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2-01-27 10:45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方言是一个地域社交的工具,是当地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是组成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方言现象,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在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方言的现状
【摘要】方言是一个地域社交的工具,是当地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是组成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方言现象,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在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方言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保护方言的工作已然刻不容缓。
【关键词】方言;方言现象;存在意义;现状;保护
西汉扬雄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又称《方言》,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晋朝葛洪《抱朴子·钧世》:“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唐代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由此可见,方言自古有之。历史的战乱,人民群众的南北迁徙,不同地域的语言变体,都推动了方言的产生。
一、方言现象
方言的定义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方言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
(一)日常生活中的方言现象。
1.中国有八大方言区,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细小的方言分支。不同方言区操不同方言。同一方言区的方言,同一个字词的语音也会有一定差异;例如普通话中的“像”,同属西南官话区的吉首一地音同“匠”,保靖一地读音音同“强”。同音的字词,意义也不一定一样。例如:西南地区的方言“鞋子”和“孩子”音同,音为“孩”,其“鞋子”为穿的鞋子,“孩子”为小朋友。
2.同一事物用不同的方言词语表达。这种现象是不同的语言习惯或者是某个地区对词语的禁忌态度造成的。比如:北京忌用“蛋”字,他们用炒黄花表示炒蛋,皮蛋说成松花。上海人不忌“蛋”,忌讳的是“卵”;普通话里的“猪血”一词,有人说猪红,用“红”代替“血”,认为“血”不吉利;“玉米”一词,有的方言说成包谷,有的方言也说玉米。
(二)影视剧目里的方言现象。影视剧目以普通话为主,但也不乏方言剧目的出现。为了体现地域色彩,增加影视剧目的可观看性和趣味性,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言影视作品。如:《武林外传》里出现了陕西话、河南话、天津话、东北话等几种方言;《秋菊打官司》里的陕西话;《让子弹飞》有一部四川方言版;《疯狂的赛车》里的山西话;港剧都有普通话和粤语两个版本,这是体现方言魅力最淋漓尽致影视剧作。这些影视剧作受到了群众的大力追捧,引起极大的轰动。
(三)电视节目里的方言现象。方言类的电视节目逐渐增多,如:湖南地方电视台《越策越开心》中的长沙话;湖北经视台《方言故事会》里的武汉话;温州电视台《讲讲温州话》里的温州话;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里的杭州话等等。这些方言类电视节目依托方言为唯一语言交流工具,节目形式灵活新颖且接地气,内容贴近群众生活,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区域自信心理,提高了他们的地域认同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热爱方言的忠实观众,节目内容也成为群众茶余饭后喜闻乐道的谈资。
(四)音乐里的方言现象。用某地方言写词唱歌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音乐市场上受众比较广,流传度比较高的方言歌曲很多,受到热捧的歌曲里的方言以西安话、贵州话、重庆话、粤语居多。例如:用西安方言唱的《西安人的歌》;兰州方言唱的《兰州兰州》;贵州方言唱的《煤二哥》;重庆方言唱的《我是重庆崽儿》;吴地方言唱的《姑苏城》;粤语歌曲《现代爱情故事》《护花使者》《结婚了》《千千阙歌》《红日》等等。这些方言类的音乐作品歌词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因此传唱度高。这些方言歌曲不仅给大众带来了音乐上的享受,还是留存当地方言文化的一种方式。
(五)文学作品里的方言现象。为了描写真实的语言面貌和体现纯正的乡土风情,许多文学作品里会出现大量的方言现象。正是由于这些方言现象的出现,这些文学作品才得以有更多的看点和亮点,并为读者津津乐道。例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沈从文《边城》、莫言《红高粱》、路遥《平凡的世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贾平凹《童年往事》等等,方言词汇在这些著名的文学作品里随处可见,方言词汇的出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能还原人物最真实的语言面貌,增加人物的写实性,又能展现当地浓郁的乡土风情,让读者感受到各地方言的魅力。因此,文学作品里的这些方言词汇的作用不容小觑。
(六)地方戏里的方言现象。
