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12-03 16:5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作为当代中国重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责任与担当,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基础。 价值表达力、目标说服力、协同合作力是中国方案影
摘要: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作为当代中国重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责任与担当,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基础。 价值表达力、目标说服力、协同合作力是“中国方案”影响力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源于“中国方案”的理论特质、发展指向与实践特征。 在提升“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过程中,其所代表的中国主流价值取向、中国国家立场也将彰显出更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多的国际共识与力量。
关键词:“中国方案”; 影响力; 政治话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形象
政治话语是政治交往中传递政治信息的言语作品,语言成分构成政治话语的基本要素。 而所谓政治话语影响力,主要指政治话语以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改变受众思想或行动的能力。 简单来讲,就是政治话语被认同、践行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治理发展需要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的“中国方案”。
政治论文范例: 以哲学思维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方案”凸显了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与担当,是当代中国重要政治话语,也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推动力。 提升“中国方案”的话语影响力,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巩固政治认同的现实需要,也将提升中国国家制度与主流话语体系的国内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世界力量。
一、“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价值指向
价值是客体基本属性与人的需要相互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作为当代中国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在价值层面体现着人们对“中国方案”基本属性的评价与应用,指向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诠释、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与受众价值认同的建构。
1 诠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评判客观事物,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的总体看法,是个体深层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提供了个体行为稳定倾向性的视域基础,构成了人类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竞争的本质。 与其他类型的话语不同,政治话语不单纯考虑语言性,也会考量和体现政治性,“是服务于政治权力关系的意义和目的的直接表达”[2],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图与明确的政治目的。 在建构与传播的过程中,缺乏价值观念支撑的政治话语会显得空洞无力,缺少行动号召力和凝聚力。 基于此,某一政治话语往往是特定价值观念的载体,是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与意识形态的表现。 而当政治话语被建构和创造出来后,又将在直接参与公共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改变和巩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构成,成为社会思想关系与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诠释与建构是政治话语的基本特质,也构成政治话语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 在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治权威的过程中,政治话语进一步诠释和展现国家在政治治理层面或事关国家发展、人民利益问题等重大关切的价值观念,为国家治理、国家制度、政党政策等的合法性提供支撑。 就“中国方案”而言,它是中国对当今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秩序反映与思维判断,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格局和国际社会形势所提供的应对策略、方案主张的集中体现。 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表达的载体,“中国方案”继承和超越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理念情怀,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与强调中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追求和坚守,集中诠释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思想体系、主导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2 引导社会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某种价值理念在应对各种实践问题时基本立场、态度和选择倾向的总和,是主体情感认知、道德评判、行为选择的内在心理支撑。 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话语不单纯是政治活动、政治信息的言语表述,其背后也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内涵并传递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政治话语差异背后是政治价值的差异”[3]。 政治话语能否产生效果以及产生怎样的效果,关键在于话语接收者对该政治话语产生怎样的意义认知与价值评价。 政治话语被认可和接受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价值取向和政治意义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一旦被创造出来,政治话语的创造主体就会注重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在不同的独立系统之间进行政治话语的传播,在促进政治话语发展、保持政治话语生命力的同时也实现话语价值取向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 而统一的、科学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对于社会的正向发展、团队凝聚力的增强、共同问题的解决、共同利益的实现等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主旨的“中国方案”,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取向引向了国际话语场,注重不同国家的协同合作,努力实现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共担责任、共享成果。 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和实践、对“共商共建共享”等原则的强调和坚持,“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进一步传递和引导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许多国家共同认可、决策行为的思想前提。 在复杂多变且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面前,只有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取向,才能促使各个国家超越政治制度、国家利益、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国别差异采取共同行动、协同合作,强化相关行动的合力效应。
