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9-12-19 16:4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门课程,其自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要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就必须以四个服务的大局意识去把握改革方向和布局,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审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用哲学的辩证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门课程,其自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要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就必须以“四个服务”的大局意识去把握改革方向和布局,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审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去看待新媒体时代下教学改革的动态和走向,并予以关切和回应。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课;“四个服务”;系统性;供给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课程,是国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和重要载体。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要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任务和核心命题,实现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现实需要的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的放矢,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①实施十年之后必须要认真总结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四个服务”大局意识布局思政课教学的发力点和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为人民服务,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根本指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要以“四个服务”的大局意识统筹教学改革创新,把国家民族的发展需求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有“大局意识”,一切要服务于这个大局。从学生成长、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入手,不做知识的搬运工,不应该仅仅成为理论、政策的解说者,而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创新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方法、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堵”为导,变“堵”为疏,体现出时代特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让思政课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中的知识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二、用系统论的整体思维把握思政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有机而统一的课程体系,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和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主流的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讲,思政课包括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难度最大、最抽象也是最稳定的课程,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政策性、逻辑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说理成分较多,涉及文件和政策较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课程体系中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入校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应用性特点。这四门课程有各自的定位和功用。
“基础”课从现实层面紧扣大学生思想实际,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解答,将大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门。“纲要”课从历史层面叙述我党的奋斗历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为“概论”课理论的结晶做好历史的铺垫。“概论”课从思想(理论)层面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线,阐释我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政策路线,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实现从感性到理性飞跃。
“原理”课从哲学(方法论)层面阐释我党的立场、方法、原则,帮助学生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概论”课再一次抽象、升华,是面向世界的号角。整个四门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横向上把握系统性,从纵向上把握逻辑性。每门课程的特性不同,课程的授课风格与授课方式、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区别,因而教师应明确各门课程的背景、主题、目标和功能,课程的定位、主线、重点、难点,确定讲授角度和深度,把握课程与社会的结合度和学生的实际理解度。
教师不仅应熟悉本门课程,还应熟悉其他三门课程,甚至要精通本系列所有课程,不能孤立地就一门课讲一门课,而应该有整体思维意识、大局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弹钢琴”,用系统论的整体思维去把握每一门课,去理解整个课程体系,整体实施,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思政课在改进中必须抓住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良性互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作为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着力点与发力点。加强思政课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紧跟时代发展进路,牢牢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捕捉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因时制宜、应时而动、顺时而进。
要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要适应情势的演进常态,结合世界新变局、社会新变革,适应广大学生网上学习生活的新常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创新发展。把贯彻课程的基本要求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引申出对现实问题、现象和事件的思考和回应,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把教学体系落实为学生的认知体系、信仰体系,尤其在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内容需求给予积极关切和回应。在讲出理论学说的风格、气派的同时,用理论逻辑魅力撞击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才能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
四、用哲学的辩证思维看待新媒体
时代思政课改革方向随着新技术媒体的兴起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迎来了机遇,其在这种潮流下也因时而动、因势而新,但也面临着挑战。不可否认,不管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还是众多高校打造专题化教学模式纷纷抛出的“大思政”,这些改革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技术融合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它们一定程度上都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但是,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改革。“慕课”相比于传统课程真能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能按照教学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完美的分割吗?
专题式教学模式在转化教材体系时有无规律可循?如何吃透每门课程的定位和功用而没有任意妄为地演义?教无定法,但有章法。教育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思政课教师首要的应该是过好教材关和教法关,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培养人的规律,完成从学到教的角色和状态转变。思政课需要讲出教材编写者的主旨精神和脉络、框架的基本要求,讲出理论课堂的风格和气派,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演义与发挥。教学效果和队伍建设这两个目标是衡量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基本导向,任何教学改革如果偏离了这两个目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改革。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现今的教学改革过度地依赖于技术,多媒体在带来新奇的同时,也让教育失去了温度,缺失了人性。
人的改变需要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共同促进,教育技术再先进,它也是为人服务,被人所利用,互联网再发展也不能代替人们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情感交流的基本诉求;网络课程再生动,在引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并真真切切地深信不疑身体力行上仍然行动有余而力量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教育与人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并将其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题,而不应该诉诸于形式化的外在表现的诉求,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本末倒置,实际上离真正的教学改革的初衷已渐行渐远。
政工师评职论文范文: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如何培养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由“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为基本问题而构成的复杂体系,其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彻底的理论掌握大学生,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各种错误思潮;有针对性地回应大学生在“三观”问题上的迷茫与困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861.html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