以各地方言为语言组织形式的戏曲,即地方戏,它是凝聚了某一地区的民风习俗,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剧形式。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地方戏曲,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一共有300多种,堪称世界之最。比如:豫剧、川剧、粤剧、泸剧、黄梅戏、秦腔、越剧、评剧等等。每个地方戏都有它的代表剧目,如:浙江绍兴地区的越剧的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安徽省的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牛郎织女》和《女驸马》;广东一带的粤剧有《关汉卿》。这些地方戏不仅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象征,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良多趣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色,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二、方言的存在意义
方言的定义是地方语言或民族语言,是只通行于某一特定地区的语言。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对于自己家乡方言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它也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言是人们了解各地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是地域特色最显著的特征。人们可以通过别人说的方言来判定这个人是哪个地方的,他大概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他的家乡有哪些著名的特色风景或者人物。比如,一个人在说“俺们那旮沓贼好玩儿”。人们马上可以判定他是东北人,性格可能是大大咧咧的,东北人喜欢吃大葱就饺子,东北的冬天可以滑雪;再举个例子,假如有人说“这个火锅吃起来巴适的板”。你大概就能猜出来他是成都或者重庆人,他们那里的特色方言“巴适的板”和火锅一样全国闻名。
(二)以地方方言的语言形式创作出来的地方戏,是地方历史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但是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少能看到有关于地方戏的小视频,由此可见,地方戏已经开始没落了,地方戏的市场局限于地方戏的工作者和极少一部分真正热爱地方戏的观众,长此以往,地方戏可能会濒危,那么地方戏背后所依托的方言也就会失去一个发展的有利条件,可想而知,对方言以及对那些传统代表剧目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三)方言是当地群众最亲切简单的语言交流的形式,是构建当地地方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同一个地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选择用方言去交际,这和人们对方言的认同感是离不开的,方言是代表一个地域的民族文化,使用方言会让人感觉亲切自在,拉进说话者的距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古话说人生有四大幸事:“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在他乡见到说着乡音的老乡一定是让人破防的,瞬间就会有一种熟悉感,拉进了与对方的距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算是过了几十年再回到家乡,也能说出最地道最标准的乡音,也就是方言,可见方言在一个人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它是一个人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标志。
(四)方言有属于自己的声韵调系统以及词汇和语法系统,这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方言的存在是在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珍惜前人的智慧,是他们辛苦的付出才有了完整的声韵调、词汇和语法系统,以此来满足当地群众交际的需要。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跨过时空找到和前人的共通之处,感受前人的智慧魅力。比如考古,古代的一些文物上有刻字,或许会涉及地方文化隐私,无法用普通话去正确解释它的含义,因为文物上是写的当地方言,必须用当地方言去解释才能理解文物上字词的含义。这也恰好体现了前人的智慧以及地方保护的措施。
三、方言生存的现状
虽然以上指出了方言存在的几大意义,但是方言的现状是人们不可逃脱的一个现实问题。人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事实就是人们方言生存的现状。
(一)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并使用了普通话,方言的使用者逐步减少。普通话的普及和便利,让更多的年轻人养成了随时随地说普通话的习惯,他们给自己的孩子也是教普通话,长大了也听不懂方言,这种现状一直在持续而且这种现象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中国社会老龄化严重,坚持说方言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这一群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乡生活,说着自己最熟悉的方言,方言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他们是方言最忠实的守护人。五六十年以后,如果没有了这群老年人,那方言还有多少使用者呢?方言未来的走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的需求,造成人口的大范围流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组合,他们为了让对方能听懂自己说的话就选择了普通话,否则说自己的方言,谁也听不懂谁,不利于交际,导致沟通的障碍。可以看到,进入新城市的外地人在工作时一定会说普通话,这不仅是工作场合的需要,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外地求学的学生和这些工作者一样,会放弃使用自己的方言,“求同”现象让他们在交际时优先选择使用普通话。
