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视知觉维度中动画角色造型的秩序表现

视知觉维度中动画角色造型的秩序表现

发布时间:2021-02-25 14:5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眼球经济背景下,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形态有着崭新的面貌。 媒介形态和技术的不断革新,静态的二维平面设计呈现的信息量和展示方式已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视觉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融合绘画艺术与影像艺术表达方式的动画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之中。 相

  “眼球经济”背景下,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形态有着崭新的面貌‍‌‍‍‌‍‌‍‍‍‌‍‍‌‍‍‍‌‍‍‌‍‍‍‌‍‍‍‍‌‍‌‍‌‍‌‍‍‌‍‍‍‍‍‍‍‍‍‌‍‍‌‍‍‌‍‌‍‌‍。 媒介形态和技术的不断革新,静态的二维平面设计呈现的信息量和展示方式已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视觉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融合绘画艺术与影像艺术表达方式的“动画”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之中‍‌‍‍‌‍‌‍‍‍‌‍‍‌‍‍‍‌‍‍‌‍‍‍‌‍‍‍‍‌‍‌‍‌‍‌‍‍‌‍‍‍‍‍‍‍‍‍‌‍‍‌‍‍‌‍‌‍‌‍。 相较于绘画艺术而言,动画具备动态化特征; 而相较于电影、电视剧等影像艺术而言,动画具备图形化特征。 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意味着动画中的角色造型有更加充裕的塑造空间,而如何通过对动画角色造型的塑造使其“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成为赋予其审美价值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视觉动画设计

  一、视知觉与秩序

  (一)视知觉的形成

  知觉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一种感官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和思维意识的能动性产物。 知觉的调动需要通过对事物特征的主观识别得出,是对客观事物自身属性、关系性的整体反映,需要多感官与脑的联合作用。 由于知觉需要个人经验的分析对照,所以面对陌生事物时,就需要依赖感觉和事物客观特性总结出结构映像,之后再形成新的知觉经验,这也是“视知觉”形成的重要因素。

  动画设计论文范例:试论怎样将秦腔中的视觉元素应用到动画设计中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的研究是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视知觉注重人视觉感知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视觉思维模式和视觉经验的基础性同构作用,认为视觉艺术作品中包含着的“形式动力”是视觉作品的固有属性,且这种动力传达具有视觉感知的直接性和强制性,也因此成为秩序感构建的基础要素。

  (二)秩序感的形成

  秩序美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美规律之一,它的规律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并提炼出的,例如鸟类的羽毛、花朵的生长、植物的叶片等自然现象都是有序的变化生长,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秩序美的特点是重复、渐变、有规律的,这也构成了极其强烈的秩序美感。 无论是平面构成中的渐变效果还是立体构成中的三维空间所营造的变异效果,从设计角度来说,都是想让视觉感知达到一种均衡的秩序美。

  不同于平面的、静态的秩序感,在动画角色造型中所展现出的秩序感让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融为一体,同时也让静止的和动态的叙事表现有机结合。 作为形式美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秩序感在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与运用中,不再仅仅是符合视觉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转而成为借助知觉能动力量将时间、空间乃至情感、氛围等丰富内容有机组合后,呈现出的使人舒适、愉悦的表现形式。

  二、动画角色造型中的秩序形式语言

  (一)静态的秩序语言

  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把对秩序的反应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它所强调的是对秩序的知觉。 在混乱的环境中,人类渴望获得稳定的秩序。 在繁琐和单调的重复中,开始寻求多变与不同,这形成了人类对秩序感的多样化要求也即是——将各种变化整合在一定的有序之中,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秩序感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平衡感,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简单的秩序,在混乱的外部世界里往往最易于我们看清的是这类有规则的图形,而不是杂乱的形状。

  在动画设计中,整体的画面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构成。 除了听觉以外,基于动画场面的视觉将会让人们感受到大小、节奏、虚实等多种多样的秩序美感。 具体而言,在画面中元素的构建与组织过程中,通过平衡、对称以及重复等组织方式,能够让动画呈现出“井然有序”“赏心悦目”的秩序美感。 在动画角色造型中亦是如此,对于秩序形式语言的表现,首先是当角色以静态形式出现时将会产生的平衡感、对称感。 在静态形式语言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化杂乱为条理、化繁为简、化模糊为鲜明的原则。

  (二)动态的秩序语言

  视知觉一词包含了视觉“观看”和“知觉”两个部分。 审美主体对知觉对象的观看并非“照相”一般的外观复制,而是赋予对象外观以个人审美经验意义的主观性动作。 对于静态视觉呈现来说,其中的“力”的分布是固定的; 而对于动态图形作品来说,这种分布是在时间线上动态变化的,但审美主体对于物象的心理知觉方式是固定的,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对于动态的力场图式把控更为复杂和多变。

  通常而言,观众对于动画角色造型中所有要素的把握具备整体优先效应、简化效应和完形效应。 整体优先效表现为审美主体会首先从整个动态画面的构成要素进行把控,分析各个知觉局部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才会分析各个动态局部的细节构成; 简化效应表现为当主体识别画面中的图形动态时,会产生向简化布局发展的知觉倾向,下意识地产生对图形动态规则化、对称化、平衡化的审美期待。

  完形效应是指动态元素在打破场内的简化结构而产生力的不平衡态势时,知觉主体会产生想要将其恢复完整、平衡的规则力场的审美期待。 当动画角色造型处于运动的过程中,受众的“完形效应”也会借此而有所发挥,尝试使其恢复为完整的规则立场。 在动态语言构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某一帧中画面构成要素的有机组织,同时也是运动过程中细节变化、力场构建的整体过程,进而让形式与内容形成规律化的秩序。

