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人工智能时代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探索

人工智能时代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探索

发布时间:2021-09-30 16:5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带来无限量的信息与数据,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其人才培育模式面临机遇与挑战。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及学习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带来无限量的信息与数据,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其人才培育模式面临机遇与挑战‍‌‍‍‌‍‌‍‍‍‌‍‍‌‍‍‍‌‍‍‌‍‍‍‌‍‍‍‍‌‍‌‍‌‍‌‍‍‌‍‍‍‍‍‍‍‍‍‌‍‍‌‍‍‌‍‌‍‌‍。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及学习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会计类大学生应具备财务、业务、技术和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数字素养; 会计类大学生; 人工智能时代; 培育模式

会计学论文

  一、前言

  数字素养培育是指经培养后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检索、评估、储存、生产、呈现和处理数字信息,并通过因特网进行信息交流和主动参与协作管理。 国外对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教育研究较早,以“Digitalliteracy”为主要关键词在Springer Link教学数据库中经检索、统计后,至2021年4月止,共有9007篇数字素养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大学计算机信息科学、教育学、业务与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研究的角度主要是“技术”和“意识”。

  会计论文范例: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分析

  我国在2006年首次出现对数字素养这一概念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输入主题词“数字素养”并以篇名的方式进行精确检索,至2021年4月止,共有3010篇。 国内研究成果集中在对高校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对策、现状等,也有零星的几篇文献对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学科及专业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仍未能从“3+1”的培育理念1来寻找与数据为伍的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式的会计类大学生培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3+1”的培育理念出发探索数字素养的培育模式。

  二、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会计类大学生。

  2.调查时间。 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

  3.调查内容。 本问卷设计的内容分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第1-3题)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目前所在年级、未来就业方向和自身学习现状。

  第二部分问题(第4-6题)调查学生对于数字素养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智能时代会计人才所需特质。

  第三部分问题(第7-8题)调查学生对于开展数字素养培育的建议与好处。

  4.样本范围。 在调查期间,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会计类专业大学生一共发放问卷219份。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显示55.25%的会计类大学生对于数字素养或数字能力认知停留在有耳闻,20.39%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 这表明大多数会计类大学生对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普遍是陌生的,对于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势缺乏了解。

  2.调查结果显示75.34%认为会计学生具备的数字素养是对财务数据的敏感性,有69.41%认为数字素养是利用互联网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 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数字素养的支撑技术与理论认知缺乏,但意识到数字素养与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素养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3.调查学生目前学习的知识范畴,80.37%的会计类大学生认为以接受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为主,以传统的会计知识体系为主,表明目前的培育模式着重于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但缺少与人工智能时代接轨的相关课程体系。

  4.在对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必备特质的调查中,88.13%的会计类大学生认为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是必备特质之一,有82.19%认为精通会计实务操作也十分重要。 这一结果表明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知识与实务操作的熟练掌握也是会计类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础且最不可或缺的素质素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的培育是尤其关键的,然而目前缺乏数字素养相关的培育体系。

  5.调查显示77.63%的会计类大学生建议现有的教学结构应多结合新的领域与研究,与基础的财务会计知识融合学习,60.27%的同学建议学习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语言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三)结论

  目前会计类大学生所接受的培育模式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会计类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无法适应智能时代财会行业新的择业标准。 针对目前面临的现状,本文进一步探索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具体培育路径。

  三、人工智能时代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思路及具体路径

  (一)培育思路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致力于培育一批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集企业财务、数据管理分析和智能机器学习等三大专业能力于一身,同时具有前瞻战略思维和国际化发展视野的复合型工商界企业领导者; 其次,建立一套可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评价在校学生的专业数字素养能力; 另外,基于数字素养的主要支撑技术与理论,搭建新的会计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培养会计类大学生的会计与财务逻辑、数据统计分析逻辑和计算机应用编程逻辑等综合数字能力。 最后,数字能力上升到数字素养,以实现会计类大学生人才培育要求。

  (二)培育路径

  1.打造跨界式师资队伍。 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培育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组织界聘请、引进数字媒介领域的专家,由他们担任会计类大学生课程的教师,教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拓宽会计类大学生的课程,培育学生的数字技能。 原有会计类专业的师资应跨界式提升,通过接受数字媒介相关课程的培训,对数字领域与会计专业课程融合的方式、应用场景等进行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2.构建融合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应加入课程的数字化,即在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字素养相关知识,使数字素养知识与会计类知识有机融合。 例如,与管理会计课程的融合,在“纯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合智能管理会计的内容,利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功能,更新和完善管理会计中所运用的一些方法,运用数学建模技术,发现数据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创造。 另一方面是数字化的课程,即新增支撑数字素养理论和技术的课程。 支撑理论课程包括数字素养的内涵与框架、数字素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等模块; 支撑技术课程包括利用Python等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大数据信息,数学建模、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等。

  3.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应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化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多种商业实景,构造新型大数据+云计算旨在培育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教育实践平台,建立一个全面的数字素养培育的数据库。 将实践理论教学平台有效融入会计类课程教学,实现线上理论与实务相互交叉、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借助"大智移云"等多种现代化科技创新手段,实现立体化、可视化、实务化、智能化,师生联通无限。

  4.构建科学化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数字素养培育的准绳。 数字素养的评价体系由独立式与融合式的评价体系相结合。 前者主要用来评价数字素养植入式课程的培育效果,评价学生的数字信息的抓取能力、对数字信息的思辨能力、支撑数字素养技术的运用能力等。 后者评价课程的数字化的教学效果,主要以考试形式进行考核。

  四、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计类专业的才人培育模式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本文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会计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学习状况和对数字素养的认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从宏观层面展开培育思路,微观层面阐述具体的培养路径。 本文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会计专业数字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实践借鉴和教育参考,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结构调整,引导课程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刘桂媛.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优化建议[J].商业会计,2020(5):103-105.

  [2]黄燕.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培养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82-85.

  [3]赵红梅,廖果平,王卫星.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以财务与会计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9(34):41-45.

  [4]何瑛,马珂,邵翠丽.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会计变革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8(13):118-123.

  [5]丁淑芹.颠覆与创新:大数据为财务会计注入变革基因[J].财会月刊,2016(31).

  作者:孙 颖 , 张亚连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957.html

《人工智能时代会计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