四、方言的保护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见证和载体,方言的现状岌岌可危,保护方言不仅是保护了各地的家乡语言,更是传承了中国多民族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所以说方言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人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去保护方言。
(一)全民树立保护方言的意识。依靠某一个地区或某一部分群体做好保护方言的工作只是杯水车薪。只有全民形成保护方言的意识,各自保护好自己的方言,那么中国的100多种方言才有可能被保护。可以联合村干部,居委会,社会方言爱好者,一起对群众进行保护方言的宣传,利用喇叭广播,小区内张贴相关保护方言的海报,以此提高他们说方言、保护方言的意识,推动方言保护工作。
(二)每个地区成立专门的专家组织,深入实地调查。采访多个方言使用者,专家用文字或者录音笔进行记录,用专业的设备录像,形成文字和影像留存。可以放到当地的档案室,供人们查阅。后期专家可以开设学习班,培养相关爱好者学习实地调查方言的方式方法,教会他们用专业的方法去记录方言,学有所成后加入专家组织,扩大调查规模,分头行动,尽早尽快尽细地完成当地的方言调查,并对方言进行文字、录音和影像的留存。例如苏州话成了首个进入国家有声数据库的方言,其他地区的方言保护工作可以效仿。
(三)当地政府设立方言日,按月或季或年都可以。在方言日当天,政府部门举办有关方言的有奖趣味活动,如:方言知识竞赛、方言说话接龙、方言唱歌比赛等,参赛者可以以年龄、工作单位、学校组织或者个人自由组队为单位,积极去参赛,比赛胜利者有奖可拿。地方台的记者进行赛事追踪报道,整个比赛活动可以被地方台滚动播出。这种活动可以提高群众说方言的兴趣,随着活动举办次数的增加,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更多人积极主动地去说方言。
(四)设置地方戏免费教学的教学点。
当地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选址,专门设立地方戏免费教学的教学点,聘请专任老师给地方戏爱好者进行免费教学,排练一定的时间后可安排演出,加大地方戏的宣传力度,更多人加入地方戏的学习和传承。这个措施对地方戏和方言同步进行了保护,是传承地方戏曲和保护方言一个直接有利的方式。
(五)学校进行方言保护的宣传,定期开设方言课堂。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对方言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方言的未来走向。学校进行方言保护的宣传,让学生们了解到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重要性。定期开设方言课堂是指每个月都可以设立一节方言课堂,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们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方言,并对其他学生介绍和宣传自己的方言,这对学生们了解到多种方言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自己家乡方言的熟悉度,也丰富了他们对其他方言的认识。这对传承中国多种方言的文化意义深远。
(六)发挥自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多上传有关方言说话和知识的短视频。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也要学会运用自媒体平台去做好保护方言的工作,加快保护方言的进程,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不定期地上传有关方言的短视频,同时也鼓励个人上传正面的有意义的短视频,这对于刷手机成了社会普遍现象的今天来说,这是群众接触保护方言工作最便捷的方式。
(七)与当地电视台积极沟通,开设一档方言类的电视或者电台节目。
节目语言就是纯地方方言,内容可以是有关方言的民俗民风串讲、当地方言的历史文化详情介绍和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小片段,鼓励大家积极说方言;方言类的电台节目可以通过手机、收音机、车载蓝牙接收,这样增多了群众接收节目的渠道,提高了可操作性,加大了便利性。这样的节目既能起到宣传方言的作用,又能唤醒群众对方言内心的认同感,加深他们对方言的亲近感,还能满足他们对本土历史文化了解和学习的好奇心。
这也可以成为他们探讨方言背后的文化底蕴的一个平台。保护方言不是要放弃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初衷也不是要摒弃方言,他们二者不是只能取其一的绝对关系。首先要明白,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方言,它都只是一种沟通的语言工具,具有自己的社交功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只有普通话,也不能只有方言,二者缺一不可。人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说普通话或者方言,他们可以和谐共存。
例如:在大家都不认识对方的正式的工作环境下,当然是选择使用普通话;在和本地人说话时首选肯定是方言。普通话和方言,两者都是祖国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象征,是前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普通话让人们趋同,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无障碍沟通,是社会往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方言让人们知道人们的根在哪里,是地域色彩极其浓厚的文化载体,构成了人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普通话和方言,不能一枝独秀,而要百花齐放,百花齐放才是春。参考文献:
[1]赵菲.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2]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
[3]金皙坤,马永俊.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作者:陈伟华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316.html
《浅谈方言的存在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