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2-01-21 10:5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科普图书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于开启民智、振兴国力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时代,为了在全媒体科普语境中发掘更优质的作者团队、传播更精良的科普内容、营造更良好的科普氛围,科普图书出版应从选题、作者和内容3个方面建立把关机制
摘 要 科普图书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于开启民智、振兴国力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时代,为了在全媒体科普语境中发掘更优质的作者团队、传播更精良的科普内容、营造更良好的科普氛围,科普图书出版应从选题、作者和内容3个方面建立把关机制,保障优质科普内容的传播。
关键词 科普图书;把关能力;提升策略
新时代,科学普及已成为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杂交水稻、新冠肺炎防治、转基因等科普图书的出版,有利于广大读者辨别真假信息,高效学习科学常识。然而,一些市面上的科普图书质量堪忧,不仅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误用等语言文字差错,还存在知识性差错,甚至出现政治性差错,容易误导读者,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理顺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把关能力的现实表征并分析其提升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升科普图书出版的把关能力是必然要求
科普图书的把关是指对科普图书的政治倾向、科学性、知识性等进行把关,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对出版与否作出判断。科普图书与其他形式的科普传播产品相比,因其所秉持并强化的把关意识和把关能力而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更能满足大众对真实、权威的科学信息的迫切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一旦科普图书出现差错,就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编辑尤其是少儿科普出版物的编辑,应树立把关意识,提升把关能力,对科普图书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以带给读者导向正确、制作精良、格调健康的科普图书。
1.1 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隐性价值
输出一方面,科普图书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隐性价值的输出途径之一。在科普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严把内容质量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反复审核书稿内容,重点防范政治立场、政治倾向和政治观点错误,以及导向性和政策性错误,杜绝科普图书成为西方意识形态隐性价值的输出窗口,尤其是涉及国界、军事、外交等重大问题时,科普图书编辑更要严谨细致。另一方面,科普图书具备展现我国科技实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输出隐形价值的作用。
科普图书编辑可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结合国家科技热点和前沿成果,主动策划能够反映党和国家发展成就的科普选题,积极申报“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例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点赞中国:超级工程3D立体互动百科》、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龙门书局出版的《极地征途:中国南极科考日记档案》等科普出版物,都入选了“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既大力宣传了当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充实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档案,又提升了民族自信。
1.2 有利于促进科学进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1]科普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其目的正是从科学人文精神传播的角度,利用各种媒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反映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当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流冲击中,大众只有理解权威、真实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才可能继承和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创新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本经过层层把关的优质科普图书,不仅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审视、总结科学发展经验,也能让大众通过阅读来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厚植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例如,科普读物丛书《十万个为什么》自1960年出版以来家喻户晓,在普及科学、传播知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领了几代青少年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
1.3 有利于扩大传播领域,建立科普传播渠道
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科普图书逐渐建立了更畅通的科普传播渠道,更丰富、多元地传播了科普思想和知识。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需要融合心理学、化学、物理学、出版学等多学科知识。近年来,我国科普图书呈现生活知识类、农业科技类、工业科技类等细分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科普传播,编辑可以运用各种富媒体形式来呈现科普内容,提供多维阅读体验,并通过多媒体、多介质的宣传推送,为科普出版物提供增值服务。内容始终是科普工作的灵魂,如果没有足够优质的内容,再好的形式和技术也会空洞乏味、陈旧滞后,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2 当前科普图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科普活动的现实规律,笔者整理了科普信息传播链。科普信息在经过生产环节成为合成传媒作品后,即进入由图书出版机构、期刊机构、科研院校等组成的把关系统,从而由编辑等作出科普信息的真假判断。编辑在把关过程中,要分辨科普产品的作者来源、信息来源、表述是否合规等一系列问题,要洞悉虚假科普信息的传播技巧,避免存在争议甚至错误的内容散播从而引起民众质疑情绪。总体来看,目前科普图书中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2.1 政治错误无孔不入
虽然科学理论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家,自然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内容质量方面的问题,很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借以滋事、挑起事端的由头。”[2]把好政治关是科普图书传播的第一关,是底线。科普图书不能假借科普名义传播带有特定政治倾向性的错误观点,如“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把好科普图书的政治关,主要就是揭露和批判这些错误观点,为大众营造风清气朗的科普空间,明确科普目的是启发民智,振兴国力。一旦包含这些错误观点的科普图书进入公众视域,会造成恶劣影响,由图书质量问题演变为危及我国社会安全的政治问题。
2.2 科普信息真伪难辨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庞大复杂、具有行业壁垒的立体结构体系,科普作者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传播真科学,破除谣言和伪科学,旨在让大众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培养大众科学素质,激发大众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然而,市场上存在一些在内容上不够严谨的科普图书,没有经过出版流程的严格把关,传播错误信息,出现误导大众、贻笑大方的不良后果。例如,某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动物的科普书中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引发知识普及和文明理念的争议。这类科普图书的出现,说明我们需要继续不断加强对科普图书内容的把关,杜绝知识性差错。
