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01-13 16:14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了政治原则、经济规律和科学方法三大部分。 本文讨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政治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即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和以人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了政治原则、经济规律和科学方法三大部分。 本文讨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政治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即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认为其政治原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党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共享发展
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问题。
政工师论文范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伦理意蕴
它的核心内容是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包含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经济规律和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理论体系。 这一思想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政治原则和立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其思想逻辑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在实践上,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改革的根本指针。
认识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运动之二维“秘”钥
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精神内核和科学价值,离不开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本质的基本认知。 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最根本的属性,是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且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所谓本质特征,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显著标志和独特征象。 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其本质特征,是认识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认识发展的关键所在。 怎样认识新时代的中国? 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未来运动? 这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中国社会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时代中国具有哪些质的规定性呢?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深化和拓展的。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最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有丰富的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很显然,这一本质及其内容构成是中国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东宗教国家等其他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我国的改革开放时,特别强调方向问题。 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规定性,要求我们的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部署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2]1
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又一个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18如何认识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论断?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哲学逻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事业,是“物”,是客体,它不是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
它需要具有理性、能动性的主体,也就是“人”去推动。 主体能动的“人”是谁? 当然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先锋队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是其他国家、其他社会的人。 从历史逻辑理解,中国大地上之所以能够生长出“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磨难,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开辟出来的。 它不是“坐而论道”得到的幸运馈赠,更不是“天命神授”的施舍。
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从实践逻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顶风冒雨历经曲折才探索出来的科学道路。 中国共产党手里没有透视未来的“水晶球”,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实际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了“照搬照抄”“僵化教条”的发展曲折,甚至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辅相成,同功一体。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①写入宪法。 这样,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第二个质的规定性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因此,如果用一个框架图来理解新时代中国这个国家主体的社会运动(建设和发展)的话,就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两个质的规定性组成的二维坐标系。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4]83它们是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指针,也是各方面事业发展不可逾越之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这个坐标系内,其他一切建设和发展的布局,都必须自觉与这个坐标系对标。 它既是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指针,也是实践发展的根本遵循。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状况,预期研判新时代中国社会运动的发展走向,必须基于这个根本的坐标系。 当然,这两个维度是根本之维,其他重要的原则和要求是服从服务于这两个质的规定性的,不是说丰富多彩的偌大中国只有这两个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立足于二维之上,又巩固强化了二维之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验和规律,既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本质二维之上,又巩固强化了二维之基。 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二字内涵是什么? 在阶级社会中,讲政治,首先指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也就是行为的目标和价值是为了谁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原则和阶级立场,集中体现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新发展理念的共享理念以及“七个坚持”中的第一、第二个“坚持”,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5]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新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是统领经济思想的灵魂和主线。 坚持这个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为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规律,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更有效地开展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揭示、运用的经济规律,所倡导的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其鲜明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直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那么,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目标是什么? 是“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这里的关键词“正确方向”内涵丰富,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正确方向”。
第一个层次的“正确方向”指的是政治总方向,也就是发展道路问题。 我们需要发展的“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 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6]6习近平同志在这里强调“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具体内容是什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弊端潜藏在资本的逻辑之中。 所谓资本逻辑就是资本的增值和扩张逻辑,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资本的运动规律。 它源自资本取得主体地位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驱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及其逻辑运动的全面考察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7]601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就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运行和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形式上是生产要素的物,但本质上却蕴含了社会关系,是市场关系和生产要素的内在结合体。 因此,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8]922资本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物,实质上是通过不断的物化劳动来运行的、追求自身增值的剩余劳动价值。 在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它通过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来支配人的劳动,使得劳动成为资本“繁殖”扩张的工具,不断实现自我增值扩张,不断积累市场支配权力,从而形成巨大的推动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及其内在运动规律,就是“资本逻辑”。 [9]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逻辑源于作为物化劳动的资本所拥有的支配权力。 资本通过掌握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而掌握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和剩余劳动的占有权。 这种权力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确立后,便会生产出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关系力量:一方面,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运动中追求自身增值扩张,拼命攫取剩余价值,必然不断地通过其所支配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力、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来实现繁殖与扩张,从而形成推动社会经济前进发展的磅礴的物化社会关系力量。 这是资本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发展的积极方面。 另一方面,资本在不断追求自身扩张和积累的过程中,又必然会产生阻碍自身继续扩张的因素,形成不断强大的自我否定的力量。
这就是资本与生俱来的内在否定性。 这种内在否定性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既可以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商品和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也可以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表现为货币、资产、债务泡沫的金融危机。 此外,资本在实现自身不断繁殖过程中的危害还体现在它会不断吮吸“人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自然力”,造成人的发展潜力的枯竭与生态环境资源的衰退,进而形成人的发展危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机。
资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增值过程中,其主导力量也会变得愈加强大,必然要跨越经济领域,扩张到要对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甚至艺术审美等各方面加以渗透和影响,也就是进行决定上层建筑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过程,从而形成符合资本逻辑展开的社会权力支配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由垄断资本集团控制,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融为一体,资本逻辑支配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文化等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服从服务于资本增值的社会制度体系。 这些都是资本逻辑的消极方面。 总之,资本逻辑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资本作为“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独特的物,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另一方面,资本又具有与生俱来无法自我摆脱的内在否定性,产生了阻碍自身无限扩张的否定力量,使自身发展不可持续而陷入危机。 资本逻辑的两面性既推动了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也决定了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要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仍然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动力作用的积极方面,仍然需要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资本和市场的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但资本扩张的消极作用又决定了我们绝对不能简单移植和重复资本主义组织生产的方式,让资本逻辑“恶”的一面无限度发展,发生类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资本逻辑之利与弊两个方面的集合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既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鼓励、支持、引导、保护非公经济发展,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形成制约和引导资本的社会主义力量,将资本纳入有利于为全社会创造利益的健康轨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共同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立足国情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新。 这一伟大创举引领中国经济创造了持续30多年近两位数增长速度的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十分强大的资本力量,资本逻辑也会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成为某些局部消极社会现象的重要形成因素。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有效加以防范。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但不会削弱、而且会不断增强,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不但不会动摇、而且会更加稳固。 ”[10]62-63我们党在推进经济建设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上,运筹帷幄,正确驾驭,确保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不动摇、不漂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方向,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取得了辉煌成就,数亿人脱贫致富,中国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得到巨大提升。 特朗普政府感受到中国制度优势迸发出的力量,错误地给中国贴上“重商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标签,目的是混淆视听,搅乱人心,企图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
