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10-21 16:4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文章梳理了新基建及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对江苏省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江苏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四智共建为抓手促进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新基建;新型智
摘要:文章梳理了新基建及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对江苏省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江苏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四智共建”为抓手促进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新基建;新型智慧城市;5G;大数据;人工智能
1概念界定
1.1新基建“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基础平台、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应用、基础标准、基础安全8个方面[1],围绕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建设投资领域展开。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更突出数据驱动、软硬兼备、产业赋能、协同融合。
1.2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2.0模式,是建立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基础上的。新理念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为核心的基本价值取向;新思维是指“互联网+”思维;新方法是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方法。核心要素包括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行中枢、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2]。
2新基建驱动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方向
2.15G是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动能5G具有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特性,采用切片技术以及边缘技术,提升用户服务精准化和定制化,提高部署变更的能力。5G根据末端应用场景灵活配置网络资源,满足了智慧城市对网络差异化的需求[3]。重构城市智能体系,强化城市智能感知能力,形成“端-管-云”协同发展的新型城市智能体系。
2.2大数据是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的中枢神经大数据把大量分散的点数据和分割的块数据汇聚起来,使之产生持续性的聚合效应,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的多维融合、数据挖掘、关联分析、成果的可视化展示,帮助做出更加全面、快捷、精准、有效的研判和预测,强化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2.3人工智能是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的智慧大脑人工智能以数据为驱动,根据智能化模型进行持续的城市运营支撑、智慧化调控调配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通过机器学习和机器训练等技术,将城市的大数据形成系统性知识链,总结一套城市的运行模式,为城市应用提供视频大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的基础服务,同时还提供了参数分析、事件检测、公共安全事件检测、城市管理事件检测等应用服务。
3江苏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3.1江苏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
3.1.1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省级层面,《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建设“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民生”以及“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各设区市层面,《“十三五”智慧南京发展规划》强调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公用事业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无锡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职责,围绕“优政、惠民、兴业”目标,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的品牌建设。
3.1.2注重信息基础工程建设实施“宽带江苏”“光网江苏”等重大工程,大力度推进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6.1万座;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25万架;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灾备中心;基本建成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无锡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LTE-V2X网络,提供36个应用场景,发展行业用户超过10万个。
3.1.3试点城市的标杆作用凸显江苏省目前试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扬州、南通、淮安被列入首批中欧智慧城市合作试点,泰州、常州、镇江等6市及12区县园区被列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南京中心”是全省率先建成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城市大数据收集及计算应用水平全国领先;苏州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智慧物流、智慧政务、智慧管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3.1.4重视产业及技术的引领作用在5G产业方面,积极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目前已培育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2家、“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11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智谷、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南京地平线、苏州思必驰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能无人机智慧医疗领域都形成独特优势。目前,南京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有1500余家,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无锡是国家级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保、交通、医疗健康、公共安全等300多个细分领域。
3.2江苏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地区信息化不均衡,智慧城市发展分界明显
江苏信息化发展水平稳定在全国前列,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98,但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苏南的信息化水平最高,信息化指数均在94分以上[4],并且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呈现明显的三级梯度。同时,自国家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全省共计参与46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苏南地区占26个,苏中地区共计涉及7个,苏北地区共计涉及13个(其中徐州独占5个)。苏南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进度也明显优于苏中和苏北区域。
3.2.2数据协同难度大,重基础设施轻实际应用
由于缺少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大量信息资源沉淀在各个部门,一个基层部门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个信息系统,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导致相同职能领域的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职能领域的各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都存在协同难的突出问题,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且数据使用多处于基础应用阶段,大数据的独特价值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此外,“信息孤岛”数据开采出来后,由于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不同,接口方式及通信协议等不统一,存在多元异构问题及数据融合问题。