2.3 知识错误难以杜绝
科普图书中经常出现两类知识错误。一类是粗心大意、不够严谨,例如,某社关于常见动物识别的图书中存在多处诸如把金丝猴配图成松鼠猴等错误;关于猛犸象的出现年代表述,原文为thatlivedthousandsofyearsago(生活于数千年前),猛犸生存于更新世晚期,而更新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因此可模糊化处理为whichlivedontheearthduringtheearlystagesofhumandevelopment(在人类发展早期阶段生活在地球上)。
另一类是主观性太强,缺乏推理,逻辑难以自洽。科学结论的得出不应结论先行,再查找论据、自编逻辑。例如,在某科普健康饮食的图书中,在介绍素食、戒碳水食物等带给人体的变化时,应阐明短期和长期的变化原理,而不能仅以个别网络数据或特例轻易得出素食比肉食健康、碳水没有蛋白质有营养等结论。
2.4 专业有余普及不足
很多科普图书“科学而不普及”。事实上,对于缺乏专业训练、对科研动态涉猎较少的普通读者而言,这类科普图书难度系数较大,只能成为科技极客和一些科学爱好者的小众读物。如何讲出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故事是科普图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人们对于故事的渴望可以解释为“人类对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层需求”,在故事中既包含“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同样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体验”。[3]
科学普及只有影响人、打动人,才能说服人、感染人。科普图书编辑应该帮助作者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语言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普及语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故事、小说、对话、散文等形式,以及风趣、幽默、形象的语言,以情趣盎然、活泼生动的微观叙述和个性化表达为大众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放松。
3 科普图书出版把关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具体实践中,出版机构对科普图书的把关是通过机制来完成的,包括编辑出版责任机制和出版管理宏观调控机制:前者包括出版前期的选题策划、选题论证,中期的三审三校,后期的样书检查等环节;后者包括重大选题备案、舆论引导等。除了把关机制外,对编辑把关意识和把关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举措之一。科普图书的把关实践虽然已比较成熟,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基于移动端的传播形式,科普图书的传播效果不强,受众也有限。笔者把科普图书放在科普全媒体传播语境中来审视,从选题、作者和内容质量3个方面探讨科普图书把关能力提升策略,旨在与把关机制协同保障科普图书内容质量。
3.1 注重科学选题,关注科普动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国一大批科普工作者,或来源于科研院校,或来源于专业的科普团队,他们以图书、文章、讲座、视频、展览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有效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科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好的内容才是王道。对于科普图书的制作,选题的报送和审批是一本书稿进入出版流程的第一步。
图书出版机构应结合大环境和发展动态,全方位地论证和评估科普选题的内容质量和出版价值等,将在选题论证会上经过充分讨论研判后通过的选题向上级管理部门申报审批。同时,负责某一本科普图书的编辑要积极关注科普动态,及时跟进学科领域里的权威学者和领军人物的研究成果,客观对待争议问题。此外,在数字媒体时代,编辑需要处理的内容类型将不断拓宽,科普图书编辑还要树立人机协作的编辑出版理念,把相关新技术融入科普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中,借助新技术实现科普图书的选题把关和内容质量提升。[4]
3.2 注重优选作者,培养科普共识
好的作者团队是科普图书出版的主力军。科普作者应端正科普态度,尊重事实,在论据充分的前提下客观地陈述内容,切忌主观臆断。具体而言:①科普作者应求真,坚持依据事实和科学逻辑,抛开否认求真的工具主义科学观,采用科学实在论,致力于实践效用,最终达到对实在的重新描述。
②科普工作者要求善,不能因为占有知识和思想的先机而利用信息不对等地位采用蛮横、傲慢的科普态度,要由“知识传播”的权威立场逐渐倾向于“探究式过程”的亲和态度,推行科普生活化,保持平和、平等的科普态度。③科普作者要求美,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善用全媒体形式,让年轻人觉得有趣。近年来,科学家勇于“破圈”,用越来越丰富的新方式普及“硬核”的科学知识,传播科学内容。例如,截至2021年底,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已经在抖音收获53.1万多粉丝,在B站有133万多粉丝;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bilibili平台(B站)开设的官方账号“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有173.8万粉丝。这些科学家们勇于拥抱新事物,而广大年轻人也报以欢迎和敬意。
3.3 注重层层把关,保证科普质量
科普工作者也可以借鉴图书出版的选题论证、三审三校等制度,提高区分学术观点问题和政治原则问题的能力,审核科普内容是否严谨正确,确保未涉及重大政治问题,避免知识性错误、政治性错误等。尤其是在跨界科普时,科普工作者更要考虑实际情况,注意权威公正,遇到知识盲点要及时向业内专家求证。否则,形式做得再夺人眼球,收获再多流量和关注,科普信息在内容上有问题的话,也避免不了传播无效甚至有害。
例如,某已经被整顿的泛科普类自媒体的节目中得出所谓“巴西大火是中国人吃肉多”的错误结论,这类视频虽然制作精美,但也掩饰不了其内容苍白的事实。相关部门应牵头建设权威平台,完善科普工作流程,明确科普责任主体,规范科普工作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利用官方的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媒介来构建科普全媒体传播机制,积极应对科普失范或负面舆情,充分认识舆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及时用事实揭穿各种科普谎言,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信息公开和正确知识的宣传普及。科普信息把关系统只有在舆情的“萌芽期、发酵期、高峰期、消退期等阶段”积极应对,才能做到在关键时刻和政治原则问题上不“失语”和不“缺位”。[5]
4 结语
总体说来,在科普工作的全媒体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作为科普工作重要载体之一的科普图书出版的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把关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要把好哪些关,这是图书出版机构、科研院校等把关系统组成单位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可尝试从选题、作者和内容质量3个方面着重提升,以保障科普图书内容的权威。科普图书出版把关能力的提升,将助力于科普全媒体传播的发展。在图书出版机构、科研院校等组成的把关系统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普图书的质量会越来越好,有效助力科普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76.
[2] 韩惠言.出版导向把关:态度、能力与规律[J].中国编辑,2019(10):9-11.
[3] 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5.
[4] 程军.编辑出版质效提升中的新技术应用分析与展望[J].科技与出版,2021(12):87-90.
[5] 赵辰玮,巩建宇,刘韬.突发公共危机中科普宣传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21(3):67-69.
作者:周 丽1),2) 丁三青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297.html
《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把关能力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