业逐渐实现了经济独立,减少了对于政府或政党的依附,学者柯兰认为“这标志着报刊经济结构的一个转型”,于是众多报刊宣称政治独立。
在此背景下,强调对政府监督的“第四等级”理论问世,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也强调新闻自由是预防腐败和独裁的重要利器。 报刊业逐渐跳出了传统的话语窠臼——作为工具或者企业而存在,成为了民主社会中政治权利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帕克认为“大众化报纸是‘平等主义’时代的产物,民主社会兴起的基本根源”,就是对这一时期报刊业发展变迁的论断。
三、“双元革命”时空下英法报刊业发展的不同点
(一)主导因素不同。 英国报刊业的发展是由工业革命所主导的,而法国则是由政治革命所主导的,这也构成了两国报刊业的发展主线。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棉纺织业技术革新以及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启动和完成,民众识字率提高、商人阶层宣传需求巨大、邮政业快速发展为报刊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体现在报刊业领域为:
1.商业化报刊开端早,形成了初期的新闻规范。 1702年英国首家日报《每日新闻》创刊,其办报方针体现为:迅速、准确、公正,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了“现代报刊业客观报道的职业标准”,历史学家约翰·萨默维尔指出:“定期出版与经济有关。 没有日报,照样可以有新闻; 但没有日报,新闻产业将永远不能得到发展,整个产业中的资本也都会因此闲置下来。 ”相比而言,法国的第一份日报则要等到1777年《巴黎日报》创刊,整整落后了70余年。
1730年《广告人日报》创刊,这通常被视为英国现代商业性日报的开端。 日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产阶级,刊登国内外新闻,包括“市场和船运”,以及“股票价格、交易过程,破产人的姓名及破产情况的描述”,这一阶段,广告已逐渐成为报纸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告已经成为了很多报纸的主要盈利方式了。
2.摆脱直接政治控制,实现了经济独立。 “光荣革命”结束以后 ,限制新闻出版业的许可证制度被终结,但真正的新闻自由却并没有到来,煽动诽谤罪、党派津贴、印花税法案旋即成为限制报刊业发展的重大阻碍,尤其是后两者,由直接的行政管制转化为隐性的经济控制,党派津贴在政党报刊时期大行其道,很多报纸为了生存都接受了党派津贴,从而为政党张目。 但这一传统在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逐渐宣告结束了,这是由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报刊上投放的广告急剧增多,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增加,不需要党派津贴而足以自立了,自此也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为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相较于英国而言,法国报刊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得益于法国大革命,也受制于大革命。 1789年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国近代报刊业的起点,《人权宣言》所确立的出版自由为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法国报刊从1788年的60多种发展为1792年的500多种,而这种“报刊革命”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政权在保皇派和资产阶级间几度易手,政治控制的强弱变化也报刊业的发展也数起数落。
尤其在雅各宾派统治的“红色恐怖”时期,成为了大革命十年以来报刊出版数量最少的时期,“到1794年雅各宾下台以前,只剩下《山岳派报》和《自由人日报》和几份官方报纸还在继续发行。 ”拿破仑统治时期,巴黎只有4家官报可以出版,其他的报纸都被关闭,外省的报纸也只能从《总通汇报》上转载。 七月王朝时期曾放宽了的对报刊业的管制,但当面临着政治危机时,又加进了对言论的控制。 直到19世纪后期,《出版自由法》的通过,法国报刊业才最终完全摆脱政治控制,实现了真正的新闻自由。
(二)政策模式不同。 英国新闻政策呈现为“改良—渐进”模式,而法国则为“革命—反复”模式。英国的新闻政策的变动大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一项一项的被废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不是经历你死我活的政治变革实现的,而是通过议会立法实现的,因而整体呈现为改良的过程,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知识税”被废除和报道和评论议会的权利合法,用了大约200年。
而法国则不然,从一开始便高举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并写入《人权宣言》,新闻自由也表现得更加彻底,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伴随着频繁的政权更迭,呈现出新闻自由与新闻管制交替反复的局面,整个过程充满着博弈和斗争,用了不足100年走完了英国200年走过的新闻自由之路。
(三)发展成效不同。 英国的报刊业在新闻实践中形成了新闻规范,并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大报,而法国的报刊业产业化水平低,未能形成具有领袖地位的大报。
英法两国报刊业在长期的争取新闻自由斗争中,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左右迎来了大众报刊时代,但从发展的成效上来看,英国报业较早的的形成了新闻规范,并树立了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创刊于1721年的《每日报道》明确宣称“将确保接受来自国外最好的报道”,报纸《匠人》强调报道的公正无偏,《公众播报》称:“写信给国王提建议和学习公众事务是每位英国公民的职责”。
此外报刊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批高雅报纸脱颖而出,成长为世界大报,《泰晤士报》便是其中的代表,《泰晤士报》是1788年由《每日环球记事报》更名而来,沃尔特二世时期,该报拒绝接受政府津贴,成为独立报纸,通过建立广大的记者网络,往往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国外消息,其速度往往比英国政府还要快,总编辑德兰恩指出“报纸的第一要务是第一时间获取最为准确有关这一时代事件信息,将这些信息变成全国共享的财富”。
