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大学学报哪些比较容易发表论文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的耦合协调分析

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的耦合协调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25 17:55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作为新时代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三产融合是东北粮食主产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本文通过建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20102016年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的耦合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和内

  摘要:作为新时代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三产融合是东北粮食主产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本文通过建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2010—2016年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的耦合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和内蒙古应利用旅游环境优势,推介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业旅游产品,带动三产融合;吉林和黑龙江应加快技术进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利用农产品加工业优势,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农产品再工业化。基于各地区差异化的现实基础,分析得出制约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缺陷,产业结构不对称,并提出促进该地区三产融合和开辟东北振兴新格局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耦合协调度模型;东北振兴

农业粮食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内涵,也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同志视察东北时提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冶,强调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要振兴,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东北农业科技发展大有潜力,农业发展前景广阔,粮食安全战略永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东北地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责任,三产融合是新时代振兴东北的必要措施,是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

  20世纪90年代,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冶,旨在解决日本农产品增收价值未能回归农民的困境,实质是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的三产融合。程承坪和谢雪珂[1]对日本和韩国通过发展第六产业摆脱农业发展困境进行定性分析并得出相关启示;姜长云[2]从产业链条、经营主体和政府扶持方面揭示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重点和特色,探讨中国农村三产融合与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异同。多数国内学者基于理论和案例分析对三产融合进行研究。刘海洋[3]基于吉林市孤店子镇的案例经验,提出应以多方受益为价值取向,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等促进三产融合;吕岩威和刘洋[4]梳理国内多地区实践案例,总结三产融合发展四大模式,并进行优劣势比较,提出政策建议。

  实践案例可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经验,但仅通过个案分析难以增强三产融合必要性的说服力。作为分析产业融合和协调发展等问题的工具,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刘定惠和杨永春[5]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得出生态环境是制约安徽产业融合瓶颈的相关结论;刘莹[6]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3年辽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水平,结果表明协调度整体偏低;邓椿[7]测算了山西11个地级市旅游、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谭明交[8]认为,产业融合本质是趋同过程中稳态收敛,因而以交易成本、收益和技术效率为测量先显变量建立趋同模型,通过观察是否达到均衡状态对三产融合的动力、质量和模式进行分析。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多基于几个同类产业,鲜有学者对一二三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测算,得出2010—2016年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二、模型设定

  实现三产融合,即鼓励农民实现多种经营,以种植业为中心,加上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第二产业,以及销售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将流向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附加值内化,使农产品提升的附加价值切实地回馈农民,为农业生产者争取更多非农业收入。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三产融合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和开放性。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标志,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潜力。(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建立耦合度表示系统间关联程度,不反映各系统水平;耦合协调度既反映各系统是否具有良好发展水平,又表示系统间相互作用。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东北粮食主产区各指标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该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三、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一)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内蒙古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内蒙古农业波动明显,大体呈一年上升一年回落态势,2016年农业综合评价指数为0郾5996,相比于2010年的0郾2955增长一倍,可见农业受自然环境和生产要素成本等影响较大,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较强。农产品加工业波动也较大,2012年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郾6112,但2013年迅速下降至0郾3762,2014年虽显著上升,但2015年又有所下降。旅游业发展稳定且状况良好,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态势,2011年和2015年大幅增长,2016年达到最大值0郾8201。依托国家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内蒙古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战略进一步实施,为一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前进动力。

  整体来看,2010—2013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略优于第三产业,但综合评价指数较小,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2010—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扩大,综合评价指数较高。但由于中小企业和加工作坊居多,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技术水平低,缺乏高质量农产品,竞争力不足,无法维持农产品加工业长期发展,暴露的弊端在2012年体现出来,导致综合评价指数回落。2014年后三产融合发展效果较好得益于旅游业快速兴起,呈现出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景象,带动效果较好。2011—2016年内蒙古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1郾35%提升至2郾37%,可见,一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拓宽农产品市场,增加非农业收入。2郾辽宁综合评价指数分析辽宁农业波动明显,2013—2014年下降幅度较大,2014—2015年大幅上升,2015—2016年又迅速回落。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郾6223,此后一直呈下降态势。

  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把控未来发展方向。2010年辽宁高科技人员仅33郾34万人,其中农产品加工业科技人员占比不足3%,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和结构分布不合理是导致农产品加工业持续走低的关键因素。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于2012年达到最大值0郾5901后逐年下降,2016年有所回升。辽宁旅游资源较丰富和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完备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原因在于旅游业特色不强、城市定位模糊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缺乏投资建设,未能全面开发。