第二个层次的“正确方向”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即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 比如,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总要求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高质量发展; 要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等等。
第三个层次的“正确方向”是阶段性的经济工作决策部署。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建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这些决策是为了实现第二层次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目标而部署的。 第一层次“社会主义”的方向具有统领和核心地位,第二、第三层次的方向在精神实质上服从服务于第一层次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的方向是什么? 这关系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直接系统地论述过,但是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和特征的深刻分析中,对未来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征。 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共同占有,消灭了私有制; 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和劳动,商品和货币退出了社会经济生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城乡、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各类差别逐步消灭; 等等。
然而,社会主义实践却与马恩的理论设想相差很大。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辟了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俄国能够第一个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 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11]4我们知道,马恩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多国同时胜利论”。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12]241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对马恩“多国同时胜利论”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其次,对在一个与马恩设想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同、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提出了“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的重大思想。
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 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艰苦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在指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列宁对社会主义及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理念模式”到“实践模式”的思想解放过程。 列宁反复强调要根据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他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11]
59-60这些认识标志着列宁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重大飞跃,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必须突破马恩书本上的理论设想,社会主义要由实践赋予活力,而不是用理论框框来规定社会主义现实。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23年1月至3月期间口授的《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和《日记摘录》五篇文章中,这些文章被看作列宁的“政治遗嘱”,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原则的深入思考。 [13]很明显,列宁通过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与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更低,然而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经受住了各种艰险考验,还创造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根本原因在哪? 还是要归功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具体结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有了清醒而准确的认识,认为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4]218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清醒的思考和认识。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5]63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5]3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飞跃,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空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理论武器。
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是否符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需要回到马克思那里。 马克思在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标志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革命性文本,它彻底突破了经院哲学的僵化思维定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从而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也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6]500-502
马克思在这三段话中清晰地表明:一切思维和观念,其合理性在于它们是否能够有效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 检验一种思想的真理性,不在于其理论形式的完美度,根本在于其是否能够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离开实践的纯粹理论争论是无意义的经院哲学之争。 所以,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飞跃性认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策略方略,都是基于坚持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坚持又拓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首先,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 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0]8他还严肃指出:“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都要坚决反对,排除各种干扰。 ”[10]
10为了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 在政府与市场功能定位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推进经济工作方法论上,提出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等开展经济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等等。 这些新判断、新理念、新政策、新方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理论依据、政策框架和工作抓手,是统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南。
其次,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它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推动发展是各国政府共同的施政目标。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发达国家也强调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要更快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谋求更高发展。 可见,发展是国际“公约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需求。 正因此,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才有共同的基础。 然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享有? 这些事关发展价值导向的问题,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大不相同。 如前文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按照资本逻辑展开,以资本为中心,发展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7]714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终带来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18]2015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这样一个新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力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6]4
第三,习近平创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也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出发展的根本价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相通,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很显然,实现这样程度的全面均等共享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各项社会事业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全面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应该做也做不到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事情。 如何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有所作为? 习近平指出:“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3]215从覆盖面上讲,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全民共享,不是少数人共享或一部分人共享。 习近平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9]40从内容上讲,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实现全面共享。 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人民在各方面的发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在实现路径上,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共建共享。
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汇聚民智,激发民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在共建中共享。 在推进策略上,共享发展理念着重于渐进共享。 共享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消灭合理差别,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显著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 共享发展的四个内涵相互贯通,相互强化。 习近平认为,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 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216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等经济发展重大举措,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又体现了共享发展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深化拓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坚强保障; 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这一思想为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举旗定向、固本培元。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鲜明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准绳。 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建设的意义上是着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在社会建设的意义上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也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方向的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决策与部署、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和举措,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生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这三位一体的框架内讨论酝酿、试点探索、推广实践。 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既能够创造和推动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的生产力发展,又能够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5).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张兴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10-31.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0]韩保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J].管理世界,2018(1).
作者:胡云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119.html
《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