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01-16 14:55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 要]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实施的精准医学出版工程是该社近年来在医学出版板块的标杆性项目,本文以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例,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顶层设计在整个项目管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对于医学高水平学术出版项目来说,明确项目需求、确定项
[摘 要]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实施的“精准医学出版工程”是该社近年来在医学出版板块的标杆性项目,本文以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例,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顶层设计在整个项目管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对于医学高水平学术出版项目来说,明确项目需求、确定项目路径、拟定质量保证体系、管控项目风险、明确项目成员责任是项目高质量完成的必要保证。 本文以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为线索展开,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供业内同仁在组织实施医学高水平学术出版项目时参考。
[关键词] 医学高水平学术出版 项目管理 顶层设计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
学术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为成果共享提供了可能,为学术争鸣提供了支持和条件,是学术和出版有机结合、互补共赢的纽带[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自2015年起,组织实施了“精准医学出版工程”,前期3个系列获国家级资助立项:“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精准医学基础系列”获国家出版基金2017年资助立项(10本),“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精准预防与诊断系列”获国家出版基金2018年资助立项(13本),“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精准药物研发系列”获国家出版基金2019年资助立项(7本)。 在上海市层面也连续获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立项和资助。 “精准医学基础系列”获国家出版基金办“特别优秀”评定,并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成为国内医学高水平学术出版领域的一个重大选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从项目管理的视角,以该项目的选题策划、组织实施、结项、后期销售几个环节为抓手,复现项目团队关于医学高水平学术出版项目管理的整体思路。
出版方向论文范例:LBS技术视角下出版行业营销新模式
1 策划:站位前沿,顶层设计
项目策划的目的首先是确立项目定位、明确项目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图书出版已进入一个以策划求发展、以策划求效益的阶段,选题策划是整个图书出版流程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出版活动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选题策划也是图书项目实施的源头,其产出与效能对出版企业经营有着重要意义[3],其定位和内涵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品质和发展空间,其中政策环境、项目体量、实施主体等都是关键因素。
1.1 把握学科发展脉搏,站位医学发展风口
选题创意一如项目创意,好的创意加上好的项目管理才能保证项目成功。 一般来说,选题策划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态:静态源于对专业深刻的理解,根据专业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抽象出选题的方向,然后沿着选题方向开发产品,比如按照学科分类策划系列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教材),或者围绕某个专项打造产品如开发医学考试类图书(贺银城医考图书),这种方式的难点是找到合适的作者并开发出能被读者认可的产品形态,其脉络清晰; 动态则多源于策划人的灵感或者对即时信息的捕捉和拓展,这要求策划人对专业动态有相应的了解,同时对相关信息能够消化并吸收。
这种立足于实时事件的捕捉和对未来事件的预判在大众图书的选题策划中相对常见[4],但在学术出版领域,源于这样的策划思路所衍生的重大学术出版工程并不多见,一些出版社抓住关键信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从而在一些重大项目中有所斩获,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开发的“页岩气出版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精准医学出版工程”同样是这一方式的典型。
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疗”的概念,2015年1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美国要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疗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5]。 2015年初,习近平同志批示成立“中国精准医学战略专家组”,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会议拟定于2015年下半年启动“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在2030年前拟投入600亿人民币,同时制定了阶段性战略目标[6]。 2015年7月29日,央视《朝闻天下》以“聚焦精准医疗”为主题,报道了“精准医疗”这一主题,宣称中国或将启动精准医疗计划[7]。
