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学报经济科学类核心学报体育科学类核心学报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新时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时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8-07-24 16:06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文化安全问题日渐凸显,表现为西方国家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开发利用我国文化资源,利用WTO规则冲击我国文化安全;而国内对文化安全斗争缺乏清醒的认识,市场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文化安全问题日渐凸显,表现为西方国家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开发利用我国文化资源,利用WTO规则冲击我国文化安全;而国内对文化安全斗争缺乏清醒的认识,市场经济唯利润导向对我国的价值体系带来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不够。应当完善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利用WTO规则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文化殖民

国家文化安全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繁荣之态势,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比较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1]10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深入交往,外来文化伴随着商品、资本、科技、人才等的自由流动而流入我国,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中国文化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文化安全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优良的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全面部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直面问题,应对挑战。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文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一个自由人的崇拜》中提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2]

  我国已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主要面临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挑战。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国际挑战

  1.西方国家长期推行文化殖民政策

  二战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凭借其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或说服他国的政府和公众相信和同意其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3]对欠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蚀,削弱他们的文化自主性和民族意识,千方百计地建立和维护其文化霸权地位。

  第一,持续不断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至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其所谓的“民主、人权、自由、平等”为幌子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国民在潜移默化中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信仰产生认同,试图颠覆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信仰,造成他们思想上的迷乱。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侵蚀我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利他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潮,宣传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采用历史虚无主义,夸大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历史上的失误,以达到攻击和污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削弱执政党领导的目的。如美国学者弗兰克·柯维奇在《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中写道:为了“用民主的观点重新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为中国培养具有现代化文化素质的‘运货人’”。[4]

  第二,利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宣扬、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现阶段,我国在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有形无形地接受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文化的输出,其范围涵盖了科研、教育、传媒、艺术、出版、宗教等各个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化“交流碰撞”中,西方国家通过输出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图书等文化产品,宣扬其普世价值观,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

  如1995年7月25日在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上,魏德曼指出:“贸易不只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它还是美国思想和理想借以渗透到所有中国人意识中的渠道;从长期看来,它为美国的意识形态产业(诸如电影、激光唱片、软件、电视节目)和使国际交流更为便利的产品(诸如传真机和互联网络计算机)开辟市场。”[5]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以求在文化方面达到“同质化”“一元化”甚至是“一致化”“一体化”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文化产品进行的文化思想渗透,是隐性的、潜藏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表面上看起来无害,实质上蕴含着巨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危害性不可小觑。

  2.西方国家开发和利用我国文化资源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文化市场随之繁荣发展。某些国家直接将中华文化列为本国文化予以传承,或者开发利用我国文化资源,直接将中华文化变为其文化产品的重要材料和元素,制作加工成文化产品再投放至我国市场,给我国文化资源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如近年来,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端午节,韩国将其注入现代元素,成功实现了转型。

  其虽肯定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并认可端午节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韩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又如美国迪士尼出品的《花木兰》《功夫熊猫》《我们诞生在中国》完全是根据中华优秀文化创造出的动画片、纪录片,其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或中国元素,赚得盆满钵满。

  3.西方国家利用WTO规则冲击我国文化安全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WTO包含的协议广泛涉及各个领域,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西方国家利用WTO规则对其文化进行全球性扩张,其表面上是西方文化产业集团在利润驱使下开展的经营性活动,实则得到政府支持。正如弗兰克·柯维奇在《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中阐述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一国政府为达到其外交目的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6]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贸易规则试图打破我国文化保护屏障。如美国国会在《1995年中国政策法》中将开办自由亚洲电台列为重点条款之一。[7]

  在中美知识产业谈判过程中,美方谈判代表坚持将中国开放国内文化市场、接纳美国各类文化产品写入贸易协定。美国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谷歌公司公然违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企图破坏我国文化安全保护屏障,拒绝在国内过滤搜索结果,停止对网页搜索结果审查,并于2010年高调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二)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国内挑战

  1.对文化安全斗争缺乏清醒的认识

  二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国家以进攻的姿态,加大了和我国在社会制度选择、执政党认可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的对抗力度。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但面对西方文化的侵扰,我们在认识上仍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

  一是“意识形态”存在淡化倾向。从本质上讲,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具备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我国少部分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往往只注意到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显性影响,对于西方通过学术交流、资本运作、生活方式等形式的隐性攻击缺乏应有的警惕,部分同志一提到意识形态就认为是“灌输思想”,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置若罔闻。长此以往,这些人就会自动放下批判的武器,不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

  二是片面强调思想的“多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多元化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象征,但如果片面强调思想的多元化,缺乏社会主义文化坚守,则会使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少部分人在没有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思想研究的多样化,为追求所谓的“创新”,不去深究所研究对象的意识形态本质。这显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没有益处,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思想“多元化”的前提是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市场经济唯利润导向对价值体系带来冲击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摆脱贫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国家文化安全。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挑战社会底线。市场经济竞争原则强调唯利润导向,劳动者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更好地发展,必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并进行交换,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日益泛化的行为。

