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2-01-18 10:50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性武术宜宾生门武术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生门武术传承内容丰富,习练者以基本拳法学习为主,学习主动性不足;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导,家族传承、馆、校、培训班等为辅,练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性武术——宜宾生门武术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生门武术传承内容丰富,习练者以基本拳法学习为主,学习主动性不足;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导,家族传承、馆、校、培训班等为辅,练习场地及时间不固定;受制于地域条件,仅在昭通和内江有一定的影响力;传承人趋向年轻化,但段位较低,缺乏技术和理论培训,同时存在生存困境;政府资金、宣传支持程度不够,协会无专门的协会管理团队等是限制生门武术传承的因素。提出挖掘适合年轻习练者的技术,建立新体系;拓宽传承渠道,扩大习练群体;服务社区群众健康,与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强化生门武术的影响力;举办生门武术文化与技能培训,提高传承者的技术理论水平;完善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及运行机制,提升工作质量。
关键词:地方武术生门武术武术传承八卦拳宜宾
地处四川南部的宜宾,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的交汇之地,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竹都”之称的它,存在着悠久的渔文化和侠文化。正是在此文化的积淀中,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宜宾生门武术逐渐发展。但在科技迅猛发展、人民余暇时间逐渐被科技产品占据的今天,地方优秀的传统武术日渐式微,它的传承状态如何,又该何去何从,值得探讨。
1生门武术的发展逻辑
1.1生门武术的传承历史
在与生门武学研究会会长庞廷华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生门武术的传承始于四川宜宾人——黄广三,武艺精湛,威名远播。因三下广东佛山一带学艺,世人为其取雅号“广三”,多称呼其“黄广三”“广三爷”,其中生门八卦拳是他在清朝嘉庆年间历经二十多年,集众家之绝技所创,而后通过单代师徒传承,将生门武术传予其得意门徒曾打渔(曾以打渔为生,世人以业代名,真名已不可考)。曾打渔又传于马德胜,相传马德胜少时好习武,从舅学艺,拜曾打渔为师后,虚心请教,勤学苦练,习得了“八卦拳”和“犀牛照角”等拳法。
马德胜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发展创新,更加丰富了生门武术,习练生门武术的人逐渐增多。其传人遍及金沙江两岸,宜宾传人尤众,以李厚云、何鹤林为优,云南昭通传人以龙云、彭勤为最。至今,生门武术还经历了多代师徒传承,中间也有彭勤、李发富等家族传承和现在的校际传承。现在宜宾也有一些老拳师在习练和传授生门武术,教导后人,培育下一代,传承发扬生门武术。[1]
1.2生门武术的特点
宜宾多地由古至今存在崇仙敬佛的文化。尤其在李庄古镇,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今仍较完好地保存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受道、佛等五行八卦文化影响的宜宾生门武术创始人以《易经》为理论基础,通过刻苦练习、潜心揣摩、广览博采、反复实践,掌握了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2]创编了生门八卦拳、单鞭救主等武术套路和功法。
从生门武术的技法特点看,它招式紧凑、技术刁钻、形顿诱敌、以守为攻、寓攻为守、力忌先发、意在取穴。身法上快速灵活、进退敏捷,讲究“功法一体,以气催力,内外兼修,亦刚亦柔,动静结合”。手法细密,讲究盘、拨、砍、宰、穿、绕、撩、挂的纵横变化以及一法多变、一掌多用。步法灵活,在窜蹦跳跃和转折起伏中体现出轻、快、稳、准、美等特色,尤其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修炼,强调身体的俯仰伸屈,拧旋折叠,柔中寓刚,自然和顺。
2宜宾生门武术习练者的现状
生门武术植根于宜宾,汲取宜宾文化而发展,若离开了创始地,就失去了其发展的文化动力。生门武术昌盛期间,也有外地的武术爱好者来学习生门武术,但并没有在外地大面积的传播,习练群体不成规模,所以现在他们的发展状况也无从知晓。近年来,借助于馆校传承,宜宾本地的习练人数有所增加,但基本是男性,很少有女性参与,数量也并不稳定。在被调查的习练者中,主要集中在40-50岁的社会人士和4-12岁在武术馆校学员这两个群体。
2.1生门武术的习练内容
生门武术传承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八卦拳一路、八卦拳二路、八卦拳三路、单鞭救主(一)、(二)等,以练习劲力、功法为主。但调查发现,八卦拳一路的受众最多,单鞭救主(一)、(二)的习练者相对少,只占调查总数的5.1%与4.2%。据了解,八卦拳和练步拳均是生门武术的入门拳术,而单鞭救主的内容比较复杂,难度相对较高,习练者水平达不到其要求。习练者只有将它们掌握后才能继续学习单鞭救主等更高级的拳术。因此,大多数受众均在学习八卦拳和练步拳。另外,掌握了生门武术功法的传承人不多且大多年龄较大,传承途径变窄,导致知悉生门武术功法的人也不多。
2.2习练生门武术的动机
从实地调查中了解到,宜宾的武术教练多与本土生门武术研究会有联系,或是从小接受过生门武术的教育,或是对生门武术较为了解,亦或是对生门武术拳法比较善长。其次,生门武术在当地武术届流传较广,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因此,习武者希望能在习练武术时学习生门武术,通过生门武术达到学习本土文化、锻炼身体以及升学等目的。但在具体调查中发现,年轻的习练者因个人喜好选择习练生门八卦拳的人数不多,他们认为传统生门武术与竞技武术相比缺乏跳跃、跌扑、滚翻、平衡等多样的难美动作,对他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对生门武术的文化和技术特点的了解和体会不足,也导致了习练者在练习时心理和身体上难以产生认同感和获得感,缺乏习练生门武术的内生动力。