项目定位决定了项目的层次、规模和发展空间,因此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对选题有明确的定位。 一个重大选题项目的策划活动,往往建立在策划编辑对学科发展大趋势、学科前沿进展及学术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之上,它是策划编辑围绕选题线索进行资源拓展、选题设计和交易架构的一组活动。 本文作者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医学图书出版的负责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拥有多年图书项目策划经验的资深编辑,对医学学科的发展和动态有深入的了解,看到这则报道后,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选题机遇。
随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精准医疗”的概念背景、国内外现状做了深入了解,对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重点学术科研机构的课题申报、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国际顶尖人才的流动等情况进行研判,得出结论:精准医疗将成为国家战略,在未来的5—10年内,势必成为国内医学界的热点,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个风口,也势必会引领相关学术科研的方向,从而产生丰硕的科研成果。 对出版而言,这将是一个既能引起高端学者编写热情的主题,又是一个能持续产出的长期规划,最重要的一点是,该项目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精准医疗”这个弯道,中国的现代医学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可能实现从追赶到并行甚至超越,适时对相关成果进行集结出版,将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价值!后续的调研和论证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项目定位的前沿性、科学性和战略价值,项目进入架构策划与设计阶段。
1.2 尊重医学内在规律,规划项目实施路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均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尊重其规律,才能促进其螺旋式上升、可持续发展。 医学是一门专门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而出版亦具有自身规律,如何让两者顺畅乃至完美结合,同样需要经验的支持和科学的决策。
“精准医疗”的含义是将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人群生活习惯综合考虑的新兴治疗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精确寻找到疾病发生的靶点,然后对特定患者的特定疾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 其实,从20世纪初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样本库的建设,以及新药技术的发展,新医学的发展在经历了“遍地开花”的喧嚣之后,作为精华沉淀的“精准医疗”,其轮廓已经开始显现,“天时、地利、人和”的格局初步形成。 所谓“天时”,即国际和国内的政府高度重视“精准医疗”的布局,美国牵头,通过总统国情咨文的形式,把其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方向,从而引领了新医学发展的方向; 同样,根据央视报道,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联合中科院,成立了相关专家组,开始制订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地利”是指随着新世纪国家对医学科研的投入,具备相应科研能力的医学院校和医院机构的数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量级,同时,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病种数量,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庞大的样本库,这是多数人口基数小的国家所不具备的[8]。 “人和”指对患者来说,存在“用最少的花费,经历最少痛苦,达到最大疗效”的诉求; 同样,对于医生来说,期待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精准的,减少无效治疗或误诊; 而对于医学科研人员来说,精准医疗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舞台。 因此,精准医疗是大势所趋,其发展和完善也是一种必然,这也就为整个出版工程的施行夯实了基础。
笔者所在的团队通过调研和论证,就“精准医学出版工程”提出了“阶段性闭环,周期性轮转”的顶层设计思路。 所谓“阶段性闭环”是指尊重医疗本身的流程,以5年为周期,从构建精准医学的基础技术和理论出发,围绕治疗周期的预防、诊断、治疗、药物研发,最后到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的制订,形成一个精准医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闭环,相应设计“精准医学基础”“精准医学预防”“精准医学诊断”“精准医学治疗”“精准医学药物研发”和“精准医学专家共识和指南”六大系列。
