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0-01-19 16:4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成长发展,对青年教育的系列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清晰的逻辑体系,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厚实的唯物论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成长发展,对青年教育的系列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清晰的逻辑体系,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厚实的唯物论基础、科学的辩证思维、丰富的实践思想、鲜明的人本价值观,是指导青年工作、教育青年成长的重要法宝,对于指导青年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教育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和青年教育工作,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就青年发展和青年教育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是青年工作和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指针。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折射着强大的逻辑光芒。
研究探索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哲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学理基础和逻辑脉络,而且可以有效指导青年教育实践,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厚实的唯物论底蕴
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世界发展大势、中国现实国情、青年成长实际需求出发,系统阐述了青年教育的重要性。
1.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反映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时代特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界大趋势不可逆转,但世界也并不太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两种制度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以新的方式在进行,有时甚至愈加激烈。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寄希望于青年一代身上这个策略一直没有改变。
一方面,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先后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选择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遭遇了曲折的发展,出现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终结论与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发挥方式的当代转变,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波谲云诡,暗流涌动。西方一些学者诸如亨廷顿与威廉斯等就以文化转向来泛化意识形态,试图以此重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价值理论,弗朗西斯·福山则宣扬世界终结于资本主义的所谓“历史终结论”。
事实上,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不仅在本质上是以资本主义普遍观念而出现的“虚假意识”,而且制约并影响着意识形态及其作用方式的变化:从近现代以“意识形态成为新的国家制度形成、建立的前提”为标志向当代由“政治鼓动转向价值渗透”与“诉诸逻辑力量转向倚重感性力量”为标志的转变,“以特殊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符号渗透现实生活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方式”。[1]
各种错误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对于青年的价值观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带来严重干扰。加强对青年的国家安全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执政地位,无疑具有重大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略和渗透,必须增强青年群体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深层根基认识,必须明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总书记指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
2.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契合新时代对于青年的新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我国新时代前进的伟大目标,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当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时期,更加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积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
青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民族和未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在论述青年的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时,习总书记一方面指出国家民族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需要青年一代一代的接续奋斗;另一方面又指出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自身也能得到锻炼发展,这是良性共赢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5]
青年既要认清这个责任和使命,也要认清这样的际遇和机缘。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有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愿望与自身的理想追求统一起来,才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把创新精神、奋斗精神融入中国梦的奋斗中去,才能在伟大的中国梦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精彩人生、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来中国青年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贡献了青春和力量,也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征程中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习总书记在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要回答好为什么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这些论述,深刻揭示出青年教育必须契合我国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青年教育紧密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来。
3.新时代青年教育应着力于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历史性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有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这就是利益关系与利益结构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意识形式的多样化。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否定,更不应是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1]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有学者指出,“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元历史观,坚持真理观决定价值观,又要充分肯定价值观在当代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突出作用”,“要把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转移到核心价值观上”。[6]在新时代,青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于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是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也是一个需要教育引导的群体,在教育引导方面关键要帮助青年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因而,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科学的辩证思维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唯物辩证法被一些经典作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恩格斯说,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7],列宁则把唯物辩证法称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8]。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灵魂,辩证思维能力是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的基本要求在于坚持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习总书记高度重视辩证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9]
“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10]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讲话中,习总书记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宝贵经验之一,并强调这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在其他多个场合,习总书记都要求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习总书记在新时代关于青年教育的诸多论述中渗透着深刻的辩证思维,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青年教育应发挥系统功能和协同效应。
青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用辩证思维统筹各种教育因素,认清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协同形成合力。
(1)既要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又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要求,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但受教育者也并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习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1],广大教师必须“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1]
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搞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要契合学生实际需求,使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于学生心中。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2)坚持全面的人才标准和全面的青年教育观。
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来培养合格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过去我们有些注重德智体,忽视美和劳,实际上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美和劳所起的作用并不小,美育对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不懂美、不会欣赏美的人,不仅人生失去精彩、没有意义,而且也会失去保持高尚行为的持续动力。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财富。不尊重劳动,没有劳动精神,就难以牢固地坚守群众观点,就不会对劳动人民充满深厚情感,在德的方面就要出问题。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这个要求彰显了美育和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全面性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3)建构青年教育的协同机制,发挥协同效应。
习总书记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这不仅遵循着青年价值观形成要从重视儿童期教育,突出过程的辩证性和规律性,而且指出协同机制效应在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合力作用及其影响。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保证青少年成长成才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切实担负起这个责任。
保障学校办学安全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境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习总书记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强调家长、社会、党和政府都要发挥作用,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青年教育应因事因时因势进行方法与范式的创新。
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发展的学说,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变”是辩证思维的核心要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世界大势在变化,中国国情在变化,教育环境在变化,青年成长需求也在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用静止不变的观点方法来认识青年教育问题,而应主动求变、顺势而为。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2]
青年教育因事而变,就是要根据青年教育的变化发展规律而变,根据青年教育面临的不同矛盾而变;青年教育因时而变,就是要根据青年教育面临的不同阶段而变,消除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方法;青年教育因势而变,就是要根据青年教育面临的大趋势而变,要顺势而为而不能逆势而上。归根结底,“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一切均以实际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3.青年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符合青年成长规律。
青年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实施教育;又要符合青年自身成长规律,按照青年的个性特征和实际心理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青年一代充满力量、充满激情,他们一定能够赢得未来,我们对青年要给予充分信任。但同时,我们要深入青年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把握青年真实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切合青年成长特点,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总体来说,青年还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强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非常关键。
因此,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切实把握好青年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习总书记精辟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3]他把青年的成长时期比作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期青年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人格认知等都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心理方面、情感方面、工作生活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表明习总书记熟悉青年成长规律,要求辩证地按照青年的成长规律来实施教育。
三、丰富的实践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4]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真正地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把理论真正地从属于实践,并以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脱离实践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毛主席在批判教条主义错误时,曾指出教条主义“既不懂得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取得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也不懂得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检验我们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深刻地指出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脱离实践的错误根源。
四、鲜明的人本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让人民获得解放或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习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与人民立场,就要充分肯定人民的首创精神及其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在习总书记的青年教育观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成长春,张廷干,汤荣光.意识形态自觉与价值理性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8(2):4-25,204.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社会科学论文投稿知识:社会科学类学院学报容易安排发表吗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是2010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本刊倡导和追求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为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提供理论园地。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963.html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哲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