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0-02-28 18:2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认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价值认同、理性辨识能力、交往能力、思维眼界等主体因素与自媒体环境客体因素交织下产生。从正确网络观念培养、网络心理健康引导机制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习
摘要: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认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价值认同、理性辨识能力、交往能力、思维眼界等主体因素与自媒体环境客体因素交织下产生。从正确网络观念培养、网络心理健康引导机制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系统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教育论文投稿刊物:心理学报发表论文要多久
心理学报是双核心刊物,是很多心理从业者评职称会投稿的刊物,最近也有作者咨询心理学报发表论文要多久?为此小编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心理学报是单位认可度比较高的刊物,投稿量也很多,因此发表时间大概在8-12个月,因此需要作者尽早的作准备,给论文发表出刊留下充足的时间。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快速勃兴和手机接入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一种全息性的网络拟态环境应运而生,为大众创设了虚拟的“第二公共空间”。作为自媒体的主要受众,大学生已然成为自媒体的重要使用者、推动者和影响者。也由此,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具有很强时代特征的网络心理现象,这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负面问题须加以重视,要以正确教育方式和策略引导大学生健康用网、文明用网,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真正受益、良好发展。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这一基本工具,通过对信息虚拟性、自发性、碎片化、超载化等的接收、处理、传送,产生心理拟态与现实状况的碰撞,进而导致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向或思想理念的变更。网络这一新型沟通媒介,在给人类心理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心理带来诸如情绪冷漠、交往能力下降、人格分裂等负面影响[1],也就可能引起偏离于身心调和、情绪积极、人际和谐等心理健康标准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认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方面,有助于高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过度依赖手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网民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网民年龄结构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网民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2]。在高校,“低头族”在校园随处可见,玩游戏、刷微博、聊微信、看视频等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和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有些大学生长时间依赖手机、沉迷网络,出现知情意不协调的现象:一面是在网络中异常活跃,个性张扬,好于表现,一面是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事事漠不关心。这种长期性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存在感与孤独感并存的现象,容易使大学生处在情绪波动、人格多重的状态,引发心理障碍或思维混乱,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信息严重超载
自媒体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也是大学生新闻收集和意见表达的集中营。然而,自媒体时代下如果对网络信息不加以甄别和过滤,则会给信息接收者自身带来信息超载和干扰。网络上信息的传播,会由于“不断糅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而使得信息“不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则或者逻辑发展下去,而是以某一关键词为中心,发出另外许多话题,从而造成信息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强”[3]。因此,自媒体时代下,人们不断地接受信息刺激,极易形成信息超载,对人的思维活动构成一定影响。当前,自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虚实并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仍很难平衡或处理好个人观点与公共舆论、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极易在海量信息尤其是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下混乱思维、迷失方向,造成急于求成、随波逐流的心态,成为心理问题的“易感”者。
(三)自律意识缺乏
从词义上看,自媒体包含“自我”“自主”“自由”“自说自话”等多层涵义,很大迎合了大学生求变化、求新颖、求真实的精神追求。然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在造就“人人皆新闻”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构成“有话直说、情绪直表”的场景,自我中心、感情冲动的现象在自媒体环境中并不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在自媒体技术条件下更加注重自我情感表达与传导,可能忽略或选择性忽略他人情感和感受,另一方面则是以身体的缺场代替在场,以中介符号代替实际身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主体在网络上说话、表态的压力,由此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正是这种网络自律观念与意识的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偏执易怒、抗压抗挫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等现象,甚至出现对网络安全威胁、网络语言暴力使用等网络越轨行为,凸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剖析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鲜明的综合性和时代性。这是大学生价值认同、理性判断能力、交往能力、思维眼界等主体因素与自媒体环境客体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要细加剖析。
(一)海量信息冲击价值认同
自媒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新闻信息从“点对面”到“点对点”的转变。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海量信息并淹没其中,这给一些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有可乘之机,给一些非主流思想文化留下滋生空间,大学生在信仰确立、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也因此遭遇了巨大冲击。而思想作为一个人的“总开关”,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而给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极大障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思想自觉和行为自律,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让正能量在网络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引领思想潮流。
(二)拟态环境削弱理性辨识
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4]。自媒体的低门槛性给信息选择、加工和报道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进入打开了机会之门,网络拟态环境给人多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一些大学生甄别能力较弱,处事方法单一,听风是风、听雨是雨,极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场中迷失自我、盲目跟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主动利用网络扩展大学生视野,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增强理性辨识能力,适应拟态环境并明白角色定位、树立责任感。