3.2.3老龄化需求关注不够,容易出现新数字鸿沟
2019年江苏省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711.2万人,占比为21.2%,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并且各设区市常住老年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在城市生活日趋数字化、智能化的当下,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年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在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出现障碍,这就是“新数字鸿沟”。
3.2.4创新支撑动能不足,人才的紧缺度高
目前,全国有超半数的5G核心人才集聚在上海,培养周期长、专业要求高,使得5G交叉型、复合型人才难觅。大数据人才需求集中在大数据挖掘分析师、大数据研发工程师及大数据销售业务经理等岗位。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原因主要表现在人才集聚的创业所需的融资、服务、配套保障不足;企业数量不多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江苏的AI企业在全国的占比仅为7.0%,本土企业在强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少;缺少产业生态龙头企业,无法对新生技术人才形成就业支撑。
3.2.5网络安全风险存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截至2019年年底,江苏已拥有4963万网民,几乎有半亿,还有数目众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且两者的数据规模呈递增趋势。城市网络安全建设对安全测评建设不够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不集中、对大量涉及国计民生及公众隐私性基础信息系统监管不足等问题,会带来更为复杂的信息安全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个人不受控制地被追踪、恶意代码被传播、城市的信息平台被利用等问题。
4新基建背景下江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4.1夯实全省的网络基础底座,提升智能感知能力
开放各级政企单位公共设施资源及公共交通场所和设施,支持5G基站组网和示范应用场景建设。省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研究制定集市政照明、交通信号、道路监控、通信基站、环保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杆设计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构建开放融合的5G应用生态,形成“5G+”的应用延展,将其融入政府和企业各个环节,满足人、物、机器等各要素之间全连接,推动智慧城市从“局部感知”向“全感知”发展。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数据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5G器件研发制造基地以及应用软件研发基地,培育引进5G企业。
4.2实现云化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智敏响应层次
全省构建统一的大数据云平台,一方面能够实现大数据底层运行基础设施云化,依托长三角地区数据中心整体规划布局,联合各类数据中心运营主体统筹区域空间、规模和用能,探索全省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及建立长三角省际直连链路;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大数据服务云化,将大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进行虚拟化,多个城市之间可共用服务能力,加强大数据协同性。根据职能分工,按照“谁建设系统、谁负责对接”的原则,与各级数据实现共享对接,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资源为基础,实现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约化采集及统一化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从立法层面保障数据资源权益以及个人的信息隐私安全。
4.3满足高质量民生需求,拓展智能应用空间
健康方面:建设全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打通各级医院医疗数据,建立市民健康信息档案;建设智慧云医院,提供云预约挂号、远程会诊、云影像、云配药等服务,通过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提供精准治疗;建设全省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终端、人机界面的设计上,切实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生理特点及特殊需求,发展智能看护、智能穿戴设备。
教育方面: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归集各类数据,引进和整合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构建集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微课堂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型学习平台;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试点,为师生带来互动式、沉浸式的课堂体验,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个性化练习及学习分析、发展性评价等精准教学功能。治理方面:推进“一网通办”,推出移动端随申办市民云,提供多场景的便民服务;加强对“大数据+网格化管理”的运用,加强重大公共应急事件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将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方向。
4.4打造城市智慧化的基础支撑,强化智联保障水平
发展智慧产业:政府组织、学研机构、产业联盟、产品/技术/运营服务商等优质智慧城市参与方共同构建立体化的“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开放式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政企合作平台”产业生态圈,布局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链,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发展智慧人才:支持高校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智慧专业,引导产学研三方合作培养紧缺人才;制定全省智慧产业“高精尖缺”人才需求计划,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按需引才、精准引才;通过“城市合作”的方式,与发展较好的智慧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
智慧城市发展论文:物联网技术改革产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完善网络安全保护机制:构建合理的城市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排查系统安全隐患以及风险易存在的薄弱环 节;建设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加强网络安全领域舆情和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安全监管;建立自主可控技术门槛,对关键、核心产品的感知与终端设备安全监控、网络接入的鉴别和访问授权与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校验、数据的分级标记与分发等技术采用我国自主可控技术。
参考文献:
[1]徐宪平.新基建——数字时代新结构性力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中国信通院.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R].2019.
[3]滕冉.新基建下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发展展望[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0(7):32.
[4]江苏省信息化监测课题组.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报告[J].调研透视,2019(3):48
作者:桂晓璟,鲁旭,王利军*,汪晓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003.html
《新基建推动江苏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