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1-03-17 16:3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一是如何看待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二是如何从国际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粮食安全观;三是如何在双循环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一)如何看待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 粮食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在

  一是如何看待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二是如何从国际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粮食安全观;三是如何在“双循环”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粮食安全

  (一)如何看待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

  “粮食”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在国际上与粮食相关的概念是食物(Food)或谷物(Grain)。食物包括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包括粮食、水果和蔬菜,粮食则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因此,食物、粮食和谷物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食物包括粮食,粮食包括谷物。目前中国粮食统计的范畴与“中华民国”时期基本上一致,“中华民国”时期粮食范畴就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所有粮食都来源于农作物,主要是农作物的种子或块根。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所以粮食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既面临市场风险又面临自然风险,从而具有天然的外部性。

  为了消除这种外部性对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消费的影响,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都对粮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和保护政策,而政策的调整也使得粮食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面临风险。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市场上出现了期货工具,政府实施并不断改进以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为核心的粮食价格政策、粮食贸易政策和粮食储备政策,其中,以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为核心的国际粮食贸易政策是许多国家保护本国粮农利益的惯用手段。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世界第一粮食消费大国、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的“三大第一”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粮食供求状况的特征。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带来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肉、蛋、奶消费的增长将引发中国粮食需求结构的剧烈变动,对以玉米、豆粕为主的饲料粮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形成了新的挑战。

  中国粮食供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内生产,另一个是国外进口。2019年[1]中国粮食产量为6.6亿吨,粮食进口量为1.06亿吨,其中进口大豆8850万吨,另外还进口了953万吨的食用植物油。如果按照2019年中国大豆单产每亩129公斤来计算,出油率按照16%予以计算,且进口的大豆和植物油全部由中国通过种植大豆来解决,那么中国将需要大约11亿亩的耕地。而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全部耕地面积只有20.23亿亩。换言之,进口大豆和植物油就相当于进口了大约11亿亩的耕地,或者说节省了大约11亿亩的耕地。在中国的耕地资源无法同时解决谷物需求和植物油需求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大量进口植物油和大豆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随着肉、蛋、奶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内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作为饲料粮的玉米的进口也将与日俱增。很有意思的是,大豆、玉米的生产国和出口国高度一致,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和俄罗斯。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国在进口大豆和玉米的过程中不仅遇到了选择性的困境,而且付出了巨额的成本。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粮食安全,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全球粮食危机似乎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判断,实际上它是指全球粮食安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引起全球粮食危机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产出下降,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农业停滞。生物入侵是指蝗虫等各类生物的侵袭。

  二是粮食物流的停摆,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封锁、贸易禁运、物流不畅等,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巴西大豆的出口出现了物流停滞的问题。三是大量人口无法获得粮食。如果出现全球粮食危机,那么在产出下降、物流停摆的情况下,中国将面临粮食供给严重短缺的巨大压力。根据测算,中国的耕地资源只能满足国内2/3的粮食和油料需求。换言之,中国粮食和油料的自给率实际上只有2/3。关于粮食危机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基本判断:第一,全球目前没有出现,或者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暂时不会出现全球粮食危机;第二,截至目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出现严重问题,因为中国掌握了大量的储备粮食。按照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介绍,政府粮食储备的规模可以满足一年以上的口粮需求。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粮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自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解决去库存问题,实际上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仍然在去库存,前不久才刚刚把大量的玉米库存去除得差不多了。最近由于玉米等粮食品种价格疯涨,所以中国把大量保存时间不到五年的稻谷作为饲料粮进行销售,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去库存手段。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只有2/3的自给率,1/3的进口意味着中国需要时刻关注国际粮食的生产和供给,以及国际粮食贸易,否则中国的粮食安全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新的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成就与挑战唐丽霞(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副院长)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2020年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也较多,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文件里都能看到目前粮食安全问题已从政策层面上 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对粮食安全提出一些看法和理解。

  (一)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和现状

  从中国的农业政策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问题受到了较多关注。一个是粮食安全,另一个是农民的增收。在粮食安全方面,中国一直在提倡将14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以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这种粮食安全观影响了粮食政策的制定。中国1996年发布的关于粮食问题的第一个白皮书和2019年发布的第二个白皮书,都把粮食自给率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

  从关于粮食安全的规划中可以看到,在粮食安全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口粮的基本自给。2020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过去一直提“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际上2020年以后,在整个“米袋子”负责制中,党委书记也应当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真正贯彻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

  从整体产量来看,中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数据来看,由于目前中国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所以基本上能够保障粮食安全。这是一个紧平衡的状态。总体而言,中国没有大的粮食危机,但面临很多挑战。在中国粮食安全方面,主要讨论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中国三大主粮的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玉米产量的增长非常明显。玉米增产主要依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中国减少了大豆的种植,增加了玉米种植面积。背后的逻辑是,人口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于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便导致玉米种植量增大,因为玉米成了饲料粮的主要来源。

  这个增产情况可以保证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上对国际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在2020年底,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全国832个贫困县都“摘贫困帽”了,12万个贫困村都不再是贫困村了,贫困人口也都“摘帽”了。中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中国在国际粮食安全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如果中国粮食供给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满足,那么其对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波动和供给结构变化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国保证粮食安全对国际社会而言是很大的贡献。从全球范围来讲,粮食总产量和需求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但问题在于这种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存在差异性。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大陆的很多国家,是粮食的进口国,其粮食安全程度比较低,需要通过进口粮食和接受援助来解决粮食问题。