  整体来看,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大体相同,2011年三产融合发展较好,综合评价指数为0郾6064,此后呈下降态势。自然资源优势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饱和,农业发展前景在于借助产业融合突破自身束缚。3郾吉林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吉林农业波动较明显,先下降后大幅上升,2014年农业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郾7157,此后有所回落。吉林以全国1/60的农业劳动力和1/25的耕地生产出1/18的粮食、1/10的商品粮、1/2的出口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农业生产地位不可动摇。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评价指数2012年达到最大值0郾6604,2012—2013年大幅下降后有所上升。

  吉林是农产品加工业大省,以开发终端产品为重点,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0%,2012年销售收入实现4000亿元。但由于生产链条短、结构不合理和精深加工技术匮乏,农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较低,导致2012年后综合评价指数下降。旅游业发展略不尽人意,综合评价指数较低且2011年后一直下降,原因在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开发建设滞后,城市品牌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整体来看,2011—2013年吉林三产融合综合评价指数略微下降,2013年后缓慢上升,2016年为0郾5301。吉林产业优势在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广阔发展空间,改良加工业制造工艺,引进高端科学技术,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助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互联网+农业冶,消除农业信息闭塞、流通受阻和销售途径陈旧等弊端,让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和城市品牌文化迈向全国乃至世界,最大化提升产品价值。

  四、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契合度较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指供求双方掌握信息不均衡,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等在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环节中未能全面反映。从传统手段看,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产品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高质量产品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其价格必然下降,因而仅通过产品质量价差不能提升农产品总体价格水平。近些年国内健康性消费支出及对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明显上升,国内市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这要求供给方准确捕捉市场信息,打开国内市场,获得更高市场回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供给过程中与市场契合度较低的问题。农业主体市场意识不强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主导和政策制定对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实施价格保护政策和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但对于数量众多的农民只能保证其基本收入。规模经营并不代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一定形成较好的规模收益[9]。市场经济要求农业主体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但农业主体收入低和对政策依赖性强导致自身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市场信号不确定时,农业主体多会选择规避风险,减少资金投入。

  例如,2015年临储玉米价格下调,但2016年种植规模并未减少,东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无较大调整,不仅导致新玉米价格下滑,还导致库存量增多,造成卖粮难问题。可见,改变种植结构可能带来未知风险,基本收益难以保障,农民很难轻易作出改变[10]。3郾体制转轨困难导致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受20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制约,东北地区农业产业框架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是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二是带有国家垄断性质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农产品统购统销是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生活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实质上违背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农村人民公社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经济组织的独立性,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行政干预,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形式。东北农业的计划经济特色导致市场力量薄弱,本土产品在市场中不占优势,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细化程度远不如南方地区。东北虽为粮食主产区,但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不够灵活、市场开拓程度不足,导致对外失去国际竞争力,对内产能过剩且利润微薄。东北振兴真正需要攻坚落后的改革开放观念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完善开放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市场。

  五、政策建议

  东北粮食主产区应依托东北振兴发展战略,逐渐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做好三产融合以开拓更多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销售模式,助力农产品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资金和技术保障,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

  东北粮食主产区应充分发挥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助力政府招商引资。增加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土地、技术和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信贷资金向企业倾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同时着重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问题,调动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性,探索构建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协同机制。美国现代农业已完全商品化,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培育出更多产量高、质量优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中国推进三产融合,应有效整合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加工装备研发,从根本上转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构建园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三产融合的首要任务。新生代农民不能回乡继承传统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难上加难。农村三产融合对技术要素要求较高,传统生产经营难以适应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和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因此,可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配套政策扶持,积极培育融合多元化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让农民切实享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值收益,使产业融合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程承坪,谢雪珂郾日本和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郾经济纵横,2016,(8):114-118郾

  [2]姜长云郾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冶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郾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郾

  [3]刘海洋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郾经济纵横,2016,(10):88-91郾

  [4]吕岩威,刘洋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模式、优劣比较与政策建议[J]郾农村经济,2017,(12):16-21郾

  [5]刘定惠,杨永春郾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郾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892-896郾

  农业从业人员评职论文范文:粮食流通领域政策转变对粮食销售的作用

  一直以来,粮食流通领域的变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之前的“放开收购,顺价销售”,到如今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无论哪一个政策都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粮食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推动转型发展目的就是改变工作重心,促进粮食销售,提升粮食工作水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049.html

《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的耦合协调分析》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