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0-01-06 16:55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直接影响着场馆的运营管理效果。基于目前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以建筑学和体育学学科背景比较为切入点,探讨了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与基本争议,深入分析了2个学科在体育场馆多功能设计、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规划设计的
摘要: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直接影响着场馆的运营管理效果。基于目前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以建筑学和体育学学科背景比较为切入点,探讨了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与基本争议,深入分析了2个学科在体育场馆多功能设计、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规划设计的整体性等方面研究的相通之处,以及在造型、功能和运营设计方面存在的分歧。并基于体育建筑的特殊性考量和体育工艺内涵的分析,提出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与体育工艺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场馆规划设计与体育需求相契合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学;体育学;比较视域;体育场馆;规划设计
体育场馆是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各类赛事的物质载体。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下,体育场馆数量骤增,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场地面积1.46m2[1]。为了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接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重心逐渐下移,区县级“一场两馆”建设突飞猛进,同时高水平赛事也促进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场馆数量进一步增加,到2020年实现人均2m2体育场地面积的目标也将指日可待。
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已建成的体育场馆中,由于对体育场馆的定位模糊,夸大了体育场馆外观造型的价值,弱化了体育场馆的使用功能,忽略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使得大型赛事而建的体育场馆闲置率较高,导致运营惨淡;由于对体育竞赛规则和体育运动规律理解不深,致使体育场馆建筑规范与体育工艺难以有机衔接,使场馆有效利用受到一定局限。
上述问题的存在,其根源在于规划设计,建成后的运营补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研究试图从建筑学和体育学学科背景着手,在学科比较视域下,尝试在体育场馆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学科融合,有效规避上述问题。
1学科背景之比较
建筑学和体育学分别属于工学和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使建筑学者和体育学者在对待体育场馆外观、布局、功能、形式等的着眼点和重心产生明显区别,在场馆规划设计时也造成了体育建筑规范应用与体育工艺要求间的契合度不高,甚至脱节,成为“场馆好看不好用”的根源所在。
但2个学科又具有耦合性和交叉性,在学科体系中,二者均离不开人文社会学的孕育。建筑环境会影响人体运动的状态,故体育建筑环境亦是体育学所关注的范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些无法用单一学科方法和知识解决的综合性复杂问题,就需要跨学科、跨领域来研究,以实现跨界融合,这也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由此,为建筑学者和体育学者通过合作研究与设计,将体育场馆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于规划设计阶段奠定了基础。
2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之比较
2.1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与基本争议
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是建设前期最为重要的环节,建筑学和体育学因学科属性的不同,对规划设计研究存在不同的发展脉络与争议。建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体育场馆具体规划设计方案研究,这也是建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内容上涵盖了场馆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安全设计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对场馆的使用要求愈加旺盛,而场馆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由此使得传统观念下的体育场馆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着建筑学者开展场馆赛后利用、多功能规划设计、智能化系统设计以及建筑节能与绿色设计的研究,以求更好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寻求平衡点。体育学更偏重于立足体育,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关注竞赛项目规则和人体运动规律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将场馆“好用”作为第一目标,目前已逐渐由基于现状分析的建议研究,向提出实际解决方案发展。
2.2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相通之处
2.2.1多功能设计研究
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设计是建筑学者和体育学者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2个学科的学者均认为因赛事而建的体育场馆在满足体育竞赛基本要求之外,还应兼具文艺演出、会展以及商业活动等赛后利用的多功能要求,且这些功能的具备不仅是在体育赛事结束后才考虑,更应将其融入到场馆设计初期。所不同的仅在于建筑学者侧重于从场馆弹性空间与可变空间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体育学者更偏重于场馆内空间满足多种体育项目间的快捷转换,以提高使用效率。
2.2.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节能环保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成为各领域的发展主题,生态节能成为建筑学和体育学学者在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时所共同关注的另一重点,在研究中都有涉及生态节能,着重于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对场馆的物理环境或建筑主体的控制,以实现体育场馆的低能耗运行,从而为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2]。
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区别在于思维路径,建筑学者注重规划设计时如何将绿色建筑技术体现在设计方案中,解决场馆节能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体育学者则针对已有体育场馆存在的实际问题反馈于规划设计,提出意见和宏观建议。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设计者和使用者对于“实际问题”的视角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是造成目前体育场馆虽使用了绿色建筑技术,但未达到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根源所在。
2.2.3规划设计的整体性研究