(三)碎片表达悖离交往秩序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以短小精悍为特点。以碎片化表达取代“面对面”交往方式的信息沟通,一定程度地迎合部分人封闭、消极的人际交往心理。从消极意义看,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增加人对网络的依赖,降低了人交往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当前,许多大学生习惯通过自媒体,用只言片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切割成细小而杂乱的无数片段,给信息接收者准确领会提高了难度。一些大学生盲目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没有网络”,一离开网络就感觉孤独寂寞、心情焦躁、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只以“晒自拍”“晒游玩”等传播方式博取关注度和达到社会交往需要,甚者,无病呻吟、自说自话的也有,这都悖离了正常交往秩序。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乐观心态的养成,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际交往和人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用好自媒体这个“第二公共空间”,基于网络发展良好社交能力。
(四)过度自我阻碍思维眼界
网络已然创造了一个“全民狂欢”的时代,任何人都能轻易地把任何事、任何想法、任何心情通过自媒体搬上网络,昭告天下。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自媒体就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舞台。而过度依赖和沉迷于自媒体的使用,也造成了一些大学生过度自我,凡事都沿着“自我感觉”方向前进,进而阻碍其看待问题的思维和眼界。一些大学生不愿听或听不进他人意见,一味认为我有口舌、自有分寸,在自媒体的世界里他人无权干涉自己。久而久之,叛逆、急躁、易怒等情绪也很容易产生,致使其陷入应激或非理性自我防御的不良心理状况中。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尤其是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重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坚持灌输教育和启发教育相统一,帮助大学生突破思维界限,拓宽眼界。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策略
(一)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求知欲、表现欲强,心气较高,但自我控制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都有待提升。高校要明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会用、敢用、善用自媒体,根据大学生自媒体使用习惯,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及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于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和交流,从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舆论正确导向,提高信息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念和虚假低俗信息的侵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网络心理健康引导机制
当前,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流程和工作办法,但也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技术,自媒体给大学生心理造成的潜在影响远比已经呈现的问题多。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专题、专项研讨,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做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同规划、一同布置、一同检查。要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了解大学生使用最广泛、对大学生影响力最大的软件和网络门户,找寻研判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最佳观测点,第一时间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信息内容质量,及时介入或回应大学生尤其是有心理健康问题苗头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网络心理问题引导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注重启发性教育,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网络心理问题逐一分析、分类应对,引导大学生学会查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启发大学生总结反思,切实提高网络心理问题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探寻和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系统
有学者认为:“比片面强调网络话语权规制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和自觉认同,形成抵御有害信息侵蚀的自我防护和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自发装置。”[5]
面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发展变化,外部干预是必要手段,但真正要“治本”,还是需要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学会心理健康自助,使之自我明晰健康的心理发展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主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科学对待心理问题,自主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助学习系统,推广和普及适合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项目,不断开辟大学生学习渠道,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借助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工具和社交平台,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系统,如通过开设栏目,丰富诸如心理百科、心理悦读、心理影院、心理图吧、心理游戏、趣味测试、心语心声、心理课堂、专业测评、咨询辅导、放松减压等内容,帮助大学生认识心理现象,积极悦纳自我,为大学生指导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四)组建和培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要在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支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两微一端”,善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解析大学生心理变化和思想活动,有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要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习和交流,推动教师深化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掌握,提升教师从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要支持和鼓励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开设工作微博或工作公众号,编辑和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案例等内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媒体信息传播中的渗透。教师要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臂膀,重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和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发掘、培养和使用,发挥他们“听诊器”和“扬声器”的作用,不断扩大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四、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心理现象越加凸显,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着重分析和研究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问题,科学实施教育策略,取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真正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061.html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