2.3参与生门武术传承与习练的途径
现代社会生门武术的传承仍主要以传统的拜师形式进行,通过拜师习武,能习得生门武术的精髓。同时也有部分传承人继续在家族中教拳,将生门武术传给下一代。对普通的习练者而言,武术馆校、俱乐部、兴趣班等是他们的主要习练场地,而这部分人又集中于4-12岁年龄段的孩子。另外还有在当地武术培训班和大、中、小学课堂中开设生门武术内容的形式存在,但较为鲜见。
2.4生门武术习练者的练习频数与时间
受到工作、生活、学习等限制,大部分习练者每周的习练次数能达到2-5次,能够坚持每天练习的只有2人,仅占受访者的1.7%,而一周能练8次及以上的几乎没人。另外,他们练习的时间集中在早晚两个时间段,且因晚上放学和下班,余暇时间更多,部分成年人为了放松和锻炼身体以及发泄精神上的压力,也选择在晚上练习,因此该时段又是习练人群最密集的时候,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也能达到近2个小时。
2.5生门武术的传承、习练场所
由于传承和习练主要以拜师、家族传承和武术馆校等形式存在,因此,生门武术的习练地点以室外的公园或广场为主,如翠屏山下广场和山上赵一曼纪念馆前坪、宜宾市体育馆广场,均常年有习武者在习练生门武术。但就活动地点而言较有局限性,部分受访者还反映,若天气状况不好,随时会停训或会根据周边能遮风避雨的环境更改训练内容,对系统性学习武术构成了障碍。[3]另外,少部分武术馆校有较为基础的武术场地,如铺了跆拳道垫的场馆。但由于一些难度动作需要在专业场地练习,对场地要求较高,仍容易对习练者水平提高设限,传承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受限,阻碍了生门武术的良性传承。
3生门武术在外传承的现状
生门武术属峨眉武术“五花八叶”的一部分。但由于地域限制和历史影响,其习练者数量和传播的广度不如其它地方峨眉武术拳种,如内江盘破门、松溪内家拳等。
近年来,能把生门武术带出宜宾的传人和习练者寡,能以生门武术门人或习练者身份去参加比赛的人仅占调查人数的26.3%。在实际走访考察中还发现,当地市武协主办青少年武术比赛或川南武术邀请赛等类型的赛事,常设有生门武术相关的比赛内容外,能吸引周边内江市和云南昭通市部分生门武术习练者来参赛,而从其它地域来参赛的人近乎寥寥,对外的影响力也稍有不足。另外当地政府部门虽对传统武术文化有一定的重视,分管协会的主要领导经常出席生门武术的活动,但在经费支持上的杯水车薪,仍影响着生门武术在外的有效传承与推广。
4生门武术传承人(教练)的现状由于生门武术传承人较多,且大多在武术馆校担任教练员,因此,选取了部分在武术馆校的传承人进行调查。
4.1传承人的年龄结构教授生门武术的教练员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该年龄阶段的教练员具有较高的斗志和实践经验,有创新和应变能力。大多数教练员从事多年的训练工作,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和带比赛的经验,但也正因为年轻,亦存在对生门武术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的情况。
4.2传承人的技术水平情况段位的高低是衡量武术教练员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岗位培训需要制度化、经常化,[4]必要的培训有利于教练员的长远发展。但调查发现,生门武术的教练员段位级别普遍不高,主要原因一是段位的升级有一定的年限限制,这些教练员较年轻,年限未达到;二是宜宾市未设考取高段位的点,不方便。加之教练员本身对段位的认知不足,参加培训考段的积极性不高以及缺乏经费等因素,都导致了生门武术教练员段位普遍偏低的情况。
5制约生门武术传承发展的因素
大家普遍认为限制生门武术的发展因素主要是当地政府对生门武术的重视程度和宣传不够。其次是而传承人对生门八卦拳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度不够,练习场地限制了技术的传承,以及教练在理论教学方面缺位,淡化了对生门武术文化的传承[5]。最后,生门武术传承管理机构不完善,职员分工不明确,工作没有报酬,在职人员多是兼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传承发展工作当中。
6结论
(1)生门武术传承内容丰富,但体系不完善。受教练影响习练者主要以八卦拳和练步拳等基本拳法学习为主,中、高级内容和功法类习练者较少,受年轻习练者喜欢的现代化技术缺乏挖掘,习练者主动学习的动机不足。(2)生门武术传承方式仍以师徒传承为主,家族传承、馆、校、兴培训班等传承为辅,因此习练者集中在晚上下班和放学后或周末练习,场地以广场或公园为主。
(3)生门武术受制于地域限制,除了本地传承较好外,在外知名度不足,在云南昭通和四川内江有一定的影响力。(4)生门武术的教练员趋向年轻化,他们富有活力,能承担后续的传承任务,但缺乏生门武术系统的技术和理论培训,段位较低,同时存在生存困境。(5)政府资金支持程度不够,对外宣传不到位,大型比赛、活动也少,缺乏专门的协会管理团队等是限制生门武术传承发展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庞廷华,尤再清.中国武术生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志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4):57-61.
[3]刘红星.湘潭市巫家拳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春岁月,2013(23):454,453.
[4]林培兵,罗景.安徽芜湖市武术教练员现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3):52-55.
[5]徐贵华,赵光勇.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武术研究,2012(1):51-53.
作者:李庆新1傅雪祥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287.html
《西南地区地方武术的传承现状以宜宾生门武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