建筑学科和体育学科的学者都提及体育场馆建设要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是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体育场馆在规划与布局时需要从项目、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开放与维修、软件匹配、使用人群等方面做好配套工作[3],通过合理选型和布局建设,不仅能够体现体育场馆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协调一致,更可使体育场馆成为聚集人气、拉动周边经济发展的载体。
2.3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分歧之处
建筑学者在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中与体育学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遵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对于场馆的外观形象,即体育建筑主体造型、内部空间建设以及外部景观布置的重视放在第一位,相比而言场馆的功能设计则放在其后。建筑文化与设计理念的体现、建筑空间的设计表达与地域差异性也是建筑学者所研究的重点。根据地域差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因地制宜,不仅有利于建成独特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而体育学者则将满足体育功能需求摆在第一位,即体育场馆建设必须要满足体育竞赛规则和人体运动规律,以实现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功能。体育建筑越来越注重运营设计,而赛事仅是临时功能[4]。因此,体育学者在研究时要求场馆运营管理方参与场馆的设计与建设过程,并提出赛后场馆运营管理方案,进而指导场馆设计与建设,保证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率最大化。
3建筑学之建筑规范与体育学之体育工艺的融合
3.1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所涉及的标准
目前,我国在体育场馆建设中要遵循的相关国家标准有26项、行业标准9项,还有面向其他领域但涉及到体育场馆建设的标准13项。可以发现,体育场馆建设所涉及的标准较多,有些标准与建筑本身密切相关,有些标准则与运动项目要求更为密切。
但由于建筑学和体育学的学科背景差异,设计师往往重点关注了设计方案与《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GB/T22185-2008)》《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体育场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2000)》《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验标准(JGJ153-2007)》《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T179-2009)》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符合度,忽略了项目使用要求和场所开放条件等标准在设计方案中的符合度对标及落地,建筑设计师所忽略之处,恰恰是体育学者们所关注、并与体育工艺息息相关之处。
3.2体育建筑的特殊性
体育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除了满足必要的建筑结构、给排水、供热通风及电气、安全等基本要求之外,还必须遵循项目竞赛规则、体育运动规律和全民健身需求等,达到体育运动的特定要求,即应符合场所开放条件等标准。可以说,建筑设计规范里涉及的是体育场馆最基本的要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建筑未必是最优化设计。同时,由于我国现有的体育建筑设计规范标龄长,修订滞后,导致标准内容落后于体育竞赛规则的更新周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如果不能紧跟运动实践和体育竞赛的发展走向,一味地死抠建筑设计规范指标,将导致建成的场馆难以适应体育发展的需要[5]。
因此,只有将建筑设计规范与体育的相关运动项目要求及适用条件和规律交相融合,即重视体育工艺,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高质量体育场馆,并从根本上解决功能与形式的焦点之争。
3.3体育工艺的内涵
体育工艺是指使体育场馆符合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竞赛功能要求的方法和技术,是对体育场馆内涉及比赛的流程、空间、场地、设备和器材等内容进行的描述和说明,是体育竞赛需求与建筑设计规范相结合的技术要求[6]。体育工艺的要求,一方面在标准中以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以及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等系列标准体现,另一方面则以竞赛规则和体育运动规律等体现,而反映在场馆规划设计上,则需要对体育运动的熟悉[7]。
体育工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如体育场馆的净高与体育项目的关系、场地的朝向和布局、墙壁和面层色彩、面层材质、场馆的布灯方式和照度、灯具位置与场地的关系、看台视线、辅助用房与赛事流程的关系等问题,可以说体育工艺是使体育场馆实现体育功能要求的基本保障。倘若未能将其纳入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之中,将会对体育场馆的功能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3.4建筑规范与体育工艺的融合途径
竞赛规则和体育运动规律是建筑设计与体育工艺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建筑设计规范与体育工艺融汇贯通,才能建成合格的体育场馆,使不同项目的场地、不同用途的辅助用房既不互相干扰,又充分利用了有限地块,满足体育需求,实现最优化布局。建筑设计与体育工艺设计主要通过以下3条途径融合。一是在初步设计阶段,即基于体育的视角,将建筑设计与体育工艺设计相结合,使可能产生的问题规避于体育场馆建设之初。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精准化培养人才,补齐短板,使精通体育工艺、了解体育建筑和精通体育建筑设计的专业人才参与体育场馆设计和建设的全过程,消弭体育功能不完善的缺憾。三是针对场馆投入使用后出现的问题,将体育场馆运营要求提前融入到规划设计中。以功能定位指导运营规划设计,以运营规划引领建筑设计[8],基于运营的角度为设计出谋划策,通过运营要求对设计提出精细化的指令,使设计为实现运营目标做出前瞻性和定制化的方案,做到场馆利用的未雨绸缪。
4结语
体育场馆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也是发展竞技体育、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条件。规划设计不周不仅造成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困境,也使场馆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建筑学者和体育学者均对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关注度,以期体育场馆落成后能够物尽其用。
但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难以调和的矛盾,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应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融合建筑学和体育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对规范的理解和全面应用,遵循运动项目的使用要求标准。并使体育工艺提前介入,积极影响体育场馆建设决策部门的观点,将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尽可能消除于体育场馆规划设计阶段,从而使体育场馆能够降低维护成本,扭转运营困境,实现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8-06-12].
[2]雷慧.体育场馆的建筑节能[J].中国建材科技,2013(1):69-72.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智慧城市与信息化规划建设
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要放在全球的超级版图中理解,全球的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未来竞争,以互联网+ 交通网为代表基础设施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是争夺资源赢得竞争力的重要利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918.html
《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