  (二)粮食安全危机和挑战

  在总产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粮食安全仍然存在很多危机和挑战。第一,存在产量增速放缓问题。虽然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但增速放缓。通过分析所有谷物产量的增速和三大主粮的产量增速曲线,可以看到整体增速呈下降态势。也就是说,未来在粮食生产受到资源约束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大规模增长的空间相对有限,但需求量还是处于上升的趋势。第二,虽然中国基本上能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但在国际粮食贸易中中国粮食进口量也逐年上升。从数据来看,中国除了大米进口量比较小,进口玉米和小麦的数量都呈增长趋势。更重要的是,大豆的进口量非常大,2020年可能突破了1亿吨的大关。

  目前来看,进口三大主粮的贸易额在全球进口贸易额中的比重还比较小(5%以下)。但是,因为中国进口总量很大,所以其产生的国际影响可能非常明显。除了口粮以外,在粮食安全方面另一个重要考虑就是牛肉的生产及进口情况。现在牛肉进口数量增长趋势非常明显。中国牛肉自给率约为90%,实际上这也与玉米种植面积和饲料粮食供应情况相关。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中国猪肉进口量也比较可观。中国所有肉类产品进口额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基本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现在中国的大豆,尤其是制作植物油的大豆,基本上以进口为主。2020年中国进口大豆突破1亿吨的大关,折合耕地大约占现有耕地量1/3以上。

  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非常复杂,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在全球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国际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这是由中国在全球食物生产中所占比例以及需求量所占比例决定的,除了部分农产品,在其他很多产品方面中国都难以实现完全自给。越过粮食危机和中国的贡献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当前人类正处于告别饥荒的新阶段。从自然资源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正在无限接近告别饥饿的阶段。

  (一)越过粮食危机2020年全世界的谷物产量大概是30亿吨左右,人均谷物的占有量大约388公斤。从人均谷物的占有量来看,人类日益接近越过粮食危机的阶段。第一,紧平衡是一个市场结果。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紧平衡就是一种强的自然约束和生产约束。增产一定会带来人口繁衍,从而使人口和食物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产出表现上就是紧平衡状态。关于紧平衡的问题并不 是生产或自然资源方面的问题。生产者不会无限地去生产,紧平衡是一个市场结果。市场的需求大概位于一个区间,生产数量一定是在市场主体可以消费和购买力能够触达的区间。第二,人均谷物占有量不会无限增长。

  例如,如果美国和巴西不出口谷物,那么产量就不会再增长了。美国人均谷物的占有量是1.4吨,因此,最后的约束一定是生理约束,也就是进入吃到自己吃不了的状态。在生理约束之前可能是中国这种阶段,即价格约束阶段,故通过价格调节就可以使食物的结构和总量重新达到均衡状态。工业革命和绿色革命之前存在农业生产的约束,在生产约束之前可能就是从穴居向农耕时代过渡时的资源约束问题。总之,人均谷物占有量不会无限增长,人口数量可能增长,但是每个人能吃的东西相对有限。第三,现代农业能够养活人类,但存在分配问题。即使现在全世界14亿公顷的耕地面积不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力不发生变化,但是,只要适度提高耕地效率,解决全球100亿人的粮食供应就不会存在问题。因此,现代农业生产养活现有人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并不复杂,主要存在财富分配的问题。

  1946年全世界大概有25亿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的有12亿人。2020年全球约77亿人,根据FAO公布的数据,大概有6.8亿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新冠肺炎疫情后增加了1亿处于边缘状态的人口。 粮食安全治理机制与研究热点赵霞(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从国际视角来看,在粮食安全方面更多关注的是食物可获得性问题。从主体角度来看,主要关注粮食系统中的一些特殊群体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特定区域,比如食物价值链中的小规模生产者、女性、土著居民或者青年群体等,相应粮食安全衡量指标的构建也应当体现这些边缘群体的粮食安全状态。从粮食安全的内涵来看,除食物数量的可获得性外,可获得性还包括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可获得性。粮食安全衡量指标的设置需要体现所关注群体在这两方面的获得能力,即其是否具有负担能力。

  (一)粮食安全治理机制

  从世界粮食供需总量来看,全球性粮食危机并不存在,但我们需要关注结构性的、区域性的粮食危机;对中国而言,当前也不需要担忧粮食危机,但需要关注国际市场波动以及外来冲击给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带来的影响。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在分析国内问题的同时也需要跟踪国际形势。2021年将召开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两个重磅国际会议,一个是联合国的粮食系统峰会,另一个是中国在二十国峰会上倡议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

  粮食生产论文范例:粮食流通领域政策转变对粮食销售的作用

  几十年来,中国通过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和大规模扶贫开发,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中国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借鉴经验。在全球治理机制方面,粮食系统峰会本身可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一种形式,且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努力。第一,在全球范围内、区域范围内,或者国家范围内,不同层级的组织机构协同努力保障粮食安全。比如,为特殊群体设置专门的代理机构,为他们发声,提高他们在食物系统里的话语权、主动权或获得权。

  第二,通过改变价值链内部关系来改变粮食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消费者除关心自己获得食物外,还需要关心食物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就是从食物价值链角度,实现食物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有效协同,改善价值分配,提高边缘群体的收入,或者提高他们获得资源和就业机会的能力。

  第三,全球协同推动社会结构转型,为食物系统中的边缘群体完善社会规范或者社会惯例,确保特殊群体具有获得食物的公平机会。距离2030年越来越近,但是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大部分目标的实现进度大幅后退,存在贫困人口数量倍增的趋势。2021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正是一个基于以上背景寻求相应解决方案的峰会。粮食系统的韧性研究。粮食系统具有脆弱性,故需要关注以下研究:在受到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外部冲击时,如何加强经济韧性,以保证食物系统的公平和包容性;如何加强社会韧性,以确保所有群体广泛受益;如何加强环境韧性,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热点领域有以下两个:一是粮食系统脆弱性内在根源研究;二是多维协同应对机制研究。

  作者:曹宝明唐丽霞胡冰川赵霞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311.html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