所谓“周期性轮转”是指经过第一轮建设后,每3—5年为一个循环,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为下一阶段的螺旋形上升夯实基础。 从而形成一个单系列10种左右、单周期60—100种、体系宽度和时间维度都逻辑严密、可持续发展的产品集群,力求“用5—10年的长远眼光去跟踪、孕育、打磨一个个重大项目,用水滴石穿的耐心去凝聚资源、经验和能力,逐步形成战略上的压倒性优势”[9]。
1.3 推举学术引领旗手,统筹项目实施全局
当一个选题的初始架构被提出后,挑选主编(或作者)成为项目能够顺利执行的重要环节,主编人选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选题的深度和成书质量[10]。 就编辑而言,无论其学历高低及专业是否对口,在学术出版领域,更多地只是杂家,极小概率是学术专家,只能提供建议或思路。 要保证学术本身的品质,只能依靠领域内的专家本身。
对于产品集群而言,更是如此,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学术引领旗手,也就是项目的总主编,其人选和作用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他(或她)的作用犹如战斗中的帅旗,召集着将军和战士,指引着战斗方向,代表着战场的水准。 优秀的总主编可以提升项目层次,优化丛书架构,为各分册遴选合格的主编,同时以全局的视野指导各分册的编写,最后以严谨的态度审稿、统稿并定稿,为整个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打好基础。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总主编的遴选过程同样体现了这种项目管理理念。 在笔者领导的团队通过论证决定实施本项目后,总主编人选的遴选成为重要的战略步骤。 其时,国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何从诸多医学学术大家中遴选出最合适的总主编人选呢? 项目团队通过讨论提出了几条选择标准:(1)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最好是两院院士或长江学者; (2)了解国家的战略部署,最好是国家相关专家组成员; (3)活跃于精准医学一线,对精准医学的现状和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思考。
(4)能够真正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如审定框架、推荐主编、督促进程等。 最后,在以上标准的指导下,项目组把总主编人选缩小到两三个人的范围,其中第一人选就是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负责人、中国医学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 出版社高度重视,安排一名副总编辑、一名部门主任(笔者)和一名项目编辑去北京拜访詹院士。 非常幸运,2015年8月28日,詹院士在听完我们的整体规划后,欣然应允出任本项目的总主编,从而成为整个项目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随着项目的实施,陆续验证了我们当初遴选总主编标准的科学性:詹启敏院士作为国家精准医学专项和其他重大医学专项专家组的组长,参与制订了相关国家战略,对精准医学有宏观层面的理解和把控,同时作为一个战略科学家,他准确把握了项目的发展方向; 此外,詹院士还充当了国家精准医学战略发言人的角色,活跃于精准医学一线,参与多项医学科研项目的论证和评选,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和科研的进展了然于胸,这一点在此后确定丛书编写书目和遴选主编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保证了一流的学者把一流的科研成果呈现出来; 难能可贵的是,詹院士还是一个平易近人和亲力亲为的学者,在项目实施中,他既发挥了旗手的作用,吸引了一大批活跃于医学科研一线的学者,还充分履行了总主编的职责,亲自制订了编委会组织架构,完善了丛书书目,推荐或审定了分册主编,多次召开编委会议和审稿会议,审核了所有终稿,成为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灵魂。
2 实施:精益求精,避免短板
图书的出版是多个环节的整合,包括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制装订等。 沿着确定策划思路找到合适的作者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它是项目的源头和起点; 合格的审稿和编辑加工是项目质量的保障,它是项目的中端; 装帧和印制是项目的美化,它是项目的近末端; 而宣传和销售等是项目价值的实现,它是项目的尾端。 只有保证每个环节不成为“水桶的短板”,才能最终确保整个项目的成功。
2.1 遴选学科一流作者,保证项目源头品质
作品所属的学科领域是否前沿、作品内容是否是最新科研成果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先进性和科学价值大小。 不同的作者针对同一选题可能最终的成品质量也大相径庭。 因此,出版人在学术出版实践中践行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十分必要[11]。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在项目实施时重点考虑了这个问题。 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依靠总主编詹启敏院士对精准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了解,在上述六大系列的架构下,遴选了各板块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科研成果产出的学科领域作为分册选题,比如近年比较活跃并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表观遗传学”“生物样本库”等作为“精准医学基础系列”的分册选题。 在分册主编人员遴选中,也遵循了以上原则。