  三、动画角色造型中的秩序设计表现

  (一)不安与平静的秩序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不安”和“平静”仅仅是一种比喻的形式,这是由于在固定的某一帧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动画角色并不会“动”,其“静”也无从谈起。 当动画角色在连续数帧画面中有了动作的表现后,其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平静”也无法适用于这种状态。 因而,对于“不安”和“平静”的秩序理解可以看做是由于受众对于动画角色的形式解读根据固有的审美经验,进行的动画角色特征以及状态的判定。 在这一过程中,受众首先解读动画角色自身的形式,例如色彩、线条、结构等等,随后根据已有的审美经验,借助知觉的形式进行迅速判断,方能产生“不安”或者“平静”的秩序感。

  在《风之旅人》的游戏中,玩家扮演的冒险者翻过高山、走过桥梁,将旅途的重点看做是远方的山。 整个剧情围绕着“旅人”这一动画角色开展而来,在不同的阶段以及不同的背景中,为了凸显情节的变化,推动叙事,往往会使其固有的角色造型借助有机塑造的手段呈现出不同的秩序。 在图2中的“旅人”在寒风中艰难前行,衣袂飘扬而起,当受众看到呈现剧烈抖动的外衣,和强风中弯曲的身型,在知觉中下意识地判断其向上攀爬的路程艰辛,对于秩序的感知成为“不安”的秩序感知。 而图3中的“旅人”静默的走在向前方的沙丘之中,平稳的地平线和对称的服装、缓缓飘起的外衣让受众在知觉中感受到稳定感,进而产生“平静感”。

  由此可见,在动画角色造型中,随着角色造型中线条的波动与变化,将会使受众紧接着联想到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借助“知觉”与“视觉”共同感受画面的节奏与秩序。

  (二)运动与稳定的秩序

  通常人们往往会认为“动态”即时间流动而产生的“动态”,然而即使是在静态的画面之中,由于不同组合要素的变化往往也会让人们产生“运动”的判断。 这一点在视错觉现象中便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在动画角色之中亦是如此。 由于动画角色作为一种“性格”“情感”表现的载体,其性格与情感的差异往往会体现于动态和平衡之间,当动画角色的形式达到“稳定”的形式,会使受众联想到完美的、平和的; 而动画角色的形式呈现出“运动”的秩序,就意味着这一动画角色是打破常规的、不同以往的、活泼且跳跃的。

  从动画角色自身的特征来看,哪吒与敖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为“火”与“水”的角色,因而前者象征的是火热的、运动中的、剧烈变化的; 而后者象征的是冰冷的、平静而稳定的。 在其角色造型中,即使是对于角色的瞬间定格,也能够发现其“运动”与“稳定”秩序感随着造型的变化而展现出来。 在哪吒造型中的眉毛、眼球打破常规的比例认知,且无论是人物的体型线条走势或者是发型的松散、服装的随意性都使得其视觉构成要素以不规律的方式呈现于画面之中,这也是其“运动”的秩序来源。 相对而言,敖丙的五官乃至脸型、发型等等都呈现出向上的挺拔感和整齐排列的序列感,也正是这种整齐排列的线条在受众的视觉捕捉中转化为“运动”的知觉感受。

  (三)形式与内容的秩序

  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来看,形式与内容互相作用并且共同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关系。 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秩序感”由于其表现形式不同于静态艺术的表现形式,因而“秩序”的体现成为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成为视觉形式与知觉内容的统一与融合‍‌‍‍‌‍‌‍‍‍‌‍‍‌‍‍‍‌‍‍‌‍‍‍‌‍‍‍‍‌‍‌‍‌‍‌‍‍‌‍‍‍‍‍‍‍‍‍‌‍‍‌‍‍‌‍‌‍‌‍。

  动画角色造型的内容包括角色的性格、角色的特征等等,而角色的服装、角色的肢体结构以及角色的五官等等成为其性格、特征、情感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动画角色设计中,通过视觉进行外在表现形式的呈现,将会引发受众“知觉”的作用解读角色的内容。 当内在的内容与外在的形式借助知觉的方式达到高度一致,其“秩序感”也因此而形成。

  四、结论

  视知觉形式动力可以解释为主体从静止的物体本身所感受到的一种力,例如当我们看到波浪形便感到一种流动的力量,看到三角形便感到一种稳定的力量。 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感官尤其是视觉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具备功能性特征的同时,现代设计在形式上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成为设计师对作品新的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动画角色造型产生符合人们视觉规律、心理规律的“秩序感”,成为动画角色造型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 本文基于视知觉的视角进行动画角色造型中秩序构建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分别解析静态秩序语言与动态秩序语言后,借助案例的形式进行“不安与平静”“运动与稳定”“形式与内容”三方面秩序感设计表现方式的探讨,期望为更多的动画创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晨燕. 论地图视觉传达艺术中的哲学美学[C]// 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 2006.

  〔2〕宁海林.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新编)[M]// 艺术与视知觉(新编).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

  〔4〕E.H.贡布里希.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

  〔5〕李巧芸. 秩序、寻路与阴角——从格式塔原则看福州大学建筑群空间设计[J]. 中外建筑, 2019(6).

  〔6〕文旭明, 朱旭云. 论艺术形式中的秩序感运用[J].株州: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40-42.

  作者:申桐 杜士英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244.html

《视知觉维度中动画角色造型的秩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