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文化融合下岭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融合下岭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04 15:3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 要】醉龙舞起源于广东中山,最早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度在澳门流行,近年又回归中山。 它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段,多变的形式,生动的形象,表现出当地生产劳动生活的场景,又融武术洪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为一体,是广东省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舞蹈具

  【摘 要】醉龙舞起源于广东中山,最早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度在澳门流行,近年又回归中山‍‌‍‍‌‍‌‍‍‍‌‍‍‌‍‍‍‌‍‍‌‍‍‍‌‍‍‍‍‌‍‌‍‌‍‌‍‍‌‍‍‍‍‍‍‍‍‍‌‍‍‌‍‍‌‍‌‍‌‍。 它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段,多变的形式,生动的形象,表现出当地生产劳动生活的场景,又融武术洪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为一体,是广东省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舞蹈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性和教育性,是岭南文化见证的重要留存,也是岭南地区历史存留的宝贵财富。 本文通过以广东中山醉龙为题材,岭南舞蹈创作为背景,以当下视角探讨文化融合背景下岭南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中山地区; 醉龙文化现状; 醉龙舞传承; 当代艺术创新

文化研究

  一、广东中山醉龙文化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山的醉龙,融汇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要求表演者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运用醉拳的套路,突出酒醉后舞木龙的形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中山醉龙,又称“剪龙”“转龙”,发源于该市西区长洲村,因起舞时“醉态朦胧”而得名。 这种自发的即兴舞蹈,是中山本土独特的民俗艺术。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要举行舞醉龙巡游活动。 原舞醉龙是舞龙者拜祀过程中随意舞动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道具舞蹈。 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觉清醒,则持酒埕者必从旁强灌,使舞龙者带醉而舞。

  醉龙文化根植于民间,内涵丰富。 2004年9月,中山市文化局将醉龙向省文化厅和财政厅申报为重点保护对象,2005年醉龙舞申请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醉龙省级、国家级申遗相继成功。 黄焯根老人也被定为醉龙的传承人。 中山醉龙是岭南地区历史存留的宝贵财富。 本调查以中山长洲地区为范围,从醉龙文化的保存、传承、发展、创新入手,通过对历史遗存的研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素材,作用于舞蹈艺术创作,深入民间生活,最终于舞台呈现,通过对中山地区醉龙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进行当代艺术创作与创新,充分发挥广东地域文化的优势,对传承岭南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中山醉龙文化背后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是古老而又神圣的舞蹈,是岭南独有的一种文化。 这对于发展我们中国特色舞蹈与中国文化,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充分显示中国特色本土文化的存在。 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融合发展也并轨而行,如何在新时代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下,把握时代发展契机,挖掘民俗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岭南文化的复兴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应用价值

  传承与保护本土地域性文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中山醉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明珠,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山醉龙深深扎根于当地农村、县市,是一项体现着本土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民俗活动。 提高保护醉龙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时能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国家彰显民族个性的需要,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现实需要。

  二、广东中山醉龙文化研究现状

  由于文化传承人年事已高、多元生活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对醉龙文化认知的偏差等,中山醉龙也面临传承困难的境地。 现传承人黄焯根已高龄,传承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中山地区村县只有少数的小孩和农民在学习醉龙,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赚钱,对醉龙不感兴趣,旧县的人学习不多,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 虽然中山还是会在过年过节组织类似文化传播的活动,但大多数不单宣传醉龙,还有其他民俗舞蹈的成分。 所以平时在生活中能了解到中山醉龙的途径也不多。 醉龙文化虽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相对大多数舞蹈而言没有被深度挖掘和发展创作,也缺少舞蹈专业相关人士的关注,在舞蹈界的作品少之又少。 中山醉龙是后继乏人,有些表演技艺已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

  目前,广东省各大艺术院校都着力于对醉龙舞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为了探究醉龙舞及其文化在中山当地乃至广东部分地区舞蹈教学领域的传承现状,笔者走访了当地的高校,他们对醉龙舞的元素做了原始的采集、整理与教学组合编排,整理出了一套初具训练性的教材,并创作编排了大大小小的醉龙舞创作作品,基本实现了醉龙文化从原生态到课堂教学再到舞台创作的转变。

  三、广东中山醉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广东中山长洲地区醉龙文化传承与创作难点分析