记者的首要职责是“寻去真相,交给读者”,“既从内部确立了报刊的行业追求一准确、及时地报道事实,也从外部确立了报刊不受政治权力左右的独立地位。 ”伴随着19世纪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泰晤士报》影响也抵达世界各地,可以说,19世纪就是《泰晤士报》的世纪,没有其他任何一家报纸的影响力可以超过它,马克思也评价说:“伦敦《泰晤士报》登上了英国国家报纸的地位,在其他国家面前成了所谓英国舆论的代表”。
相比而言,法国的报刊受政治影响,更加长于政论性和文艺性,而新闻性和商业性则相对弱势。 内容上偏重于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规模上,未能形成产业化和大型的报业集团,经济上,依附政党,接受政党津贴,“报纸在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纠缠中最终沦为牟利的工具”,由于缺乏较为可靠的广告收入和经济来源,“妨碍了法国报业的发展,导致报业经济收益微薄,进而造成法国报业唯利是图的恶习。
”甚至为外国势力收买,在20世纪初,向俄国借贷期间,几乎所有的法国报纸都得到了沙俄政府提供的巨量资金,从而整个新闻界对沙俄政府混乱的政治局势、破败的经济形势选择性忽视。 即使像法国当时代表性的“高级报纸”《费加罗报》也都暗里依附政党,做政府传声筒。 总之,终“双元革命”时期,法国未能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报纸,而无论是是从报刊的规模体量还是声誉来看,法国的报刊业都远不及英国的报刊业。
四、“双元革命”时期英法报刊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一)新闻理论的转向
英、法报刊业发展的实践带来的重大变化就是新闻理论的转向,即由集权主义新闻理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报刊业在出现之初,就受到了统治者的严格控制,“特许出版制度”、“新闻检查制度”、“知识税”、津贴、司法制裁等应运而生,并辅之以行政手段对报刊业展开打击。 但随着政治革命的深化,民主、自由理念逐渐化成政治实践,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报刊的体例不断规范,“自由主义原则已经通过保护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宪法条文而被认为是各国基本法的神圣原则”,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大众报业时代的来临
“双元革命”,尤其是工业革命为报刊业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促进了大众报业时代的来临。 首先,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工商业群体和迫切的需要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调度,商人通过在报刊上投放商品广告,加大对产品的宣传,扩大市场占有率; 其次,广大的民众识字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对精神、文化、娱乐以及经济和政治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 最后,工业革命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印刷报纸的价格更加低廉,印刷的速度更快。
政治领域的变革使得束缚报刊业发展的行政、司法枷锁被完全解除,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廉价报纸很快出现在法国和英国,这成为大众报业形成的重要条件,英国出现了“便士报”、“半便士报”,“1846年,英国只有14家日报,且全部在伦敦出版; 1890年,这一数字激增至200家; 1854年英国日报的印刷量平均约5万份; 187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00万份”,法国出现了“10生丁报”、“5生丁报”,“1824年巴黎有47000份报纸订户,1836年翻了一倍,变成了7万份,1846年则猛增至20万份”,而这些都为“双元革命”后大众报业时代的来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煽情主义新闻的盛行
“双元革命”的开展是英法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变,“大众社会”的概念也逐渐形成,无怪乎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戴维·米勒将“大众社会”解释为“大众社会的概念最初是作为对法国革命,也是对工业革命的反应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此处所说的“大众社会”并非伯克在《法国革命论》一书中描述的“非社会的、不文明的、不相连属的混乱状态”,也不是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而是个体原子化式的构成的有机社会。
法学方向论文范例: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这样的社会是一个高度依赖媒介的社会,同时,媒介为了满足受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煽情主义新闻浪潮席卷而来,从策源地美国蔓延至英法两国。 为了扩大报纸的发行量和发行范围,迎合下层民众的趣味,其内容“以地方性新闻、社会新闻、法院和警察局新闻为主, 靠人情味新闻和煽情新闻吸引读者”,包括“杂谈、趣闻、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 煽情主义新闻最后演变为“黄色新闻”。
报刊业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英法两国的报刊业均在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取得了大发展,英国虽受现实政治、法律制度的束缚,但在改良的过程中一步步突破,报刊业在斗争中不断地完善。 法国报刊业则在政治洪流中无法掌握自己的方向,沦为政治的附庸,势单力薄,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公共作用。
作者:刘敏 石磊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983.html
《“双元革命”视阈下英法报刊业发展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