因为詹启敏院士参加了大量医学科研项目的评选、验收以及各种层级的学术会议,因此对活跃于精准医学领域的一线专家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为项目推荐了相当数量的分册主编,这些人多是“973”或“863”首席科学家,不乏院士和长江学者,如陈润生院士、卞修武院士、方向东研究员、赵立平教授等。 另一方面,项目编辑也有的放矢地参加精准医学的相关学术会议,充分利用这一知识补给站和出版资源库,一方面获得了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也跟相关作者和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完善了选题意向[12],根据学术会议主题发言、论文发表和重大科技专项承担情况,选择了一些一流学者进行补充,从而形成阵容强大的编写团队,从源头上保证了项目内容的先进性和权威性。
2.2 严格审编校全流程,提升内容呈现质量
“审编校”是图书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决定着成品的内容呈现质量。 作者提供的原稿一如坯料,需要剔除瑕疵并润色加工,方能成为精品。 好的编辑应该以审视的眼光对待作者的初稿,不迷信、不盲从,大胆质疑,仔细求证,做好“审稿”工作; 按出版要求规范体例,核实图表、数据、引文,润色加工,做好“编辑”工作。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在编辑加工前采用了严格的“三审”制度:编辑初审,就政治性、科学性、产品要素、体例进行审核,形成审稿意见并反馈给分册主编修改; 同行评议,根据编委会安排送外审评估,对内容进行先进性和科学性审核; 定稿后送总主编审定。 在经历以上审稿流程后,书稿进入编辑加工流程,执行出版社内相关专业编校人员“三审三校”及第三方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机构“一质检”的流程,从而确保图书编辑质量达到优级。 在图书印制前,再对清样进行整理和通读,从而完成质量控制的主体部分。
2.3 协调成本质量平衡,最优呈现项目成果
项目的成本投入和项目的质量高度相关,但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要求项目团队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平衡,过与不及都不可取,而最佳平衡点的核定往往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图书的版式和封面设计关系到读者的视觉体验,印装工艺同样关系到作品的呈现效果,相关的设计、用纸、包装和成本投入高度相关。
但这些呈现效果会直接关系到读者的评价,进而直接对后续的图书产品市场销售产生影响,也就影响着项目的产出。 因此,一个好的图书项目应该既要考虑图书的知识传播属性,尽可能从多个环节呈现作品内容,谋求读者认可,又要考虑图书的商品属性,兼顾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一个外观不能匹配内容的项目,或是产出大于投入的项目,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项目。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在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由编辑根据图书内容、读者人群的消费心理以及作者的倾向性意见提供主体思路,通过不同的排版公司竞争试样,在入选样张基础上进行综合,扬长避短,最终由美编进行版式的优化和确定。 而封面设计风格也采用每个系列一个主打色的原则,嵌入了学科因素,从而在外观美观大方的同时呼应主题。 全套图书采用彩色精装,最终效果精美,深得作者和读者好评。 同样,项目实施时对用料、工艺、印数等也进行了精心选择,在性价比上进行了优化。
2.4 积极谋求社会效益,避免酒好巷深陷阱
在融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代,信息传播有了更多的途径,但同时传播效果也深受影响,如何让一个好的项目获得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更大社会效益,需要做好宣传战略。
优秀的项目应该“既叫好,又叫座”,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直注重对“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的宣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积极向社领导、上海新闻出版局领导和国家新闻出版总局领导汇报该项目的情况。 笔者为首的团队,通过总主编聘任仪式、编委会议、专项汇报等,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参会,促使相关领导了解本项目的价值,从而寻求更多的支持。 该项目如愿成为出版社的重点项目,也成功出现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向上海市政府做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成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重点支持的几个项目之一,“精准医学基础系列”“精准医学预防与诊断”“精准医学治疗”连续入选“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助计划,资助金额也位列前茅; 国家出版基金的连续立项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相关宣传的重要性。
(2)通过新书发布会、学术会议布展提升医学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自“精准医学出版工程”图书正式出版以来,项目组成员参加了多个学术会议,如生物样本库会议、表观遗传学年会、精准医学论坛等,使这套书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图书销售,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学者参与,扩充了作者团队。
(3)借助媒体的宣传,深化“精准医学”的影响力。 图书出版后,通过参加上海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吸引了大批公共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关注,也和斯普林格(Springer)等国际著名出版机构达成系列版权输出意向,上海电视台、学习强国、医学界、生物谷等都进行了报道,《表观遗传学与精准医学》被评为“2018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最受读者欢迎的50本书”。 在2019年12月公布的“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名单中,《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精准医学基础系列》获评提名奖。