  在当下国内文化市场上,其表现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利润诱惑下,部分不良商贩挑战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网络亚文化不断侵蚀青少年的心理底线、情感底线,甚至文化本身在市场经济唯利润导向下日渐丧失自身独立性,逐步蜕变成商品,成为追求利润的工具。二是不断冲击主流价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以创造利益大小论英雄,无产阶级承担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历史使命逐步变得模糊。

  一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为官不正,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社会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黄、赌、毒、邪教、封建迷信等腐朽文化依然存在,且不断地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天下为公、心忧天下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利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为西方“文化侵蚀”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不够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主流思想的主要教育形式。但现实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角度较为单一,少部分教师在尚未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要义的情况下,直接借鉴现有的西方研究成果,导致研究方向走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是思想上重视不够。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有些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品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偏见,加之部分教师专业素养缺乏以及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低下。

  三是教学内容、方式亟待创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仍然以讲授和灌输为主,手段单一;教授者重课堂,轻实践,对教授主体和接收主体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四是对利用网络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实践不足。仍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块分割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欠缺等问题,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不占主流,那么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就面临危险。

  二新时代我国文化安全对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9在发展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完善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

  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蚀,我们必须立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加快文化安全立法工作,完善文化产品准入机制,健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

  一是要自觉抵制和防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谨防西方和平演变阴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根本目的是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此,我们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武装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头脑,从而自觉抵制和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是完善文化产品的准入机制,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

  从西方国家输入的文化作品中不乏充斥着暴力、晦涩等有着很大负面影响的垃圾文化。我们应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输入的各种文化产品依法进行审核评定,去劣存优,从而为我国的文化安全建立坚固的屏障。值得注意的是,对来自境外合作交流的项目要着重甄别其意识形态的性质,严防其暗里携带的病菌流入国内,荼毒民众。

  三是规范新闻媒体的行为,发挥其正向的引导作用。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是国家的喉舌。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一方面,国家要完善新闻立法,构建规范媒体活动的行为准则,引导和规范媒体行为,发挥其对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培育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并采取措施引导新闻媒体践行社会责任。新闻媒体不仅要全面、客观、理智地进行新闻报道,还要注意赋予新闻报道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增强正面报道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1.坚持传承、坚守,立足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41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的文化。党的十九大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42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一。

  有效地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建立在鲜明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在注重突出文化的民族性的同时,发掘并保持其中蕴含的深层的民族精神。如“重民”“安民”“富民”的治国智慧,“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8]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本着“不忘本来”“古为今用”的原则,在继承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坚持开放、创新,把握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静止不动的。[9]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文化也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吸取、糅合国外文化的先进之处,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以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讴歌党的领导、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美好生活的文学精品力作。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抢占文化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四是丰富文化传播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构建覆盖面广、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文化建设,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3.坚持培育、引导,彰显文化的主导性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始终秉承的精气神,也是一个国家战无不胜的精神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具有持久的、深层次的影响力。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之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领和规范人民的行为,有助于筑牢文化安全的基础,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保障。

  二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我国一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应当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问题、阐述理论,从而正确有效地引导群众。一方面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破解难题;另一方面,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掌握真正的话语权。

  此外,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注重发掘环境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既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又不失中国民族文化之风韵,成为真正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文化精品。[10]

  (三)以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逐渐处于文化大同体系之中,人们有条件了解世界不同地域出现的文化现象,文化转而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11]文化的地域性逐渐弱化甚至消亡。随着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世界了解中国。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相当的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西方反华势力恶意贬损中国形象,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也给我国文化传播和交流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借助互办文化年、互派留学生、承办国际会议、组织大型活动等载体宣传自己,展现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面貌新气象,改变国外民众对中国形象的错误印象,为我国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44。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借助孔子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平台,以“中国制造”在世界的认同感为基础,增强中国文化的张力和韧劲。运用广播电视、影视传媒、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发挥中华文化资源优势,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实力,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影响力。

  三是利用WTO规则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

  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开展国际文化竞争。中央政府在对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行为加强了宏观调控,以增强市场主体参与文化产业竞争的实力。要求其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全面了解、掌握WTO规则中有关文化产业的宗旨、原则、程序和操作,防止由于不了解规则所带来文化竞争的摩擦、纠纷;充分利用WTO规则保护自身利益,利用其规定的保护条款抵制外来文化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12]。我们应不断坚持和完善国家的文化安全战略,注重挖掘文化的民族性的同时,保证文化与时代、社会同步,创造更多的社会主义文化精品。

  同时,还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安全为价值坐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价值,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国家和广大民众都要树立安全意识,绷紧安全这根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随时随地保持警惕,构筑坚实的文化安全屏障。

  相关范文阅读:文化期刊论文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

  土家族是湘西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中涵盖了语言文字、诗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谱碟、牌坊、碑揭、楹联以及民居、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工艺美术、知识技艺及其传承人等丰富的内容,因受多种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撞击、交流、融合,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沉积。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3587.html

《新时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