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9-10-31 16:27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文章在全国高校大力践行专门用途英语转型的背景下,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梯度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大学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互不相斥,二者应融合互动共生互补。 关键词:大学
摘要:文章在全国高校大力践行专门用途英语转型的背景下,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梯度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大学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互不相斥,二者应融合互动共生互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工具性;人文性
进入新世纪后,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凸显出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各种问题,如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分离,学与用的分离以及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分离,其中围绕课本进行知识讲授的大学英语单一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倍受社会、家长甚至学生所诟病。耗时低效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然不适切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与需求,迫切需要进行革新。
一些学者提出更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改变原有大锅饭式的大学英语通用课程并转型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职业英语或学术英语。2011年,清华大学开始推行实施学术英语教学;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开展《通用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学术英语教学。随后,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大力践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规划和设计相关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试点工作,铺开了大学英语从通用英语到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型之路。在大学英语教改转型中,一些学者主张大学英语可部分或完全摒弃原有的通用英语课程,实施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由此引发了学界各类争论,意见难以统一。
诚然,大学公共英语确实存有一些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大学新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如语音语句、词汇语法、语篇理解、表达翻译等都比较薄弱,很难甚至无法直接用英语进行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认为在此时就否定大学通用英语课程的存续性是没有普适性的。唯有在多维度的视角下看待大学英语改革,承认地区差异性和不同的校本特色,认识到通用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对学生学习效应的不同影响,在求同存异中平衡获益与代价,这样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切合国家、社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一、普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功能与定位
2013年,上海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在此框架中将大学英语分为通用或普通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简称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根据不同的英语使用目标,专门用途英语又分为职场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简称EOP)和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
通用英语旨在传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知识、以语言技能训练培养和人文修养素质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化层面的一种开放融合式运用能力以应对未来模糊的学习生活工作事件。它通常开设“大学英语综合课”、“大学英语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英美文化对比”等课程。专门用途英语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和学术领域的实用技能。
它是一门根据学生用英语从事学习研究或基于学生所属专业职业的特点需求为驱动的专业英语课程,能增补专业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学生的学术素养,如“学术英语阅读与评价”、“学术文献综述”、“医学英语”、“旅游英语”等。
综合而论,通用英语所关注的知识领域范围更宽广,要求学生在百科知识的积累中完善其综合素养;而专门用途英语仅关注特定的专业知识领域,要求强化学生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术素养。从这点来看,通用英语的通识属性和普适性特征为其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的主体定位提供了现实依据。
另一方面,以兴趣激发的内容探索驱动型专门用途英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知识,这更适切于大学英语教改的需求。很明显,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各尽其职同时致力于规范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呼吁从分离走向统一,求同存异共生互补,实践二者的良性互动。
二、大学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共生互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国际化人才的共核素质,即“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将知识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大学生既具备多元视野的百科知识又具备跨国界跨学科领域的普遍知识,将所学付诸所用。
“具有国际视野”的素养需要依靠通用英语的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素质则依靠专门用途英语的训练。所以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既需要通用英语的人文素养又需要专门用途英语的学术素养,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的共生共存、相互关照方可践行和实现“全人教育”。事实上,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者处于大学英语教育的同一框架不同层面,两者的融合互动体现了语言人文性与语言工具性的共生互补和知识传授与问题解决的共生互补。
(一)语言人文性与语言工具性的共生互补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人类认知过程的产物,用于人和人之间,人与心智体验之间的组织加工和传递贮存,是一种认知能力,更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符号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在高校外语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习旨在开拓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另一反面,一些教师则认为大学英语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培养,应大量涉及特定技能的实践以巩固专业学习并为今后从事的工作做准备。由此出现了很多围绕高等英语教育人文性主导或工具性主导的争论。
事实上,大学英语既兼具人文性特征又兼具工具性特征。大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出语言范例,范例的实践促进语言知识的自动化,新知识的学习会加固原有的知识或引起旧知识的变化,原有的知识又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构建一个有机的百科知识网络,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并透过语言符号来洞察蕴藏于语言下的文化内涵,在与母语文化的对照中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
最终以目的语的思维去看待世界理解事物并动态地表达自身思想。很明显,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贯穿于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之中,二者的共生互补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性语言系统,培养学生在特定场合实施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促使学生生成动态理解和言语创造的感思能力。
(二)知识传授与问题解决的共生互补
人们把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定义为知识。通过他人的传授讲解,自身的感知与体验以及文献与资料的阅读,人类可以学得知识并将其贮存于大脑中。语言知识含括了语言的方方面面,如构成基本语言符号的语音和文字,规约形成语言基本运用单位组合的句法和语法,语言表达的概念结构语义,影响语言和语言使用环境的语用等。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实践中。它能加快语言的学得,精确语言的运用以及扩大语用的范围。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着所学与所用分离,所教与所考分离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惯性地把语言学习放在首位,对相关百科知识的内嵌和语言实践的设计却几乎无法顾及。这种教学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缺失实践而无法从理论知识中抽象出经验并发展为能力。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学习如同驾驶汽车一样,需要在反复的实践训练中才能将其自动化而获得此技能。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动机唤醒和能力培养,即语言知识再现能力的培养、百科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解决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知识以满足自身述求和社会需求。大学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转为传授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教学课堂的主导转为诱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语言知识的运用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在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
大学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学习的规律,认识到语言知识的通达与语言能力提升的辩证关系。在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共生互补中,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问题解决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大学英语课程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性质,其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梯度的需求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转型期,学生不仅需要大学通用英语也需要大学专业用途英语,二者的共生互补正好关照了学生“学属所需、学有所用”的合理状态。
英语教学论文范文:如何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下面文章主要以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探讨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建设第二课堂。研究以某院校的英语口语学社和校园英语报社的实际运作模式为例,思考对英语社团活动进行“三化”建设从而使社团工作产生品牌效应,并通过在英语社团实际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建设方案,希望为形成规范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702.html
《大学英语教改转型中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