3 强化受众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主体对某一价值观的认可与赞同。 当主体形成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时,就会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甚至服从该价值观强调的价值规范。 就政治话语与价值认同的互动实践而言,政治话语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和外显形式之一。 在传递政治信息过程中,政治话语对政治活动的价值取向、目的追求加以诠释,论证了政府、政党的政治治理行为及其价值动机的思想根基与合法性。 通过引导或强化等多种方式,政治话语将其内含的价值取向或思维模式反复作用于受众的基本认知乃至价值评判标准,使民众在思想认知和价值评判中产生共鸣,进而逐步实现对个体价值认同的建构。 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政治主张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4]433。 在对当代中国全球治理价值取向以及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理念的集中表达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内涵的“中国方案”,以其对人类休戚与共亲密关系的强调和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追求,彰显了中国国家治理理念“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而不同”的价值方向以及“共享共赢”的价值目标,提供了不同国家之间团结协作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中国方案”话语传播并强化不同国家受众价值认同的“同一”基础。 当“中国方案”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被传播和运用时,也不断建构和强化着不同国家受众的价值认同。 从基本的话语表达认同,再到深层次的话语价值、话语立场、话语目标认同,“中国方案”在不断扩大话语影响的同时逐步提升国际社会不同国家对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认同,强化当代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国家形象。
二、“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基本构成
随着中国在全球性问题上的积极发声与正向作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在具体的话语传播与交流中,不同政治话语影响力的侧重点和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就“中国方案”而言,价值表达力、目标说服力、合作协同力构成“中国方案”影响力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源于“中国方案”的理论特质、发展指向与实践特征。
1 “中国方案”的价值表达力。 话语是人类价值表达的主要工具,但话语不能自我显示出其价值,话语价值能否被理解和认同,与话语表达习惯、话语价值本质、话语文化底蕴等密切相连。 作为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态的解释系统,核心理论的系统性和核心价值的科学性是政治话语价值表达力的关键要素。 影响力较大、较容易被人们认同的政治话语,一般都能较好地对关系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给出具有说服力的、满足社会发展与个体需要的阐释,能帮助和引导人们获得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强化主体需要的被满足感。
此外,科学的政治话语也往往内含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揭示,基于对该政治话语的理解和运用,人们能够获得相关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彰显该政治话语与主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 “中国方案”的价值表达力构成“中国方案”影响力的基本要素,是因为“中国方案”对当今全球治理发展需要的叙说、对世界现代性问题总体形态的再现、对追求全人类共同体价值立场的明确、对共享共赢观点的表达,奠定了“中国方案”国际影响的重要基础。
如在2017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针对国际社会经济增长失衡、发展活力不足、治理模式滞后等方面的问题,习近平引用“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淮南子·主术训》)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清晰地表达了中国愿与其他国家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价值立场以及对开放共赢、公正合理、平衡普惠等价值的追求,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话语认同,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2 “中国方案”的目标说服力。 目标是主体对实践结果的主观预期。 而目标说服力,可以理解为目标的价值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现实性等使受众对目标主张心悦诚服的能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凝聚力是实现人类组织形式由群体向共同体方向发展的内在因素。
当不同组织、不同个体成员之间设定统一的目标并得到认同后,就能更好地为集体行动提供方向,促成不同组织、不同个体统一行动的开展与实现,形成凝聚不同组织或个体的重要力量。 由此出发,政治话语在阐释目标追求的时候,要关注并展现目标对不同组织、不同个体的激励与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提升所设定目标的说服力。 在当前的全球化发展格局中,虽然每个国家的现实边境依然清晰,但经济、安全、环境、卫生、医疗等问题的全球性,再次凸显了人类的利益共通与命运共同,各国之间的利益已经紧密融合,任何一个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应对。 面对全球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众的共同目标。
但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体条件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每个国家的目标各具国家特性,国际社会中不同受众对不同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也总是依托于特定的国家实践。 如何让不同受众接受“中国方案”提出的人类主观设想并为之努力,对“中国方案”的目标说服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这就要求在“中国方案”话语传播与交流中要注重“中国方案”倡议下相关发展资料的数据挖掘以及具体发展的范例分析,更全面、具体地彰显“中国方案”目标的价值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现实性,帮助不同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方案”的目标主张,进而使他们在实践中共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3 “中国方案”的协同合作力。 从字面理解,协同合作就是“同心合力,互相配合”,是指不同个人、群体之间基于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联动行动模式。 在这一联动行动中,不同的个体、群体都获得利益,不存在单方获益或某一方利益受损的状况。 协同合作存在和被需要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生存、生产发展、社会前进的保障,是整体性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的基础。
协同合作力就是促使系统各个要素以及系统整体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力量和特性。 协同合作力的展现与提升,是引导协同合作行为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全球性公共事件的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常规的国家间经济合作与资源互补等实现,都需要不同国家间的协同合作。 与此相联系,在国际社会话语交流与传播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国家间协同合作发展需要并倡导这种做法的话语,往往能得到更多国家民众的认同,产生更大的影响。
就“中国方案”的话语传播与影响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目标,明确了国家间协同合作的目标基础; “中国方案”对共享共赢等原则的倡导,提供了国家间协同合作的行为指引; “中国方案”对创造共同利益、维护和发展共同利益的追求,奠定了不同国家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现实基础,提供国家间协同合作的有利氛围。 此三者构成“中国方案”协同合作力的重要支撑。
如在亚太经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相关会议中,中国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宗旨,坚持互利互惠的价值理念,致力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所力践的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和“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积极合作,将众多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为国际社会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指出了方向,提供了信心和力量。
三、“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提升路径