  1.醉龙文化传承人情况及当下困难,多元生活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影响。

  2.高校教育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影响力不足。

  3.醉龙文化保护缺失,表演技艺濒临失传。

  (二)岭南文化的复兴、改革与发展

  1.思想观念、保护传播文化的思路改革与创新。

  2.本地域人才培养是改革与创新的基础。

  3.地域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4.依托良好的政策扶植与现代化手段提高传播效率、影响力,逐步提高地域性文化软实力。

  四、醉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醉龙舞是否有他的存在与研究的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岭南文化传承的舞蹈之一,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舞蹈与文化是必要的。 醉龙舞背后的岭南文化源于生活与生产,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与武术、杂技等文化相融合,是岭南特有的一种地域文化。 但对于传承与保护这项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化遗产,显然我们做的是不够的,至少对于大多数人甚至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民来说,都很少接触到醉龙文化。

  (一)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意义

  首先笔者认为作为传播文化的形式,演出必不可少,但毕竟演出所能达到的人数与传播力度是有限的。 如果真正想做到让多数人了解醉龙文化及其舞蹈,首先需要有人学习并且传承。 笔者认为还是要从教育入手,如岭南的各大艺术高校,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各地的舞蹈学校等,应该把醉龙文化教育加入到岭南舞蹈教育当中。 在岭南舞蹈当中,醉龙舞是相当具有岭南标志的舞蹈之一,其文化的深厚更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各流派不断传播恰好使该文化得到了相当好的保存,学习途径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丰富。 醉龙舞的动作特征鲜明,也可以融入到中小学生的特色早操当中,与其用外国的流行动作与音乐充当中小学生操类运动,文化传承这一历史任务岂不拥有更深的意义。

  (二)新时代传播手段的多样性

  当下醉龙文化及其舞蹈的传承与保护还是相当艰难,继承人缺乏,这个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如果随着农村人口逐步流动到城市,更多的人离开家乡,那样知道这种文化的人将少之又少‍‌‍‍‌‍‌‍‍‍‌‍‍‌‍‍‍‌‍‍‌‍‍‍‌‍‍‍‍‌‍‌‍‌‍‌‍‍‌‍‍‍‍‍‍‍‍‍‌‍‍‌‍‍‌‍‌‍‌‍。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的传承应该始终伴随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加速文化的传播,新时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多媒体的运用,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范围广的特点,完全符合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相关单位包括博物馆、各大艺术院校、媒体,以及社区艺术团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展览,各大艺术院校文化艺术作品的参演展演推广,媒体的主体文化宣传,社区艺术团社区活动的普及展演,这些都已经构成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五、当代视角下醉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传承与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要改变创作思路与传统观念,打破惯性思维,提高高等教育在地域性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承传播作用,正确调整比赛的地域性本土文化导向性,努力构建地域性文化研讨交流平台,提高本土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大力宣传醉龙的历史与文化。

  醉龙舞的文化根基是岭南文化的复兴、文化传承意识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是思想观念、保护传播文化的思路改革与创新,其次本地域人才培养是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另外地域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最后依托良好的政策扶植与现代化手段提高传播效率,影响力,逐步提高地域性文化软实力。

  如今,醉龙文化及其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应该大力发展传播传统文化。 创作者必须先做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充分挖掘文化素材,将传统表演形式与其内在的精神留下来,创作出具有地域性特征且具有民族凝聚力的艺术。 其次要从教育入手,从各大艺术高校入手,强调岭南文化地域性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核心竞争力。 应该把醉龙舞教育加入到岭南舞蹈教育当中。

  文化论文范例:当代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

  通过新媒体、比赛、宣传、高等教育等群策群力,提高高等教育在传播传承岭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实地调研各自学校以及本省其他高校醉龙文化传承及创作现状,并加以综合性研究。 通过此课题项目研究建立积极的醉龙文化研讨及创作平台,包括实践、理论、学术研究等,使其能够更好的提高广东人文艺术教育的水平。 扩大岭南文化艺术教育普及面。

  创新性地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手段普及传播岭南文化,呼吁加强地域性比赛对本土文化创作的政策倾斜。 通过比赛带动创作导向,提高地域本土文化的创新手段,改变传统创作思路,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地域文化软实力。 同时,开创岭南传统舞蹈文化在高校的研究平台和空间,普及并宣传优秀的岭南舞蹈文化。 相信不久的将来艺术工作者能够通过采风、记录、改编、创作等方式挖掘岭南文化艺术的价值,传承发展传播岭南文化,使艺术能够借助当下流行的时代表现方式,出现在当代中国各民族观众面前。

  作者:严 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871.html

《文化融合下岭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