关于销售,学术出版图书的市场是个专而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要做好学术图书的销售,必须认真研判市场的需求信息,仔细定位读者人群,精确分析他们的阅读习惯、消费习惯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或实施相应的销售策略,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医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精准医学的特点又决定了潜在的读者是医生这个忙碌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因此精准推送非常重要。 为此,项目团队积极和专业平台合作,通过微信推送等方式进行推广,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另外,会议营销也收获颇丰。
3 结项:拾遗补缺,推陈出新
对于连续项目来说,做好结项工作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为后续项目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要向国家相关部门展现成果,说明基金使用情况,良好的结项评价是后期寻求持续资助的最好铺垫。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的结项工作高度重视,结项前严格按照基金申报书逐条进行检查,确认相关经费使用规范,拾遗补缺,对不完善处尽可能进行处理,梳理并确认所有结项事项完毕后提交结项申请。 在国家基金办公布的2018年国家基金项目验收结果中,“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精准医学基础系列”获评“特别优秀”并被通报表扬,既获得了追加一个国家基金申报名额的奖励,也为后期项目的申报、实施和结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 经验和教训
综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组织“精准医学出版工程”的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收获了不少教训,现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1)必须重视项目团队的建设。 只有依靠团队作战,才可能确保成功。 任何重大项目的实施离开了团队,都会走向消亡。 团队的建设需要信任和共享,所以要求组织者在组建团队时要把团队精神和专业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否则任何偏颇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必须加强项目进度的控制。 编辑加工过程中需要把握质量和时效的平衡。 关于图书质量,“过”与“不及”都不可取。 当然,项目责任人和责任编辑有责任确保图书编校合格,但图书本质上还是一种商品,有一定的“保鲜期”,在书稿编校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如果过度追求“极低差错”或“零差错”,忽视了知识的时效性,显然是一种错误。 因为对于学术出版来说,其核心价值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如果因为编校的延误,使出版周期无限延长,把原本“先进的”知识拖成了“陈旧的”或“落后的”,显然是一种重大失误,也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不负责任。
(3)必须规范项目的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应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避各种风险。 首先,要加强项目资源管理。 对出版社来说,项目实施方案、作者信息、书稿等都是重要资源,出版社应提升资源管理级别,建立重要资源备案制度,防止资源流失。 其次,要加强沟通管理。 一个重要出版工程的实施如同一场战役,政令不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都应该尽力避免,策划、协调、组稿、编辑加工等应分工明确,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第三,明确责任体系。 社领导应该担任总负责人,负责社内各部门统筹协调及书稿终审; 部门主任应担任第二负责人,负责项目运营环节的监控,处理作者团队拖延交稿或退改不理想的情况,以及对项目执行人执行情况进行督促; 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人应负责与各位编者的日常联系工作,统筹所负责子项目的进度,解决书稿的具体问题等。 所有人都应各司其职[13],否则将造成效率低下、权责不明,容易导致整个项目陷入拖沓或瘫痪。 第四,做好项目的总结和评估。 项目收尾绝对不是无聊的工作,有效的总结和评估一方面可能会抢救性处理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肯定经验,寻找不足,以便为后续项目及其他项目提供重要参考。
注 释
[1]吴平.学术出版的价值与意义[J].出版科学,2019,27(6):5-8
[2] 迟云.一个编辑的视角:如何做好选题策划[J].中国编辑,2019,109(1):33-37
[3]陈亮.学术出版策划活动管理:模式与实践[J].出版科学,2019,27(03):35-38
[4]彭琳,毕克成.与时俱进,捕捉大众图书选题策划契机[J].出版科学,2018,26(4):28-31
作者:王华祖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130.html
《医学高水平学术出版项目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