自“中国方案”提出与积极践行以来,虽然各国持续发展前进方向所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与重大关切也日益明显,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多时候是以一种“理想愿景”的形态存在,依然有个别国家没有完全摒弃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倡议落实到具体行动,还需要不断提升“中国方案”的话语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更多地凝聚共识,推进共同行动。
1 明晰“中国方案”的理论主线,丰富“中国方案”的价值内涵。 作为一种言语作品,政治话语不是社会现实和政治实践的简单再现,而是人类政治思维方式的表达,也是对国家政治价值认知、评判的建构。 在生成与传播过程中,依据清晰的理论主线与丰富的价值内涵,政治话语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其价值表达力,更有效地作用于受众的思维认知,逐步实现受众对话语的价值认同。 就“中国方案”而言,明晰和把握“中国方案”的理论主线,是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有效传播“中国方案”的理论前提。 在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这一论述,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的综合判断,是当代中国倡导的国际关系模式以及外交思路的集中体现,既阐明了“中国方案”的主要倡议,也构成了“中国方案”的理论主线。 在明晰理论主线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具体阐述了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世界各国践行多边主义,相互尊重,通过平等协商、同舟共济、环境友好等加强合作,保护好整个地球家园。 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主张与当代中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紧密相连,在国际社会层面强调和追求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利益。 丰富“中国方案”的价值内涵,要在理念、政策、行动等方面充实和阐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样态与构建路径,进一步强化“中国方案”相关阐述、具体主张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使之成为互相支撑、佐证的理论体系,更好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现实转化。
2 优化“中国方案”的话语逻辑,完善“中国方案”的话语设计。 话语承载一定的内涵,并通过特定的顺序和程式表现出来,这种结构化的关系,就是话语逻辑,而话语设计主要是指用合理的、周密的规划把话语内涵、话语逻辑等表达出来的过程。 “中国方案”话语逻辑的优化和话语设计的完善是“中国方案”话语内涵顺利传递、话语目标得以顺利展现的重要根基。 在“中国方案”话语逻辑的优化中,把握“中国方案”的价值立场是始点。
相比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话语立场,“中国方案”强调以人类的共同发展利益为中心。 优化“中国方案”的话语逻辑,要将人民主体思想置于国际视野,全面阐释“中国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和人类发展重大关切的关注,进而深入揭示中国方案“内在的逻辑理路是从改变自己、改变地区到改变世界,理论本质是基于全人类利益相关与命运相连的立场,表达出一种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5]。
而在话语传播与交流中,每个话语有自己独特的说明框架或程式表达逻辑,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也都是具有个体性、自主性的鲜活个人。 这就要求“中国方案”传播与宣传的方式要植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力量,关注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背景、视域差异、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话语设计以推进“中国方案”话语的被理解、认知评价以及意义再生产。 例如,“以和为贵”“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在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时,应以“遵循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社会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有机统一”[6],把“中国方案”在话语设计上具体化为和平发展观、共同利益观、全球治理观、国际责任观和文明多样理论、多边主义理论等,重点以和平发展观、全球担当等诠释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与构建世界秩序中的实践方式。
3 展现“中国方案”的共赢共享,强化“中国方案”的合作倾向。 不同国家政治话语的竞争在本质上不仅是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之争,也是不同国家利益的竞争。 能够在国际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得到较多国家认同的政治话语,一般都能与不同国家利益需求和发展愿望相联系,较好地匹配当前的政治、经济状况与社会环境,主张明确且具有直接而强烈的行动倾向。 与欧洲构建共同体的机制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展的思路是依托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共处,构建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形成一种命运相连的共鸣、共振、共享的关系结构”[5]。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立场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共享共赢”和“公平正义”是中国政策的一贯坚持。 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后,当代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G20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途径,努力促进各个国家之间有序互利状态的实现,通过强化协同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地发展。
可以说,“中国方案”是“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三者之间寻求的‘最大公约数’”[7],除了在价值追求、理论内涵等上构建共享共赢的关系结构,“中国方案”的相关倡议主张在实践中也展现和带给各国发展的共同利益,提供“中国方案”协同合作力的客观利益支撑。 在国际话语传播与政治实践中,只有充分展现“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等的共享共赢模式和理念,才能逐渐催生并强化不同国家间的共通情感、共同利益与共享价值,在彰显和强化“中国方案”合作倾向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协同合作的实践提供基础保障和方向指引。 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4]433
结语
积极建构和传播“中国方案”,使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在国际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是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性问题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国际政治世界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世界各国也需要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的政策走向与理论主张。 当“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诠释和倡导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模式和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主流价值共识和构建世界新秩序基本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其所代表的主流价值取向也将彰显出更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在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多的国际共识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9.
[2]施惠玲,杜欣.政治传播内容中政治信息与政治话语的区分及其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16(3)∶115-120.
[3]权宗田.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76-78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金素端(1986-),女,广东汕头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151.html
《“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价值、构成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